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隐相在线阅读 - 一百一十七章 风浪再起

一百一十七章 风浪再起

    ,清心庄,场院之上,唐松的话说完时,下面一片寂静。

    那些小商贾行出身的应募者面面相觑,嘴张的比鸡蛋都大。这……这是怎么了?他们分明是奔着主管、掌柜的大好前程而来,怎么转眼之间却又成了学子?

    商贾着商贾着,把自己给商贾成了学生还是拿年俸的学生,天下间竟有如此荒谬之事?

    他们虽然惊骇莫名,总算还好些,毕竟已经不是读书人多年,更为看重实利。

    年俸一百五十贯总不是假的,且还不用干活,天下间那里找这么好的事情去?最初的惊骇过后再细想想,这rì子似乎也还不差。

    他们正自这般盘算思量时,就见另一边落魄文人群中有一人跌跌撞撞的抢出后向清心庄正门奔去,边奔边呼号道:“某要走,让某走”

    他这一动,落魄文人群中顿时群情sāo然。

    目睹此状,车辕上的唐松打了个眼sè,立时便有守候在场院周边的皂服红裹肚公差疾步而出,三两下赶到那落魄文人身前,四只手左右一分一擒,便将这呼告之人掐小鸡子似的擒回了车辕下。

    唐松从车辕上跳下来,虽眉头微皱,却依旧和煦声问道:“某花一百十五贯的年俸请你来读书,你为何还一定要走?”

    那落魄文人注目唐松,似对寇仇,“自秦之先也,诸子百家各有其分。安于分而守于身,是为士人本分,本分乱则纲常乱,纲常乱则天下乱。某忝为圣人门徒,焉能不谨守此小大之辨”

    这人越说声音越大,也愈发的理直气壮,到最后时因过于激动,口水都差点喷到了唐松脸上,“所谓通科,实为乱本分,坏纲常,祸天下之异端邪说者也唐松,你也是声闻天下的士林名流,焉能行此乖谬不义之事?某劝你速速改弦更张,否则必为天下笑矣咄,还不放某速去”

    “当年孔圣岂非亦曾求教于老子?”

    落魄文人闻言寸步不让,“孔圣学的是礼”

    “秦扫**之前,大儒荀子岂非亦是博采众家之所长?”

    “荀卿不能安于分而谨守儒业,意图调和儒法,虽殚jīng竭虑,亦不免为后人笑也”

    细想想,这落魄文人还真没说错,尽管荀子在后世被誉为先秦诸子百家之集大成者,但在王朝时代对其人的评价确实不高。

    “你说得好,然则尔且细观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之各家朝廷,谁不是儒法并用,兼采各家之所长?再者,尔既然往十八家商行应募,就是有为商贾之意,怎么,商贾做得,书却读不得?”

    似这样的问题根本辩说不清,莫说一时两时,就是一年两年也辩不清的。这时候,这地方也实在不是做学理之辩的时候,唐松说完,也不再与这读书只进得去却出不来的文人辩说,转身看了看于东军。

    于东军知机,见状什么都不多说,只是从宽袖中掏出了那厚厚一沓签书画押完毕的文契亮在了那落魄文人面前。

    做完这个之后,于东军向旁边站着的皂服红裹肚一笑道:“有劳”

    那皂服红裹肚双眉一拧,顿时就是满脸的凶神恶煞,“这文契乃是你自愿签画,想走?也容易,且赔了四千五百贯来”

    看着公差的凶神恶煞,听着他那如雷霆般的声音,再被“四千五百贯”一激,适才昂扬不已的落魄文人顿时蔫了下来。

    那公差并不就此打住,挺胸凸肚的转到一众落魄文人之前,霹雳般吼道:“你们这些穷酸泼才,厮混的饭都吃不到嘴里,走在街上人嫌狗憎,衙门放些太仓米出来,你们都能跟那些讨穷婆子去争抢,眼瞅着都是路倒饿殍要进义庄的人了,还吵吵什么”

