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贤王在线阅读 - 第257章看不见的风暴

第257章看不见的风暴

    苟参听怜西说魏和意的女儿魏燕又来找自己了,就对怜西吩咐说:“你告诉她,长安这么大,公卿国戚,何其多也,为何专门找本都护?”

    怜西回答:“老爷,怜西也是这样说的,让她不要再来多事了,怜西还说,都护老爷每日忙碌,要她觉得自己父亲有冤屈,就去御史那里申诉,找我们老爷做什么?”

    “要是人人都来老爷这里求老爷从廷尉署放人捞人,我家老爷就是化身成千百个,也忙不过来,他自己的事情,还做不做?”

    “这个魏姓女子回答,长安人都说都护急公好义,救人救急,在颍川郡时就有青天的美誉,如今为何单单对魏家人如此无情?”

    苟参听了皱眉,怜西看苟参不悦,说道:“婢子说,我家老爷下午都告诉你了,抓人的是老爷,如今你父亲既没有立功赎罪的表现,也没有能为自己争取清白翻案的迹象,我家老爷凭什么去为你父亲求情?”

    “这放人是容易的么?老爷急公好义,也是对那些善良百姓,怎么能救恶抑善?你父亲在乌孙作乱,如今到了长安要是帮你,岂不是承认都护在西域抓你父亲是错的?”

    “你父亲既然有罪,老爷因为你一个女子来求,要是将父亲放了,这是不是助纣为虐?你不如直接去求廷尉署的人来的直接。”

    苟参听着看着怜西,怜西说着,忽然就不语了,苟参笑:“怜西,你认得字吗?”

    “老爷,怜西认得几个。”

    “好。从今后,怜西就在门房那里看着,要是遇到这样的人和事,你来处理。”

    怜西一听就惶恐:“老爷。怜西是不是哪里说错了?今后再也不敢了。”

    苟参将手里的刀挽了一个花。笑着摇头:“不是,老爷是说你做的很好。想不到我们家怜西看起来弱不禁风,楚楚动人,还长了一个伶俐的心肠。”

    “嗯,今后。遇到这样的人,你将他们的来历,身份,所为何事,都给记录下来,好吧?”

    怜西一听就喜笑颜开,连声的答应了:“那怜西就让那女子离开?”

    “你自己看吧。你不是负责这事吗?”

    怜西听了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天,苟参要到大哥王凤那里去,还有到许广汉那里拜访,在出门时没有看到魏和意的那个女儿。见到怜西将jiejie王政君遣送来的几个人指派的井井有条,俨然一副都护府大门女总管的模样,心里觉得这个丫头还真是有些“大门女领班”的潜质。

    未央宫宣室殿后殿,刚刚做了天子的刘奭紧缩眉头,听着丞相于定国的禀报:“函谷关以东十一个郡与封国,河道决堤,大水成灾,发生大饥,有些地方,人人互相残杀,煮吃对方尸体,臣已经责令从其它郡封国粮食进行救济。”

    “又,陇西地界发生地震,城郭民屋倒塌无数,压死压伤民众众多,臣命各地官吏前去抚慰。”

    “朕初为人君,各地就有这么多灾情,朕心里难受,”刘奭说着,用手指在案几上敲了两下,忽然觉得这个动作以前父皇总是爱做,就将手伸向了案几上的笔:“朕有意让御厨房减少菜饭,减少乐部的官员,减少皇家马匹,救济难民。”

    “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这时在宣室殿后殿里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前将军、光禄勋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这三人是如今的三辅,就是辅政大臣。

    另外还有丞相、西平候于定国,御史大夫韦玄成,太常、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等九卿。

    另外还有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官吏京兆尹、右扶风和左冯翊。

    刘奭见这些人都不说话,自己继续道:“朕常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家国天下,朕以身作则,自消开支,节省用度,也许能够对天下有个表率,能让百姓减少些厄运。”

    史高这时就说:“陛下仁爱,天下皆知,只不过,天子乃是一国之君,天子节俭,臣子们自觉颜面无存。”

    “老臣自请减少秩奉,请陛下收回消减宫里用度一说。”

    史高是刘奭的表叔,也是三位辅政大臣的头一位,他这样说,其他人都沉默不语。

    刘奭很满意自己的话有人附和:“那,各地方郡府、诸侯国以及上林苑,如果有结余,优先赈济贫民,这个如何?”

    “再有,贫民家产在一千以下的,要赠送或借贷给粮食和种子,取消盐铁专卖,国家放弃这两项收入,民间可自由制贩盐铁,用以降低价格,让老百姓受益,这个如何?”

