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梦穿康熙换乾坤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三十二章阿尔巴人队(十七)

第三百三十二章阿尔巴人队(十七)

    弘毅任由话题在尤里这里延展开,涉及了伽利略和帕斯卡两位西方科学史上的神童,也算是对得起尤里的一番苦心了。但这还远远不够。

    后世的中国,如果什么事情能够达到“中西合璧”,那就是很高端的样子了。其实,若从这个很多人误读为“东西合璧”的词的缘起,我们就会发现,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晚清,在国人眼中,中国的东西还是最好的,西方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奇技yin巧而已。

    至于顺治朝的中国,岂能将蛮夷之地的什么个吧神童当做和先贤并驾齐驱的典范呢?弘毅对此是不抱希望的。不料杜笃祜的一番言论却让弘毅大感惊讶:

    “右宗正大人,如今朝堂之上,满汉一体不假,但如汤若望汤大人等西人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以下官拙见,若将尤骑校之论述涵盖在内,一旦得到汤大人的首肯,或许会收到奇效。毕竟,皇上是当今天下共主,定然是数千年之未有明君!知晓一二西人的所谓神童,也是应有之意。”

    “哦?如此说,尤里的例子也能用?”弘毅虽然对将顺治皇帝称作“天下共主”有点不屑,却对有着这番胸襟的杜笃祜很是感冒!

    “下官以为然也!云门,你以为呢?”杜笃祜说的很确定,但还要征求朱昌祚的意见。毕竟,这篇上疏是联名。

    “大人,述下官直言。若是单纯引证几个西人神童的例子,倒也无伤大雅。但,若要将西方蛮夷那一套什么格致之学拿来引为经典,恐怕是舍本逐末了。我泱泱华夏数千年,这格致、算数、天文等等学问。哦,也算上右宗正大人所说的几何,那不是前朝都已经有了的吗?着诸多学问,自然是远远胜于西人之能的!”

    被点名征求意见的朱昌祚很是不服气。依然对祖国的万般充满了由衷的自豪。

    弘毅闻听此言。心中无奈哀叹一句——绕来绕去,本来就想此时此刻不要触及这种敏感话题。或者说是不是话题的话题。因为这种在国人所说的“学问”的问题上,唯我独尊的心态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根本不容挑战。

    可是,时不我待了呀。各位!现如今西方的科学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而我们的优势即将瞬间化为乌有!开眼看世界,说得容易啊,魏源之类的明知之人可遇不可求啊!好在杜笃祜至少不抵触自己的努力。所以,还需稍加用力才好!只是这用力的时机需要把握好,太晚了于事无补,太早了可能胎死腹中!显然。今日并不是最佳时机。

    想到此处,弘毅刚准备开口,却发现一旁的几个阿尔巴牛录军官中,所属人只是低头不语。唯有尤里在那里欲言又止、心有不甘的样子。

    呵呵,这位学者型人才看来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啊。不妨再给他个机会,听听他的意见?弘毅寻思了片刻,任由堂上暂时陷入了一片寂静。而恰恰这短暂的寂静,却给中西双方之人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朱昌祚心中,自己这几句真理一般的言论一出,上位的小爷一定会欣然首肯的,即便再寰护自己的那些罗刹降人,也应该是主旨明确的——中国万般学问无所不包,而且是博大精深的。至于西方肤浅所得,充其量是班门弄斧而已,不值一提。故而,让这个小小的骁骑校尤里继续做他的学问也行,但是还要潜心学习中国学问,早点上道才是正理!

    但小爷不说话,摆明了并不认同,至少是不完全认同自己这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在尤里眼中,朱昌祚的言论用中国人的话,那就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但在眼下的中国,又有谁不是这么认为呢?说到底,自己只是一个外来人,一个归降之人,又有什么职责和义务去给这个老大帝国纠正这种思想呢?再说了,欧罗巴也不是步调一致,自己的祖国俄罗斯说实话,在欧洲就是弃儿一般,连中国的一半先进也赶不上,自己又凭什么去教训中国官员呢?可惜,养尊处优的中国人或许不久就会为自己的片面自大付出代价……

    可是,小爷一番沉默,而不是对朱昌祚的言辞加以肯定,这是不是说,这位似乎“通灵”的小“圣徒”,也和自己一样对目前的科学形势有着客观的判断呢?

