第二十六章 珠帘玉溅
PS:感谢晨曦筒子提供的群,当然了,谢谢评价票和打赏,还有格调江湖,南霸天,书友5161的打赏,希望希望喜欢本书的书友们,一同加入群里,聊聊天,讨论讨论情节,很随意的,呵呵 ····················· 八月如火,整个山西都笼罩在河水干涸,庄稼枯死的阴影中。 州刺史甚至携上佐,判司等六司参军以及录事参军等大小官吏,亲自聘请僧道开坛祈雨。 本地马县令一样和县丞,主簿,县尉等官吏,聚集各乡耆老,里正一起商议,准备筹钱十万贯,请出当地最有名的法师做法。 不过随着胡里正献上筒车,立时十万贯转为专项款,很快制作出上千架的各式筒车分发各地,山西的旱情因此大为缓解,无数百姓感恩戴德。 凭借偌大的功劳,娘子关邻近的五个村子,被官府下令减免三年税赋,而萧逸这位始作俑者的名字,却只有极少数人知晓。 原本筒车就是唐朝百姓发明出来的,萧逸不想把功劳揽在怀中,只要能够使得农民无有后顾之忧,比任何虚名都使人开心。 倒也不是某人真的淡泊名利,实则是想要避开接踵而至的麻烦,发明筒车,其功劳在靠天吃饭的初唐,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大,有此才华之人绝对会被层层上报给帝王知晓,接下来一纸诏书,进京当官基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那么,作为特殊人才,萧逸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在将作监等技术衙门里厮混了?别说再也发明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就是有那本事,发明出火箭卫星,但在封建王朝中,还不如一个诗人来的受人尊敬,恐怕一生都没有升迁的指望,萧逸岂能任劳任怨的一辈子给大唐做牛做马?想都别想。 因此把天大的功劳推给所有乡亲们,自家博得一个好名声,名望在古时可比金钱更加有用,这个算盘,萧逸打的比任何人都响! 很好解释这一切,他无非是从一本古籍中寻到个灵感,顺便画了一个连五岁娃子都能看懂的图纸罢了,要不是大家伙齐心协力,连力气都没出半点的他,根本造不出来任何器具。 乡亲们感念其恩,也就勉为其难的顺从他意,反正大家都落到了好处,萧郎君还因此结交上了贵人,也算是皆大欢喜吧。 有了筒车,整个山西的旱情稍微有了些缓解,似乎是好事成双一般,这一日,忽见云生东南,雾障西北,伴随着阵阵雷声,一场倾盆大雨顷刻间袭来。 疾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半日工夫,大雨止歇,还好夜半时分又是一场豪雨降到天明,至此山西的整个旱情由此消解。 李家村,罗家小院。 雨停过后的天外残红,流槐中忽噪新蝉,见流莺飞来庭院,绿荷翻! 西边渐渐透出日色来,房檐上,清香泻下琼珠溅,许久不见的湿润空气,坐来不觉神清健。 “还真是盛世来临时的模样,风调雨顺啊!” 喃喃自语,萧逸独坐在门槛上,遥望着天空有些发呆,这连场大雨来的真是时候,虽说是件大好事,但对于某人来说,则未必真是那么高兴了。 萧逸身后,就见一张大木板铺放在小床上,上面堆满了玛瑙色的野葡萄,此外整个屋内,到处都是装满葡萄的竹筐,满满当当的,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阳光啊,我要阳光。”萧逸有些欲哭无泪,原本打算酿造葡萄酒,好生发上一笔横财的,如今却坐困家中,这雨要是还不停的话,那么将要腐烂的葡萄可就彻底浪费了。 “萧大哥,这可怎么办啊?” 罗艺捂着鼻子进来,葡萄虽然散发着清香,但是堆放的太多就难免气味有些化学变化了。 “八月天,又不是连雨季节,我看这天不能再下雨了。” 仿佛很有经验似的,萧逸指着天空摇头晃脑,学着法师的做派,手拿一根竹棍胡乱挥舞,口中念着古怪的咒语。 好笑的闪开老远,罗艺眼见这天一时半会儿的无法放晴,干脆蹲在房檐下,就着倾斜落地的雨滴,在地上比比划划。 自得其乐的玩累了,萧逸悄悄靠近少年身后,发现小家伙在书写着一些药方,正是这几日得来的古方。 眯着眼眸,萧逸无聊的说道:“你说那位神秘的女冠,今日会不会派人过来?” 话说女冠就是在家修行的女道士,可以不剃发,可以卸下作为女人的义务,就是cao劳家务,生孩子等等累事,不但生活自由自在的,还能云游四方,甚至都可以和文人雅士聚会,讨论些诗词歌赋啥的,不像佛家,道家子弟需要受戒,需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绝对是唐朝最为时尚的女性职业。 一提起此事,罗艺立时两眼放光,叫道:“能来,昨日那么大的雨水,小青jiejie还不是送来了医书,” “哼!为了那些古籍,你倒是什么都舍得出卖,没出息。”萧逸不屑的出言指责,指责这小子没义气,为了好处连兄长都能出卖。 