    于定国一听就说道:“陛下,陛下爱民,臣等都知道,可是这盐铁两项乃是国之根本,如果放弃了税收,随意让下面cao作,恐怕只会让有些jian商谋利而百姓不得好处啊。”

    “请陛下三思。”

    萧望之刚才听到刘奭要放弃盐铁专卖就皱眉,但是看到于定国出面,也就不说话了。

    这时,左冯翊冯野王说道:“臣,左冯翊冯野王启奏陛下。”

    冯野王的meimei冯昭仪性格温柔而懂乐曲,能歌善舞,很是受到刘奭的喜爱,刘奭见冯野王说话,就让冯野王有话就说。

    冯野王称谢,然后奏道:“臣窃以为,天下万物莫以孝道为先,大汉泱泱大国,不能和匈奴这些蛮夷之邦相同,他们不知廉耻,我们以孝治天下,人人可看出孰高孰低。”

    冯野王一说话,殿里的人都稀里糊涂,不知道他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臣以为,历代皇帝薨天之后,国家都要设立专门的祭祀庙宇以供后人祭拜,这起始于殷商,传承于大汉。到了如今,已经有些无以复加。”

    “无以复加?”

    冯野王一会说大汉国以孝道治国,一会又说祭祀庙宇有些无以复加,意思不是自相矛盾?

    “臣这是有感而发。如今函谷关以东。陇西地区都有灾乱,天子尚且要消减用度。臣这些话憋在心里,实在是不吐不快。”

    “众所周知,大汉的的宗庙不是把本朝所有的已故帝王集中在一起供奉,而是凡当过皇帝的。每一个天子都有一个祭祀的庙宇,臣不是说这不对,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只不过这样,是不是会造成浪费?”

    “咦?”听了冯野王的话,大家都是一愣,从来没有人想过要节俭从已经故去的历代皇帝庙宇里节减用度的。

    有人想。这个冯野王真是胆大妄为,要是别人,这个想法有都不敢有,还竟然在宣室殿后殿里当着三公九卿天子的面说了出来。

    这个冯野王。真是天子的好外戚,胆子真是不小。

    刘奭面不改色,冯野王继续说道:“这只是其一,历代皇帝要是有各自的庙宇,那也无可厚非,可是由此带来的攀比之风,也兴盛起来。”

    “大汉列国,那些被封为诸侯王的支子重孙们,有些人的心是真正的孝敬祖先的,而有些则完全是在攀比,就是想不要在孝道落于人后,他们也都在各自的郡国为自己那一支脉的祖先们设立起太祖太宗庙来。”

    “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臣做了一个计算,如今新皇上位,大汉郡国之中,像是臣说的这种祖宗庙在六十八个郡国里就有一百六十七处!”

    “哦?”

    “有这么多?”

    刘奭也吃了一惊,将手里的笔就敲了一下案几,笔掉落在了纸张上。

    “在长安,加上高祖以下至宣帝七代皇帝的九所宗庙,一共有一百七十六所之多,这还不算设在宫中以及其他地方的一些小型祭祀场所,更是没有算为历代的皇后、废太子等设置的小型宗庙。”

    “既然有了宗庙,大汉又以孝道治国,那必须按照礼制进行祭祀活动,而这种祭祀活动不仅频率很高,程序也相当繁杂。”

    “比如,每天要在园中的寝殿进行日祭,每月要到正式宗庙举行月祭,每个三个月还要到皇陵的便殿做一下子时祭。”

    “对寝殿中的祭祀对象,每天要上四次供品,这一年要多少的钱财用度?”

    刘奭听着就皱眉,心说这个冯野王看来真的是为朕考虑啊,史高刚才说他要自己消减用度附和朕的,可是其他人却无动于衷,这些祭祀的地方一年花费的财物是多少?减少了这祭祀的用度,还用的着朕cao心钱不够用吗?

    关键这事除了冯野王,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提出来!

    冯野王的声音在宣室殿后殿里响彻着:“臣算了一下,这一年合计祭祀需要大概一千四百四十次,长安宗庙中的每月初一十五加上腊日,一年是二十五次上供品,其余皇陵的次数少点,一年也要上四次供品。”

    “每个月,还要把已故历代帝王的龙袍、皇冠请出来,游行瞻仰一番,这叫做月一游衣冠,这样一来,我们每年仅花费在祭祖活动上的开销,简直就是不计其数。”

    “臣大概算了一下……”

    太常和少府两人就看着冯野王,心说你怎么又“大概算了一下”,你可真是能“大概的算”。

    冯野王没看其他人,对着刘奭说“……大概总共要上两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供品,动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次,祭把仪式的工作人员祝宰、乐人等一万两千一百四十七人!”

    “噢!”

    “这么多!”

    宣室殿后殿里又是一阵惊叹,刘奭一摆手说:“左冯翊继续。”

    众位官僚都噤声了,冯野王说:“而那些专门负责饲养牛、羊、豕等用来上供的士卒人力还不算在其中,这在我朝,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不需要的浪费。”

    “孝道要存于心中,流于形式,臣以为,没有必要。”

    刘奭忍不住说:“那卿家以为,要如何做?”

    ……

    苟参这一天去了很多地方,比如说大哥王凤那里,许广汉那里,张猛、朱博、张敞和杨恽的家,傍晚回到了还没有来得及换门匾的校尉府时,看到那个魏燕直挺挺的站在正对着大门那边的墙壁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