    其实弘毅的犹豫,已经转而在思考是不是给尤里一个在自己看来是“石破天惊”的机会,或许在别人眼中却是“不自量力”的蠢行。因为,他知道尤里一旦开口,会说些什么。

    是的,按照弘毅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这位正规院校毕业的高材生尤里先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或者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基础知识。较之当下的国人,他最难能可贵的素质,却是有了一定的“科学意识”!他必定知道西方科学的过人之处!

    但一旦让他开口,就必须要论述一番中国与西方科学方面诸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先不论孰优孰劣,在老大帝国的官僚面前说出来,就是大不敬啊!好不容易误打误撞得了这么一个西方科学的“矬子”人才,千万不能因小失大,让他自毁了前程。

    想到这里,弘毅真是感慨万千。

    作为文科生,他在前世对历史知识可谓情有独钟,也愿意时常阅读一些史料,但穿越之后,他才发现,其实真实的历史完全不是读万卷书所能全部触及的。因为,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变成文字的历史,只是其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有人说史书记载的是大事,可什么是大事?大事又是不是诸多小事串联而成的?换句话说,著史之人下笔之时,必定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取舍素材,注定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就此泯灭了。

    拿这些罗刹降人来说吧,正史里发生在康熙年间,而且史料中记载他们归顺大清之后,除了作为旗人参军作战之外,再无其他赘述,很快也就作为清代旗人的一部分——罗刹队消声觅迹了。直到民国初年和新中国之初,才又有两拨“认祖归宗”、“北返俄国”的历史插曲被提及。

    但弘毅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中,单单说着三百罗刹降人,哪一个不是有些有rou的真实的人呢?结合同时期沙皇俄国“东侵远东”的背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传奇——或者是作为战俘,或者是哥萨克炮灰,或者是失意的罗斯小贵族和平民,被无可奈何的发配到了这里,参加了诸多战斗,犯下了累累罪行,然后被杀死,或者归降,然后终老病死。然而,他们的身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识和能力,或许也会影响历史!而这一切,都伴随着真实历史的诸多细节被掩盖了。

    弘毅是幸运的,他无意中得到了眼前这六位罗刹降人的头目——别科托夫和他的“五虎将”,还有整个的“阿尔巴牛录”,而且还发现他们对自己其实都是各有用处的。可谁又能保证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不曾存在过,不曾给大清当权者和自己一样的机会呢?

    或许,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机会可以给你,把握得住或是把握不住,完全在当事人。而且,无论当事人选择何种举措,历史都会接纳,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再或者,历史上也有我这样一个异端的小孩出现过?可惜最后身败名裂,连正史的只字片语都不配留下?哈哈,好神奇啊!

    若是这样,顺其自然吧,跟随自己的内心吧,有些事情该发生的,躲也躲不掉的!

    其实,按照弘毅的想法,自己的这套关于“科学”的体系论述是要留给不久就将开学的“火器研究院”的那帮孩子们的。但现在来看,尤里的横空出世已经“箭在弦上”,是收是发,全凭自己!

    拿定主意的弘毅,经历了片刻的思索之后,就要做个了断。恰在此时,底下的朱昌祚却已经耐不住了,凭着自己耿直的性格,当先发难了。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中西合璧,有人误作“东西合璧”,其实本意相差甚远。中西一词,足见还是以中国为主的。“中西合璧”出处是清代的李宝嘉之:“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李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汉族,江苏常州人,晚清小说家。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他先后写成、、、、、,以及、、、、、、、等书十多种。其中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