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义利三国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三章 又到种田时

第二十三章 又到种田时

    中平二年十月,随着气温的降低,席卷天下的大瘟疫逐渐平息。蒋通又开始了埋头种田的工作。

    这一次瘟疫初起时,蒋通在渤海郡实行的各种防疫方法,严酷到极点。当时他只是出于一个医生的本能,按照现代的各种防疫制度执行而已。倒没有多想其他的事情。待到全郡无数的亭长因为观念冲突、本人的玩忽职守被冷酷无情凡事较真到极点的毛玠拿下后,全郡大多数亭长职位就空缺出来了,而当地的豪族和平民一开始又对蒋通的政策不理解,因此拒绝推举新的亭长。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蒋通捡了大便宜:他趁机把自己的家兵、平定黄巾之乱中表现突出的青州老兵安排到亭长的职位上去。一开始,世家大族们还在等着看蒋通的笑话:青州人人生地不熟的空降到渤海来做亭长,下面的老百姓根本就不会服管。结果不久之后铺天盖地的邻郡消息传来,蒋通的声望迅速达到顶峰,连带的这些外地来的亭长也得到了普通平民的衷心拥护。结果,借此瘟疫,蒋通对渤海基层的掌控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和在东莱时他是纯粹的土豪不一样,他现在除了是蒋家家主,坐拥十万余佃客、家奴外。他还是渤海郡的太守,这个沿海小郡原有四十多万在籍人口,整编流民又得十五万。总计近六十万人。这些人,待到乱世一开,中央政府对地方彻底失控后,就等于是他蒋通自己的人力资源了。

    在取得基层的控制权后,蒋通一方面鼓励原有的在籍居民垦荒,又亲自组织人手编写垦荒、养殖方面的书籍,命令自己那些担任亭长的老兵,组织人手发展鱼类、家禽、生猪的养殖。又严令各地亭长单纯以原有的土地农作物的产出为征税凭据。新开荒地,三年之内不计入征税田地之中。这样一来,就大大的让利于民,强烈的刺激了自耕农的垦荒、养殖副业的热情。蒋通主政渤海不到三年,全郡自耕农新开荒地数百万亩,原有土地出产获利平均增加两成以上。大多数勉强实现了温饱。

    蒋通又组织新收容的十五万无地无产的流民,实行以工代赈。组织部分流民整修全郡的官道、桥梁、城池。部分流民以军事管理的方法实行集体屯田。自耕农阶级有着强烈的局限性,眼光短浅、自私、缺乏纪律性,比起产业工人来说,确实有着阶级落后性。因此,这新收的十五万流民,蒋通就尝试着能否把他们转化为专业的建筑工人和农业工人。从中平三年到中平六年,三年多时间,渤海郡八个县的官道全部改造为两辆马车可以并排行驶、水泥硬化的道路。境内河流,每五千米之内必有桥梁。八个县城的城墙的外皮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个别军事要冲上新建了大小不一的棱堡。军事管制的屯田面积超过两百万亩。其产出支撑郡兵的日常口粮绰绰有余。

    当然,做官,不能一味的讨好小民而忽视了世家大族。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自己的官帽子确实跟小民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是出于自己的良心和理想。想办法创造新的利润点,和世家大族们分享,是出于现实。

    蒋家庄园的玻璃生产技艺从出现平板玻璃开始,突飞猛进。到了中平三年的时候,终于生产出了带旋盖的玻璃罐头。蒋通前世作为地地道道的吃货一枚,借此机会,开发出了许多种类的罐头食品。蒋家以罐头生产技艺和少量资金入股,与渤海郡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合伙开办股份制的罐头厂,出产烟熏腊rou类、菜类、水果类的各种罐头。因为加入了大量的味精,罐头的味道鲜美。又因为是玻璃罐头,罐头里的东西吃完后,剩下的瓶子可是前些年炒到一万钱一个的水晶杯。再加上这时候凉州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央政府大量的军队在凉州作战,急需大量携带方便的食品以便在荒地居多的凉州作战。所以,渤海罐头迅速畅行天下。

