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残兵在线阅读 - 东汉武器的种类

东汉武器的种类

    武器的种类

    随着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水平的提高r西汉时期的武器种类已有多种多样。如当时的长柄兵器有枪、矛、戟等;短柄兵器有刀、剑等;远射兵器有弓、驽等;防护装具有铠甲、盾牌;锤砸、劈砍兵器有锤、杖、斧、钺等。这些兵器多为铁制品,质量较高,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东汉武器的种类和质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矛、戟、枪、刀、驽、箭、铠甲等项。

    矛:矛是东汉军队装备的一种刺杀兵器。东汉时有的矛比西汉更长。

    戟:戈与矛的合体,兼有勾、啄、冲、刺四种杀伤作用。东汉时,以戟为兵器的名将甚多,有长柄戟、手戟(短戟)和双戟。这些戟非常锋利,杀伤力较西汉时更大。(本网站有关于戟的专门介绍可以查看)

    枪;枪也是一种刺杀兵器,形制与矛相类似。《通俗文》曰:“削木伤盗曰枪。”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提到了“枪”。枪有木柄、竹柄两种。东汉时期,枪仍为军队的主要武器。

    刀:西汉时出现了一种专用于劈砍的铁质短柄刀,又名环柄刀或环首刀。东汉时期,军队已普遍使用钢刀。如:1974年山东苍山县出土永初六年(112年)“(即炼)大刀”。此外,还曾经出土过“百炼”钢刀,比“讲沛”的质量更好。②表明制造钢刀的技术,在东汉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驽:是一种远射兵器,即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驽机。这种“驽”,于春秋末年的吴、越等国已见使用。西汉时期有用臂拉开的擘张驽和利用脚踏开的蹶张驽两种。到东汉时期,驽的种类增多,主要分“强驾”和“小驾”两种。强驽的射程和杀伤力比小驾更大。据载: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羌众万余,攻围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南),(虞)令军中强驽勿发,而潜发小驽,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虞于是使二十强驽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陈球传》说:“以弦木为弓,以羽牙为矢,引机(驽机)发射,远射千余步”。强驽的射程可达干步之外。在居延汉简中,有关“驽”的记录很多。当时管的射程和强度,通常以“石”计算,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八级,一般六石驽最为常用,大约可射260米。至于十石强驽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大量史实表明,“驽”是汉军的“长技”之一,东汉时期仍为军队的重要武器,且有所发展。由于驽的普遍使用,射驽的方法和经验日益丰富。值得注意的是,驽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战中的进攻性和杀伤力。它比弓箭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驽的性能,便于较长时间的瞄准,提高了命中精度;同时,张驽射箭既可用臂力,也可用脚踏等方法,这就有助于拉弦力量的加强,使射程增远,穿透效能提高,从而增强了杀伤力。

    箭:弓、驽所使用的箭,又称“矢”或“簇”。西汉的箭矢,形制和战国之时大体相同,但箭矢加长,分长尾和短尾两种。到东汉时期,已使用“毒箭”。即在箭矢上敷用毒药,以增强箭的效能。如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北匈奴攻金浦城(今新疆字远县),校尉耿恭“以毒药傅矢”,中矢者“视创皆沸”,大惊,遂遁去。可见,在当时的战斗中,毒箭发挥了一定的威力,增大了箭的杀伤效能。

    铠甲:是一种护体装备。铁兵器出现和弓弯的发展,促进了护体装备的改进。西汉之时,铁制销甲日益增多。到东汉时期,铁制“鱼鳞甲”已在军中普遍使用。据考古发掘,在沂南画像石上有刻制了一领铁制的鱼鳞甲。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制楼阁上也有披戴鱼鳞甲的武士守卫。在当时,随着炼钢技术的提高,铁铠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提高,表现在铠甲的坚度增强,类型增多和防卫性能增大。在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出现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等。诸多事例表明,东汉时期铁销制作已逐渐完善。

    东汉时期,不仅对西汉原有的一些武器,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而且创制了多件新式武器。其突出表现是“钧镶”和“偃月刀”。