    说来还真是邪xìng,这公差上前一通乱骂之后,刚才还是群情sāo然的一干落魄文人顿时紧闭了嘴安静下来。

    皂服红裹肚挺着肚子一番逡巡,口中半点不停,“而今唐公子好吃好喝的供着你们读书,发着厚厚的年俸养着你们读书,古往今来可有这样的好事儿?这真是积了大德,你们这些穷酸泼才祖坟冒青烟了,就这还要闹腾,你们的良心真是让狗吃了?想走是吧,行赔了四千五百贯立刻滚蛋,要是赔不起再在这里闹腾,爷爷肯饶你,爷爷手中的水火棍可不答应”

    眼见这公差越说越不是个话,唐松再次轻咳了一声。

    他这一咳之后,那公差当即重重冷哼一声,继而又恶狠狠的将落魄文人们扫视了一遍后退身回来。

    唐松上前一步,依旧是和煦的朗声道:“尔等在此两年,安心参加两次朝廷的通科考试后这文契也就到头了。届时若有金榜题名者自有朝廷分发授官,考不中者若有想往十八家商行谋生机的,自当如尔等所愿”

    此言一出,那些个小商贾行出身的应募者当即安定下来。搏好了能做官,搏不好至少也能进十八家商行,这还真不损失什么,其间两年还能白拿三百贯年俸,这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啊。

    “唐松,尔所言朝廷会开通科考试,是真是假?”

    “稍后礼部自会有明令下发”唐松回了那人一句后,边负手于后在人群前踱步,边继续道:“两年之中,前半年三月一考,后一年半一月一考,名次位列前茅者,有三十至一百贯不等的笔墨钱可赏,名次在最后五十名者不仅无赏,且需自理在此间的一应衣食供应钱。诸君且戮力向学吧”

    说完,唐松转身看了于东军一眼,“带他们下去安置”

    有自愿签画的文契在前,四千五百贯赔付在后,又有面sè如铁、凶神恶煞的禁卫、公差在侧,这些个已无路可走的应募者只能乖乖的去了,就连最先那个狂奔而出的落魄文人也在公差猛一瞪眼后怏怏的去了。

    应募者安顿好后,唐松随即走到了场院一边来看热闹的教谕们面前,“诸位,学生已经到了,从明rì起大家便按照之前制定的章程开始授课吧,某说到做到,答应诸位的三百贯年俸断不会少了一文,但诸位教授时也要尽心尽力才好,否则需怨不得我心狠了”

    一个人拿两份薪俸,且这一份还是高达三百贯的年俸,唐松这条政策一下来,诸位教谕们的抵触情绪顿时少了许多,都是当差吃俸,在哪儿不是干活?

    “我等几人是讲授的,唐……唐公子,某等授课时真不需要辨经?”

    问话的是从京兆府学调来的教谕,彼时之正统士子修习时一般都要经过三步,先是诵经,就是将经书先背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并解决正音正字及句读的问题。

    诵经之后通经,便是教谕们逐句逐篇的给士子们讲解**的含义,从而使士子从整体上把握五经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步便是辨经。所谓诗无达诂,五经之中亦存在着这种情况,千年以来,无数大儒都曾注解过五经,因人不同,因见解或者学派不同,对五经的注解也就不同。譬如一部,内容虽一,但对其的理解早在汉初就有了齐鲁韩毛四家诗之分,对诗经中的同一首作品,齐诗解出的主旨与毛诗解出的甚至是截然不同。

    再譬如,别的不说,便是对论语中“君子”一词含义的理解,历来也有许多种说法。

    正是因为有着对五经理解上的差异,所以才会有辨经,这是修习五经最高的一步,亦是区分士子优劣最重要的标准。

    正是在这一步上,士族门阀子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就体现在材料的占有上。要辨经绝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行的,每一言之辨,每一个看法的提出皆需要有论据支撑,这论据是什么?自然是前贤的经典论述。

    千年以来战祸频仍,印刷术又处于极不方便的初期,诗书既得来不易,又保存不易。很多前贤的经典论述对于普天下众多士子来说只是闻其名不见其书,连书都见不着还怎么辨?

    士族不仅拥有完备的图书典藏,还有几百年不断绝的研究史。以此为基础,士族子弟既不需要再摸索,又见识广博,自然是得天独厚,往往一出山便能名满天下。

    千年传承,习者诵经、通经、辨经已成为学子们不可撼动的固定模式,而今唐松开通科,却只诵经、通经,却将最重要的辨经给抹了,那教了一辈子书的教育焉能不惊,焉能不问?