罗艺不服气的一蹦三尺高,嚷道:“萧大哥还不是为了一斗米而折腰,那天还义正言辞的吹嘘了半天,结果人家拿出一石稻米,三尺绸缎,你还不是立时投降了,哼!还说我。” “我,我还不是嘴馋了。” 有气无力的小声辩解,萧逸很丢脸的摸摸鼻子,谁让人家拿出朝思暮想的大米出来,要不然,大丈夫岂能轻易低头? “好了,小青jiejie应该快来了,准备吃饭了。” 正当两人大眼瞪小眼,闹着别扭的时候,罗小娘的俏脸从院子中新建的灶房内探出头来,含笑朝这边招呼。 “哼!” 当下一大一小两个少年同声偃旗息鼓,又一同走到凉棚中,但见一身青色罗裙的钱真儿,从隔壁院子中款款而来,胳膊上还挽着一只竹篮。 “萧大哥,这是昨日阿弟猎到的兔rou,按照你说的方法,红烧过了。”一想起品尝到的独特滋味,钱真儿连脚步都轻快三分。 “哈哈。”萧逸微笑道:“看来又能大饱口福了,可惜无酒,唉。” 一想起自家的葡萄酒酿造大计,萧逸就有些郁闷,要是老天不下雨的话,那此时都能把葡萄给晒干,应该可以装在木桶中发酵,再过了十天半月的,就能取出来美美的喝上一回了。 摇摇头,萧逸一想起家用酿造葡萄酒的配方,此刻还缺少最重要的一项原料,不知那位看来很是神通广大的女冠,到底有无本事弄来这时代非常珍贵的调味品,蔗糖。 话说唐朝对于酒的喜好那是出了名的,此时已经有各种独特的美酒佳酿现世,比如剑南之烧春,富平之石冻春,京城之西市腔,波斯的三勒浆等,大体应该分为三种,即白酒,果酒,黄酒,其中白酒以香醇最为贵重,酒中带些甜味,颜色清白如水,至于是不是后世的烧酒,蒸馏酒一类的,萧逸此时还未喝过,没什么发言权。
曾经看过一些小说,话里话外都对波斯的三勒浆大为推崇,很多猪脚用蒸馏的方式,酿造出烈性白酒,立时引起整个唐朝的巨大轰动啥的,其实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好像酒精一样的高度酒,除了辛辣之外还有什么?酿造工艺如此简陋,焉能和唐朝时味道各异,许许多多别出心裁的美酒相比? 要说真正受到唐人推崇备至的美酒,还要当属黄酒和果酒,其中黄酒又分为清酒和浊酒,过滤完酒糟等渣滓的就是清酒了,价格自然较为昂贵,而没有过滤完全的就是浊酒,一般小说中提到筛好了拿上来,指的就是浊酒。 这黄酒味道比白酒要淡一些,甜一些,略酸,酒精度数适中,极为适合男女老少饮用,因此唐朝各个阶层的百姓平日都喜好黄酒,因此流传最广,就连酒的颜色都非常鲜艳好看,有黄橙橙的,有红艳艳的,还有碧绿色,青色,紫色,加上白颜色的白酒,朱红色的葡萄酒,简直七彩颜色俱全,令人赏心悦目。 说到葡萄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派人引进波斯的酿造工艺,连同西域的葡萄一并引进回来,在一些地域广为种植,不过说到底不是粮食,酿造的工艺据说也很复杂,因此葡萄酒的价格最为昂贵,也只有皇室,贵族能够饮用的起。 山西很早以前就有关于葡萄的记载,萧逸发现的就是其中一种野葡萄,后世有一阵子,受到欧洲的影响,国内兴起家庭酿造葡萄酒,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方法简单,不过是把葡萄晒干,按照比例添加三分之一的白糖,在容器内密封好,放在阴凉通风处而已。 不管味道好不好,萧逸自信能受到附近百姓的欢迎,或许还能卖出贵一些的价格,他并不指望长期靠葡萄酒赚钱,只要能赚到进京的盘缠就好,这简单的配方,也会走后留给村民们,算是临别前,送给大家的一个礼物。 无疑在此时酿造葡萄酒,白糖就成了一个难题,幸好初唐时有石蜜,是早在汉朝时从古印度引进的一种蔗糖块,把甘蔗榨出汁,用日光照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最后形成糖块,因为这样才能易于保存。 此种石蜜受到制作工艺的影响,颜色发红,发黄,杂质较多,甘蔗的产地也不多,到了唐初,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从古印度引进更好的技术,经过一系列的提纯,除杂等工艺,制造出淡黄色的沙塘。 至于白如雪的白糖,那就得等到宋朝以后的明朝了,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和白糖产地,那时的白糖又被称作西洋糖,大家可别误会,此西洋为彼西洋,指的是南洋一带,很奇怪的叫法。 或许是因为明朝时白糖大量出口的原因,因此被这么称呼吧?反正西洋糖出口到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有趣的是,印度人管西洋糖叫做中国糖,此乃学者季羡林根据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考证的。 “萧大哥,小青jiejie来了。”罗艺欣喜的声音惊醒了萧逸,两人同时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