    蒋通的滨海港初步投入使用后,又让渤海的世家大族入股海运,从辽东买马运到徐州、扬州,从三韩买来水稻,卖到以小麦、黍米为主食的冀州、并州。蒋通还把高度酒的销售也分包给他们,也让大家赚得非常舒坦。渤海世家们短短三年时间,赚了个坛满钵满。三年间渤海世家的整体实力迅速从大汉三流世家暴涨到二流顶端。和渤海郡边界线最长的河间国,有很多土地被渤海郡的世家收购。他们对蒋通的好感和信赖也迅速的爬升到了顶端。以至于蒋通在渤海郡内实行的抑制豪强、解放奴隶等挖士族根基的政策。只要不是过分刺激他们的底线,都还是能够忍受。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渤海世家的代表高览高季观对蒋通的称呼,从太守到明公到主公,一年一个样。非常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渤海世家对蒋通的接纳程度。

    基层政权抓住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开始形成了,也和世家大族取得了谅解。蒋通的渤海新政还有最后一环,军事。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话总结他为什么能在隋末的群雄逐鹿中百战百胜:“无他,唯甲坚兵利尔。”对于乱世,这确实是最靠得住的一句话,本朝太祖也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所以自己的军队建设,是重中之重。

    自己是渤海郡太守,这里又不设都尉。当然是军政一把抓了。于是蒋通命令黄忠、太史慈、典韦等人以自己百战生还的家兵为骨干,编练了整整一万五千郡兵。其中长枪兵九千人,刀盾兵三千人,弓箭手一千人,骑兵两千人。

    鉴于卢植的教导,蒋通这一次对自己的长枪兵每人配发了三米长长枪一把,近战环首刀一柄。至于盾牌,那是完全没有的。但是蒋通深信自己的长枪兵防御力一点没有降低,因为,他非常奢侈的给全军都准备了铁甲。

    现代考古证明,东汉士兵的盔甲总体而言是简陋的,大都只是包裹住胸腹,四肢都是无甲。而且这个甲,还只是皮甲。只有将领才装备铁甲,即便是铁甲,也只有王一级的高官才有精美的鱼鳞甲,即使是王使用的鱼鳞甲,也只是包裹住躯干而已。蒋通拼了命的不计成本的往牟平庄园外面的一个荒岛上拉铁矿石,就是为了打造足够的铁甲。不过在这个没有高炉,没有高效率水力锻造机的时代,号称冷兵器时代最强防具的板甲自己是别想了。长枪兵真的形成近代枪阵后,当然有实力辗压一切敌人,唯一能给自己的枪阵造成威胁的就是敌人的弓箭兵和弓骑兵,所以,蒋通给自己的士兵们选择的是锁子甲。锁子甲全部由细铁环编织而成,制作成本极高,制作时间及其漫长。所幸当年牟平庄园那一场大战,收降黄巾三十余万老弱妇孺。蒋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直接吞了五万。而且这五万人里绝大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中青年妇女和小孩。蒋通把这五万人全部转移到大陆外的长岛,这其中大多数人唯一的工作就是编织锁子甲。蒋通的期望值也不高,五万人,五年之内,每人能编一副甲出来他就可以偷笑了。

    至于自己东莱老家这边,专门种田的人已经很少了,蒋家原先的佃客、家奴,大多转移到了海外的长岛。长岛,在现代称为庙岛群岛,由大大小小三十二个岛屿组成,国家设立长岛县统一管理。距离蒋通的牟平庄园不是很远,但也有足够的距离。现在的长岛,反而成了蒋家的高度酒、罐头、瓷器、盔甲、玻璃、海盐、海船的生产基地。前前后后容纳了七八万人。蒋家东莱牟平的庄园,反而成为了防卫长岛的大陆哨堡。

    蒋通在东莱这边安放了私兵五千人,一千人驻扎在牟平庄园里,四千人驻扎在长岛各个岛屿上。这一支部队是他最可信赖的力量。暂时由自己的老爹亲自统帅,蒋盛辞去鹰扬将军幕府的职务,辅助自己的父亲。毕竟这里是他的要害所在。

    哎,家里还是人丁不旺啊,虽然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亲戚这种东西远没有古人那么看重。但是至少是在这个时代,最为可靠的,还是自己的血亲。

    不过,说到人丁不旺,从中平二年开始,蒋通除了开始种渤海以及东莱的田以外,也努力的种自己老婆这一块田。到了中平三年(186年),终于开发出了成果,自己的老婆成功的为自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夫人辛苦了。”

    “夫君,可惜只是个女儿。”

    “女儿好啊,女儿就是爹妈的贴心小棉袄。女儿好!”