    “无需辨经,夫子只需据前朝孔祭酒之将意思讲到,使学子们明了做人之大义就成。我通科yù教导化育的是理政分明的官吏,却非寻章摘句、执着于**义辨的大儒。目的不同,教授的内容自然也该有所不同”

    对那教谕说完,唐松转过身来又向其他诸科的老师们强调了一番同样含义的话。

    他要的不是某一科某一门的专家,而是jīng熟各门,将来能用于治政理政的官吏。

    譬如通科学生学营造法式,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将作监匠人那般的专家,而是将来为官做吏要兴修水利或者别的工程时,能知道做这些工程的基本规律,不至于像现在的许多地方官一样,以文人的浪漫情怀瞎拍脑袋,瞎做决策,最终虚耗人力钱粮却一事无成。

    简而言之,唐松求的就是通过通科的学习,彻底提高学子们理政的效率,降低政治管理的成本。

    他要求的通科生是“jīng熟”各家的官吏,而不是“jīng通”各门的专家。

    一“熟”一“通”之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世间每一个行当里都有着极其幽深曲折的知识,这一个“通”字岂是易得的?

    学海无边无涯,人力有时而穷,在这等情况下,所能依赖的便只有有效的选择了。

    则其需者而学之,不需者而弃之,如此的学习方为效率。

    学生到了,教谕到了,诸般规范章程乃至考核制度也有了,至此,清心庄通科学校也就算正式办起来了。

    这一天安顿好了学生与教谕后,唐松便到了庄内西院偏厢,与那六个分属两个行当的匠人师傅们一直叙谈到天黑后,方才回去安歇。

    第二天便是正式开学的rì子,唐松也没搞什么仪式,甚至就连祭孔都没有,只是引领着学子们以三牲献祭了天地之后,便正是开班授课。

    安坐于公事房中,听着外面隐隐传来的诵书声,长吁了一口气的唐松拎过茶瓯放在了面前的红泥小炉上。

    红泥小炉中的炭火发出咝咝的轻微声响,应和着茶瓯中细细的水响,使得公事房益发的宁静了,在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茶香中,唐松缓缓闭上眼睛,双手在头上按摩着。

    做事难,做事烦,尽管有内宫的支持,尽管有于东军等一批人支应杂事,这两个多月来还是太累了,累到身心俱疲,现在终于正式开课后动都不愿再动的地步。

    唐松有心要好好歇歇,孰料天不从人愿。一瓯煮好的庵茶还不曾喝完,便见门房一脸惶急的跑了进来。

    “怎么了?”

    “公子,外边来了些国子学学子,将整个庄门给堵的严严实实”

    闻言,唐松脸sè一沉,跟着门房到了庄门口,果然就见外面有一些青衿,这些个国子监学子面sè沉肃的堵住了庄门。

    唐松粗略看去,庄外的国子学士子当有五十六人左右,站在领首处的几人面sè沉肃之外尚有一脸的激愤,看他们这架势,若非清心庄有禁军护卫,只怕早有人忍不住要冲进来了。

    唐松方一露头,顿时就被眼尖的国子学生给看到了,片刻后,便有一脸正气的国子学生送进了一份拜帖。

    名为拜帖,但里面写的内容却是杀气腾腾。

    这哪里是什么拜帖?分明就是战书

    见这些国子学生不过五六十人,闹不出什么乱子。唐松也就放下心来,将看过的拜帖随手扔掉后,转身向内走去。

    他如此举动一出,外边的国子学生顿时群情激愤起来,就有人在外面朗声喝道:“唐松,尔乃士林得享大名之辈,可敢出来与我等一辩?”

    此言一出,庄外叫好声一片,随即数十个声音紧跟着响起

    “唐松,出来一辩”

    “唐松出来”

    “持异端邪说,坏士林风气,唐松你罪莫大焉,可敢出来一辩?”

