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科幻小说 - 我的微型末日在线阅读 - 蚂蚱的资料

蚂蚱的资料

    蚂蚱的生理特性及生活方式:

    蚂蚱,昆虫,也叫蝗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虫。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一)蝗虫的体表特征

    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二)蝗虫的身体分部

    蝗虫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又分为前胸、中胸、后胸3部分,腹部共有11节。

    蝗虫的形态结构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3.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①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②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蝗虫的呼吸过程

    二,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1.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个体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像这样发育过程叫不完全变态。

    蝗虫的发育过程

    2.蜕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脱掉原来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每蜕皮一次,幼虫就增加一龄。蝗虫的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若虫蜕皮5次后,也就是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3.一个世代: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现将夏蝗和秋蝗两个世代归纳总结如下:

    蝗虫个体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这三个时期,期间若虫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而三龄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成为能飞的成虫。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蝻。

    蝗虫为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蝗虫在1万种以上,我国蝗总科知名蝗种约1000种以上,隶属于8个科。全世界有害蝗种近500种,我国约有60多种。根据蝗虫发生危害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专家习惯上将蝗虫分为飞蝗和土蝗两大类。我国境内发生的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个亚种。土蝗种类较多,在农区发生危害的主要有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在竹林发生危害的主要有黄脊竹蝗、青脊竹蝗等;在草原发生危害的主要有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

    东亚飞蝗是引发我国蝗灾的首要害虫。它为不完全变态(或半变态)昆虫,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蝗蝻(若虫)----成虫。蝗蝻与成虫具有变态(即散居型、中间型、群居型)、群聚、扩散、迁飞、趋光等生活习性。东亚飞蝗孳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蝗区(如环渤海湾沿海地区)、河泛蝗区(如黄河、淮河流域)、滨湖蝗区(如白洋淀、微山湖等地区)和内涝蝗区。近年来,东亚飞蝗主要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亚飞蝗一般一年可发生2--4代,第1代(海南为1--2代)习惯上称为“夏蝗”,第2代(海南为3--4代)则称为“秋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