    “夫君请不要如此安慰妾身,夫君一家,三代单传,公公婆婆当初听到妾身有孕,那可真是喜出望外。到了今日,除了夫君,公公婆婆可不怎么高兴的。”

    “夫人多虑了,生男生女是男人的问题,关你们女人什么事?再说了,为夫可不是只喜欢男孩子。若是这世上只有男子没有女子,这人类早就灭绝了!”

    “可是夫君如今名满天下,也创下了好大的事业,这总要有人继承吧?”

    “嗯,夫人,女儿为什么不可继承为夫的事业呢?好吧,就算一定要儿子来继承,夫人与我都年轻得很,我们来日方长啊。”

    “夫君,妾身不是善忌之人,不反对夫君纳妾的……”

    “夫人,为夫毫不讳言喜欢女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不过为夫可是很挑剔的,一般的庸脂俗粉,可是进不了为夫的法眼哦。再说了,为夫的长子,最好还是嫡子比较好。”

    “妾身多谢夫君厚爱,还请夫君为我们的女儿取名。”

    “嗯,夫人去年不辞辛劳,与通一起整日整夜照顾、救治那些疫民,活人无数。虽不是医,却远胜医,我们的女儿,就叫‘顾’吧。小名儿就用药材来取名,叫做‘辛夷’如何?”

    “好名字,夫君高才……”

    ……

    当蒋通在渤海奋力种田,渤海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整个大汉朝的统治却在摇摇欲坠。

    凉州的叛乱此起彼伏反反复复的间断持续已经差不多快一百年了,可以说东汉自建国以来,凉州就没有让统治者觉得消停过。这里羌人、氐人、汉人杂居,世家大族和贪官污吏的催逼也日甚一日。********、阶级矛盾交错。就如同一堆毛线,怎么理都理不清楚。到了中平元年(184年),趁着中原黄巾起义,凉州的羌人首领北宫伯玉、李文候起兵反汉。之后又得边章、韩遂等汉族名士加入。声势大振。叛军连连击败凉州军。最后在中平二年(185年)的春天打到了长安边上。朝廷不得已派出刚刚履新冀州牧不久的皇甫嵩到长安平叛。可是张让、赵忠等阉人背后捣蛋,害得皇甫嵩无功而返不说,好好的县侯被降成了乡侯。士族和宦官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中平二年八月,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统领平叛军队,与凉州叛军对峙。本来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结果一天晚上一块陨石掉进了叛军的营帐(这种事也有?史书就是这么记载的啊)。政府军趁此机会猛攻,叛军大败。但不久因为政府军追击太过,反而被叛军反戈一击,除了董卓军全师而退外,其余各路军队损失惨重。

    之后政府军连遭败绩,中央政府放弃凉州的呼声开始高涨。但是叛军可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凉州,而是再次叩关长安。东汉政府不得已再次启用皇甫嵩,由皇甫嵩、董卓各带兵两万抗击叛军。在这次平叛战争中,皇甫嵩远高于董卓的军事才能显露无疑,每当两人意见相左时,只要按着皇甫嵩的意见办,一定就是大胜大胜大胜。董卓因此对皇甫嵩忌惮万分。

    时间进入中平五年(188年),凉州叛军内部几经内讧、自相残杀、整合。韩遂、马腾取得了叛军的领导权,成为凉州最大的两个军阀。不过面对汉末第一名将皇甫嵩,这两位仁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吃败仗的份。眼看彻底平定凉州叛乱的日子不再遥远了。

