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沈明走过来看了看眼前的这两个孩子,看着两个孩子身上脏乱的衣服,消瘦的脸庞,心里暗骂了一句。 “孩子,没害怕,我们是汉人”沈明看着男孩慢慢的说道,小女孩见到这么多人早就已经将头就过去趴在少年的怀里不敢多看一眼。 “你们是汉人”少年警惕的看着沈明和他身后的士兵,眼中的戒备丝毫不见减弱。 ”没错,我们是汉人,孩子,不用害怕,鲜卑人已经走了”沈明说着就想上前接过少年怀中的女孩,他想让两个孩子好好的休息一下。 谁知道少年并没有让他接近,见他想靠近,少年开始后退手中的木棍也开始挥舞。 沈明猝不及防之下被木棍扫中胳膊,连忙挥手止住了身后想要冲上来的士兵。 “孩子,怎么了?”沈明感觉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什么事情是他没有想到的。 “我们的父母就是被汉人杀死的”少年咬牙切齿的说到,女孩见到沈明他们想要上前,顿时吓的哇哇大哭起来。 听到少年的话沈明的脸色就沉了下来,他已经想到了少年话中所说的汉人是什么人了。 “我们是官府的人,不是那些强盗”眼下沈明也不可能去找那些该死的人,只能等安顿下来之后再好好的收拾他们。 “你们是官府的人?” “对,我以前是九原县的兵,后来突围出去才侥幸活了下来” 听到沈明说自己的是九原人,少年的神色明显放松了下来,手中的木棍也放了下来。 听到少年的诉说,沈明才明白,原来少年也是九原县的人。 在鲜卑攻城期间少年也曾经作为民夫为前线的战士送过东西,九原守卒全部战死没有一人临阵脱逃或者投降,这些少年全都看在眼里,所以在听到沈明是九原的人他才放松了下来。 后来城破,全城的人都向着南方逃窜,少年随着父母一同逃离九原,路上见到了独自站在路旁哭泣的小女孩,女孩在路上与亲人走散了,少年的家人便将女孩抱了起来赶紧逃了出来。 不过在路上他们这群逃难的人遇见了五原郡内的土匪,本来这群人只是想劫掠些钱财或者粮食,不过这些逃难的人哪里有这些东西,再加上不小心惹恼了他们,于是一场杀戮便开始了。 要说到杀人,那军队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但是要论到对自己人下手,那么就要属这些连难民都不放过的土匪最是心狠手辣。 少年的父母见状一把将少年和女孩推下了山路,两个小人这才逃过了一难,两人一路忍饥挨饿的才走到了这里。 “大人,这伙人太可恶了,连遭了难的百姓都不放过,上阵杀敌见不到他们,抢劫自己人到时蹦跶出来了,咱们去剿灭他们吧”最开始的那个小兵听后忍不住了,开口对沈明说到。 沈明听后思索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现在并不是时候,对方有多少人现在还不清楚,这样的话风险太大。 ”不急,等将军到了之后再说“说完沈明吩咐带上这两个孩子,自己转头向前面走去。 来到九原,丁原早已经返回了晋阳,只留了一队官兵守在九原。沈明和带队的将领交接了一下之后,驻守的将领就找急忙慌的带队离开,在九原待得这段时间是他这辈子最难过的时间,如今他只想赶紧离开这个人家地狱。 沈明阻止了想要计入九原县城的士卒,他就是从这里跑出去的,他很清楚里面是什么样子,就算经过张郃和丁原的清理之后,里面还是如同地狱一般。 ”传令下去,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城“吩咐过后沈明就独自去了南城门。 看着城墙上刀劈斧砍之后留下的痕迹,沈明的心中暗自流泪,这里是他战斗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他的战友,如今他们几乎都战死宰了这里,除了沈明之外,就只有当初那个一直跟着他的小兵如今还跟在他的身旁。 此时,檀石槐的大军已经到达了拓跋部的旧地,不过他们看到的并不是拓跋氏的兵马,而是正严阵以待的匈奴人。
逢候留在了部落里没有来,这次由左贤王带队,逢候将整个匈奴三分之二的兵力都交给了这位一直忠心耿耿追随他的老人,而这位老人也从来都没有让他失望过。 ”哈哈,檀石槐,你来的也太慢了吧,老夫在此可是恭候多时了“ 看着笑意满怀的左贤王,檀石槐心中涌起无限的怒火,然后还有一丝的无奈。 他恼怒与拓跋氏竟然愿意将属于他们的草场给了匈奴人都不给同宗同族的鲜卑人,无奈的是檀石槐与左贤王是老对手了,在拓跋诘汾接手对匈奴的攻势之前,檀石槐对左贤王这个老狐狸没有一点的办法。 ”哼“不过无奈归无奈,檀石槐可没有打算就这么算了,他并没有和左贤王叙旧,直接让军队开始进攻,左贤王见到后摇了摇头。’ ”还是和以前一样脾气那么臭,撷罗,交给你了“在他旁边的正是上次负责进攻青州大军的撷罗,重重的点了点头,撷罗带头就冲了出去。 两支骑兵厮杀的话并没有什么战术上的变化,草原上都是一片空旷,人在马上能看出好远,偷袭什么的根本就用不着,也不好用,所以大多数时候看的都是双方的实力和运气。 这次也一样,不过运气这次好像站在了匈奴人这里,撷罗带着几千名精锐的匈奴骑兵几乎凿穿了鲜卑人的战阵,要不是檀石槐的亲卫冲了上去,撷罗可能会一直冲杀到檀石槐的面前。 遭遇到强烈抵抗的撷罗并没有恋战,而是调转马头开始横向突击,为了堵截撷罗这几千人,鲜卑的阵型开始向内收缩,而匈奴人则在外围开始建立包围圈。 前线的大将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代表身在局外的檀石槐没有注意,东部的大军还没有赶到,檀石槐的兵力有些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