    钩镊:这是把钩和盾结合在一起的武器。它见于武氏伺画像石和邹县黄陆屯画像石。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渝铁路沿线,还发现了一种钩镶实物,铁质,长54厘米。据刘熙《释名》说;“钧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是一种能攻可守的武器。

    偃月刀:是一种安有长柄的大刀,故又称“长刀”,属劈砍兵器,也创自东汉时期。这种刀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如《典韦传》说: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关羽所用的也是长刀,形如“偃月”,所以当时人往往称它为“偃月刀”。步兵、骑兵皆可使用。后来,唐代的“陌刀”大概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军车

    在汉代,尤其到东汉时期,车兵虽然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各种军用车辆仍大量使用。每次重大军事行动,所使用的车辆常常以数干上万计。例如:

    东汉初,于建武元年(25年),邓禹自箕关(今玉屋县)进入河东,破河东都尉,“获辎重干余乘”。建武五年(29年),耿弇击败号称20万大军的张步,“收得辎重二干余两”。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为北击匈奴,率领“铁骑三万,元戎轻武,云辎蔽路,万有三干余乘”。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时,皇甫篙军与张梁部众战于广宗。张梁失利,牺牲8万余人,被“焚烧车重三万余两”。

    献帝初乎二年(191年),青、徐黄巾30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军台。公孙贊率步骑2万人交战。青、徐黄巾失利,“弃其车重数万两”。

    不仅中原地区的战争多用车辆,就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的北方少数民族,也已普遍使用车辆运输军需。如安帝水初三年(109年),南匈奴反叛,汉廷使耿菱等击破之,“获弯庐车重干余两”。顺帝阳嘉三年(134年),汉廷击北匈奴,“斩数百级”,缴获“车顺帝阳嘉三年(134年),汉廷击北匈奴,“斩数百级”,缴获“车干余两”。④于此可见,当时少数民族的车辆也为数不少。

    车的种类,在东汉时期主要有轻车、戎车、云车、指南车、辎车等种。

    轻车:据《后汉书·舆服志》曰:“轻车,古之战车也。洞朱轮舆,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藏在武库。”徐广注曰:“置努于轼上,驾两马也。”轻车是车士兵种的主要装备,它常常成为车兵兵士的代名词。因为是战车之属,故平时“藏在武库”。可见,轻车就是驰敌致师的战车,为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

    戎车:《后汉书。舆服志》曰:“戎车,其饰皆如之。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劈翳,车胃甲驾之箙”。注引《汉制度》曰:“戎,立车,以征伐。”刘熙《释名》称:“元戎车在军前启突敌阵,周所制也”。元戎,即大戎。它是用于战争的兵车。云车;《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昆阳之战中,“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注曰:“云车即楼车,称云,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敌”。这是战争中爬城用的车具。

    指南车:崔豹《古今注》云:“指南车法具在尚方故事,汉末丧乱,其法中绝,马钩悟而作焉。”因为它具有“司南”的功能,可以用之辨别方向,对行军作战有重要作用。

    辎车:《释名》曰:“辎车,载重卧息其中之车也”。颜师古曰:“辎,衣车也,重谓载重物车也。行者之资,总曰辎重”。可见,辎车即载重车。这实际上是一种用于运输兵器、衣粮等军需物资的车辆。主要以马、牛牵引。《九章算术》称:“一车载二十五斛”,“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这里讲到的载重量及行速,当是指一般车辆的情况,辎车的实际载重量可能比一般车辆要大。

    此外,见于文献记载的车,还有所谓“衡车”、“軘车”、“轈车”、“驰车”等等。这些战车的数量不一,用途有别,或用于征战,或用于攻城、陷阵。皆为军队不可缺少的装备。

    东汉时期的车辆制造业比较发达。既有官营,也有民营。封建国家所需的车辆包括军车等,通常以官营为多。当时中央和地方官府的有关部门,如“工官”等均有造车任务。费用开支来自大司农或地方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