    不过这时候的东汉政府,真的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各地世家豪强、贪官污吏在经过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不思悔改,反而对平民加倍的压迫。于是不少豪杰、黄巾余部借着黄巾的名义再次起事。青州张饶,徐州昌豨,白波郭太、杨奉、李乐,黑山张燕,开阳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益州马相,荆州区星、周朝、郭石等各自聚众一方,聚众数万至数十万不等。幽州以北的乌丸首领丘力居勾结中山国国相张举、原泰山郡太守张纯屡屡进犯幽州、冀州、并州、青州等北方四州。骑都尉公孙瓒先胜后败,不能制止乌丸的进犯。东汉的领土上,再次烽烟阵阵。

    太常刘焉,上书皇帝,说现在的贼寇规模巨大,多数跨越几个郡国。单靠一个郡国的太守、国相难以剿灭。而一州的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军事指挥权。应改刺史为州牧,由州牧统领一州之行政、军事,统一指挥各个郡国的太守、国相剿灭反贼。州牧人选,以宗室、重臣为主。即使不任命州牧的各州,也要加重刺史的权限,使其正式成为各州郡国的上级长官而不是监察官员。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董卓为并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焦和为青州刺史、陶谦为徐州刺史。均凌驾于各州所属郡国太守、国相之上。至此,东汉的地方割据势力大涨,大汉朝的分崩离析已经不远了。

    在这么一波剧烈的人事变动中,蒋通居然被遗忘了。仍然被摁在渤海郡太守的位置上不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开始逐渐的与张让疏远。每年常规的孝敬还是保持的,但新开发的的商品全部拒绝张让参合。所以,他的太守位置是保住了,但也别想升官。不过,这本来就是他最希望的想法。至少在这几年,除了刘焉这样预感到乱世降临,提前开始给自己找避难所以外,大多数精英们还是习惯性的沿着到雒阳去任职,然后外出牧守一方,最后回到中央出任高官的路子走下去。基本没有注意到,在中央对地方控制力越来越弱的当下,牢牢把持住某一郡或者某一州才是最实在的。

    在这一年,赵云及其兄长赵俊举常山真定赵家全族七百余人来投。蒋通征辟赵云为兵曹史,与黄忠等人一同掌兵。蒋通咬牙切齿的抠出一部分军费,将骑兵部队由两千人扩充到三千人,一千人的重骑兵由太史慈率领,两千人的轻骑兵由赵云率领。又征辟赵俊为将作从事,专门负责管理在渤海郡四处修路筑城的建筑大队。

    东汉政府的威望在这一年被董卓狠扇了一耳光,董卓随着屡次参与凉州平叛,自身的部曲和私兵越来越多,力量难以挟制。朝廷开始拜他做有职无权的少府,他直接不接受。任命他做并州牧,要他把手里的兵都交给皇甫嵩,他仍然不干。直接带兵屯驻在河东。中央政府居然不敢把他怎么样。军阀的威力在此时开始展现。

    到了中平六年(189年),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压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最大一颗砝码,皇帝本人也驾崩了。大将军何进违背皇帝的本意,立自己的外甥刘辨为帝,是为汉少帝。改元光熹。之后宦官杀何进,袁绍等士族杀宦官。董卓带兵进入雒阳,吞并何进部曲和中央的精锐北军。又鼓动吕布杀了并州刺史丁原。至此,董卓手握凉州军、中央军,和吕布统帅的并州军保持了半盟友半上下级的关系。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阀,权倾朝野,无人敢缨其锋。

    不过这个家伙终究只是个军阀,他的手下也都是长期偏处凉州一隅,缺乏朝堂斗争的经验。对政治完全没有敏感性。董卓集团主政后,昏招迭出。到了这一年的九月,董卓终于做出了最愚蠢的决定:废立皇帝。少帝被废不久,董卓又将其与何太后一起毒死。一时间,朝野沸腾、天怒人怨。

    出于对皇甫嵩的忌惮,董卓假借朝廷之手征召皇甫嵩回朝,即将平定的凉州叛乱至此死灰复燃。而袁绍因为在废立皇帝的问题上和董卓激烈争执,畏惧董卓加害自己,于是出逃河北。在原本的历史中,袁绍是逃到渤海郡的,因为那时的渤海郡守是袁家的故吏。不过在这一世,蒋通牢牢的把持住了渤海郡。袁绍直接逃到了巨鹿郡。袁家毕竟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董卓也不敢深究,反而顺水推舟的任命袁绍为巨鹿太守。