    “出来”

    “出来”

    庄外国子学士子越叫越激动,越叫越兴奋,越叫越大声,虽然只有六十七人,但一旦发了xìng子,其声浪之雄,声势之盛,大有荡平清心庄之势。

    然则任他们在外面叫的惊天动地,唐松却是毫不理会的直接回了庄内,将各个教室看了一遍并无什么异常后,就放心的重回了公事房。

    边小口的呷着庵茶,唐松边思虑着此事。此刻在外面叫着的虽然是国子学生,但背后绝对与卢明伦脱不了干系。

    卢明伦任国子监祭酒多年,对国子学的掌控能力毋庸置疑,上次因狄仁杰遭诬之事,国子学生yù往皇城请愿都被他给弹压住了。

    那样的大事都能弹压住,今rì反倒管不住学生来此闹事了,谁信?至少唐松是不会信的。

    此刻门外之事,即便不是卢明伦指使的结果,也绝对与他的放任不作为脱不开干系。

    想明白这点之后,唐松心里反倒安静下来。一边继续品茶,一边听着外面隐隐约约传来的叫骂声。

    人终究不是铁打的,外面的叫骂声渐渐的小了下来,隐约之间已能听到有些国子学生的嗓子都已沙哑了。

    “来人”有杂役应声而入,唐松清淡声道:“吩咐厨下,给外面的国子学生送些茶水去”

    那杂役闻言一愣,片刻后才转身去了。

    茶水送出之后不多久,隐约的叫骂声再次响起,听那嗓音,国子学生显然是没喝清心庄送出的饮水,只不过他们虽然叫骂依旧,但叫骂的内容毕竟是好听了些。

    唐松就守在公事房内,确保清心庄内部第一天授课的秩序不乱,至于外面,该送茶水就送茶水,到饭点儿就送饭,但人绝对是不出去的,更别说与他们折辨了。

    自己错了吗?没有

    门外的国子学生错了吗?细想想似乎也没有

    归根结底,这就如同在襄州为唐缘打官司时一样,没有对错,有的只是理念的差异。

    而这正是最要命的,因为理念的差异双方折辨,谁也别想说服谁,其最终的结果就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辩之无益,何必要辩?

    国子学生在外面堵门大半天,唐松就在公事房中守了大半天,其间命人送了四回水,两次饭。眼见着rìsè西斜,天际渐渐暗下来时,门房终于来报说国子学生们开始散去回城了。

    唐松点点头,出公事房后直接又去了西院偏厢,在那里呆到很晚。

    随后几天的情形与第一天差不多,半上午的时候就有国子学生堵在清心庄外,依旧是几十人的规模,依旧是声音嘹亮的呼喝不停,要唐松出去折辨。

    唐松的应对也如第一天一样,该送水送水,该送饭送饭,只是绝不出去徒费口舌。

    与此同时,他却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西院偏厢。

    一连五天过去,这天下午,严密封锁的西院中终于有了重大进展,唐松长出一口气的同时,又恰逢锦绣绸缎庄的郑胖子邀约吃酒。

    郑胖子是锦绣绸缎庄的所有人,据说与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夫人沾亲带故。这些rì子以来他对唐松的支持实多,唐松对他也很感激,加之也挺喜欢他的xìng格,是以便欣然应命。

    近三个月来,唐松几乎是吃住都在清心庄,即便偶尔入城也是办完事就走,绝少停留。

    此刻踏着秋高气爽的黄昏暮sè走进兴艺坊,体味着身周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热闹,唐松实有恍如隔世之感,人也慢慢的放松下来。

    走进熟悉的歌舞升平楼,走进沈思思那间熟悉的香闺,却没见到主人郑胖子的身影。

    “郑大舍人刚谴人来传了话,言说郑老夫人特特的命人传召了他,他不能不去侍奉着,是以今晚怕是就来不了了,还请唐公子体谅些个。另外,公子在此的一应花销俱算在他的账上”

    婉媚脆语声中,一身盛装的沈思思从帷幄后走出来,双手挽住唐松的臂膀腻声嗔怪道:“总算你还有些良心,郑大舍人请吃酒时你能想到我这儿,如今他虽不曾来,你却不能走了”

    “数月不见,思思姑娘真是愈发的人比花娇了。品美酒,赏美人,正是人生大快意事,走,为什么要走?”唐松口中说着,人却不曾坐,而是直接到了里间的一张锦榻前躺了下来,“这些rì子真是乏透了,实不耐烦坐,且借你这香榻躺躺”

    见他如此,沈思思吃吃一笑,“可还是波斯酿吗?”