    而曹cao也在这个时候刺杀董卓不成,被迫逃出雒阳。黄忠的儿子黄叙,本来在朝中担任郎官,结果这小子病好了之后一点都不省油。居然也参合进了曹cao刺董的阴谋,不得已也在这个时候回奔渤海。

    在实际掌控朝政后,董卓深感单凭凉州集团的那群丘八,无法有效的维持大汉朝的运转。不得已想要和世家大族和解。征辟了很多名士到朝廷做官。第一个征辟的就是蒋通,要蒋通到中央做卫尉。结果蒋通直接对他竖了中指。董卓当年在广宗就见识了蒋通打仗的狠辣,也不敢过分催逼。但是蒋通的副手,名士大家蔡邕就扛不住董卓的威胁被征召入朝了。董卓也将地方上的不少刺史、太守的位置让给世家大族。不过世家大族心里根本不领情:当士族的领袖袁绍先生起兵杀掉宦官的时候,外戚、宦官势力一扫而空。朝廷里只剩下了世家大族。若不是你这个军阀强势插入,我们士族早就彻底把持朝政了,真要是我们独掌朝政,这些官职我们爱封谁就封谁,哪里需要你来施舍。所以,董卓派出去的刺史、太守,非但不对董卓的提拔感激,反而是一到任所后,就互相串联,加紧备战。

    时间终于来到189年的12月,大汉中平六年(189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年号之最。四月,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改元光熹。八月,雒阳变乱,董卓进京,改元昭宁。九月,董卓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改元永汉。十二月,又复称中平六年)十二月,广陵郡功曹臧洪,奔走串联。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兖州刺史刘岱、骁骑校尉曹cao等人,齐聚酸枣会盟,起兵讨董。大汉帝国陷入了全面内战之中,乱世,终于彻底的拉开了巨幕!

    ——————我是无话可说的分割线——————

    嗯,种田的事情不想写详细了,毕竟现在穿越类小说这么多,怎么种田说的极度详细的书也很多。所以就懒得去慢慢几章几十章的写种田了。

    关东诸侯叩关讨董,《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不过事实完全走样。本书毕竟是小说,而且是穿越小说,很多事情,需要参考历史,但不会完全紧跟历史。所以,后面几章的故事,就不会按照史实来了。

    简单的说一下真实历史中的反董卓联盟:臧洪是公认的联盟首倡者,他的上司广陵太守张超支持,张超的兄弟陈留太守张邈响应。曹cao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张邈的附庸——因为这时候的曹cao没有地盘。联盟于十二月在酸枣成立,最初北方的袁绍被冀州牧韩馥钉死,完全不能动弹。直到兖州刺史刘岱威胁韩馥,要韩馥对袁绍放行,袁绍才得以率领军队进入酸枣,成为盟主。

    联盟成立后,战场分为三线。北线为河内太守王匡,这是个老实人。居然独自进军孟津,被董卓轻易打败。董卓派王匡的妹夫胡母班去劝降,王匡听从袁绍的命令把胡母班杀了(估计王匡也是袁家的故吏?)。后来王匡被胡母班的后人所杀。

    中线为酸枣大营所在,汇聚了十几路诸侯,不过这些世家子弟每天都是开诗歌讨论会,真正的仗几乎一场没打。曹cao看不过去,独自带兵进军,惨败,差点就阵亡了。但是曹cao的名声因此响彻天下,得到了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效忠:谁是真正的一心为国,谁是邀图虚名,一目了然。

    南线是袁术、孙坚。唯一取得相当成果的一路。孙坚是张温一手提拔的,而董卓入京后首先就拿张温的人头立威。所以孙坚的反董意志最为坚决。一路上斩华雄、败胡轸、退吕布,除了败给徐荣外,几无败绩,最后逼近雒阳,逼得董卓迁都躲避。即使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孙坚继续进攻,差不多逼近潼关。最后因为袁绍的部将周昂抄了孙坚当时在豫州的老巢,孙坚才不得不撤退。江东猛虎之名,威震天下。而袁术则是在孙坚的后面接受地盘,时不时的拖拖后腿。可以说,反董联盟,彻底暴露了所谓世家大族子弟、名士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