    躺在锦榻上真是满身的舒坦哪,唐松舒服的眼睛都不想再睁开了,“秋意渐凉,鱼儿酒吃不得了。若有上好的剑南chūn酿,不妨烫一壶来”

    吩咐了丫头玉珠后,沈思思到了锦榻前,下一刻,她那chūn葱般的小手就在唐松头上轻轻按摩起来。

    “听说你那满城风雨的通科终究是办起来了?”

    “嗯”

    “听说这几rì里不住有国子学生去堵门”

    “嗯,rìrì都有,一天不拉他们骂我,我还得给他们送水送饭”

    “送的好,如今,洛阳市井间已经有人说你办通科虽是瞎胡闹,但人却还是名士气度,好肚量”

    “这是夸我的?通科怎么就是瞎胡闹了”

    憋了这几天,唐松真就忍不住想好好说说通科的好处,虽然知道因为理念的差异沈思思不一定认同,但他求的也不是认同,就是说出来爽快爽快。

    孰料沈思思却没有与他折辨的心思,复又吃吃笑道:“听说你那里还开有农科?不仅给学子们讲授,就是附近乡农来听也可随意进去的?”

    “嗯,是有”

    “学堂是什么地方,岂是谁都能进去的?似你这般岂不就是瞎胡闹”

    “思思,你可曾听过前朝东晋陶渊明的四句诗?”

    唐松似是在与沈思思说话,其实更多的只是自言自语,“其诗中言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何以求自安’,意思便是人生于天地之间,衣食最大,这两样若是做不好就难以自安。要说起来,这农科实是天地之间第一门大学问。yù参加科举,yù为官抚民者焉能不知之”

    沈思思细细的按摩着唐松的鼻翼及眼角,轻笑道:“你说的这大学问我不懂,我只知道似你这般做法,岂不就是将青衿学子与山野乡农同等看待了?若然如此,那些个自视甚高的士子们岂肯干休?”

    “无有耕何以读?士子们不肯干休又当如何?”锦榻上的唐松不睁眼的哧然一笑,“思思你却不知,这几rì间从侧门进来听农科的乡农已渐渐多起来,今天甚或还有一位龙门山下的乡老为此向我致谢的”

    言至此处,唐松顿了顿后续又道:“有此一谢,足抵清心庄外国子学生数rì叫骂。任他如何评说,任他如何看我,我自是我”

    不曾睁眼的唐松声音极随意,但里面的傲然之意却是清晰可感。

    沈思思的手愈发轻柔了,良久之后才又轻声道:“近rì士林间有一极热闹的大事,你可知道?”

    这段时间唐松都忙疯了,还真是不知道,“说来听听”

    “八老要进京了,据说其随行的车架多达二十乘,上面放着的除了崔卢李郑四家jīng撰的诗集文集之外,尚有数百部士林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珍本善本典籍。”

    八老唐松还是听过的,崔卢李郑四家一家正好两个,这八人俱是少年成名,却又一生不仕。

    古人对那些个有大名却又不愿做官的人总是评价甚高,甚至高到有些崇拜的地步,总是想当然的以为这样的人便是不慕名利,总是不由自主的会将他们看成,想象成伯夷、叔齐、介子推、庞德公这等的古之大贤。

    正是因为这种情节,也正是因为做隐士有极强的光环加持作用,是以古代才会出现那么多名为隐士,心中却想着借隐士身份聚集名声,最终踏上终南捷径的龌龊读书人。

    这八老出身名门,成名早,不做官,兼且年纪又大,是以多年下来声名就越养越大,大到如今方一出动便天下皆闻的地步。这情形还真与汉初的商山四皓颇有相似之处。

    唐松不曾说话,沈思思边按摩边絮絮叨叨的说着,这样的情景使得小小闺房内虽不暧昧却自有一股温情流动。

    “奴奴还听说,八老有意在国子监讲学八rì,这可是近三十年来第一遭,不知引得多少士子翘首企盼,近来,京畿道各州县的好些士子都在兼程进京,只怕错过了这等盛事”

    唐松心中仔细思量着这个消息,口中漫应道:“嗯,这可是好事,八老一讲学,我那里就该清静了,只盼着他们早些进京的好”

    “你呀”沈思思伸出食指在唐松鼻尖上点了一下,“除此之外,八老还有意要在京中举办一次盛大的文会,不过此次文会只限于诗,怎么样?这有没有一点针对你的意思?”。.。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