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言情小说 - 则天代慈禧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节 众人拾柴

第七十二节 众人拾柴

    清宫的东暖阁里,太后的御案之前,列着五位侍讲官包括郭嵩焘、梁鸿、吴道、沈桂芬和文祥。今所议的,和两个奏折有关,一个是李鸿章所上,奏明抚捻尚无进展;另一个是左宗棠所上,议的却不是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竟然也是招抚捻军之事。

    左宗棠在奏折里说,虽然事有所专,自己负责的是福建水师,不过对于抚,也有一些“愚见”,因此将之奏明皇上和太后,希望能对此朝廷大事,有所裨益。

    他说,当初陕甘回乱,仇杀汉人百姓,使得黄河一带,村庄城镇,俱被洗劫。如今曾李阎三位大臣抚捻倡议,意放十几万捻军一条生路,固然“善莫大焉”,但要使之定居西北,以此作为“拒回”屏障,此事则务必要办得周全妥当。

    因为,倘若只照旧例,分给各位降众土地,使其星散分布,各自劳作,求其温饱;而回民乱军尚未平息,此时只是暂时退出关外,难保不在哪一天卷土重来。则此举无异于驱羊入虎口,或象往鳄鱼池中,放入鱼苗,而痴望这鱼苗能自然生存,且成为鳄鱼池中保持均衡的力量。

    这几十万人,从前虽曾落匪,但既然归降朝廷,就应该当作普通百姓对待,其命安危,朝廷自然也有责任保护。否则,这十几万人定居不成,反受回乱涂炭,就难保不对朝廷生出怨怼之心,又一次造反,甚至和回乱勾通来往,共同对抗朝廷,到时侯,反而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所以,要使十几万捻众定居,应另觅良策。比如,仿照自唐初就有的屯兵制,使降民几千或上万聚集一处,选出领,修筑坚固堡寨,给耕作器具,和刀枪矛戟,使其农时共同劳作;农闲之时,则不忘cāo)练。如此,十几万降民可分为十几个堡寨,他即使回民乱军再度席卷,其抗回求存之力,比起各村各户散落的小民,也将胜出一筹。彼时更出动朝廷官军相助,就不怕这些降民不能从此在陕甘立足、生息繁衍。

    左宗棠文才既好,长于争辩,每次递奏折时,知道这折子要给从来都在皇宫大内生活,几乎足不出户的太后去读,因此总是把每一处写得详详尽尽,难以理解的地方,一定添上足够形象的比喻,比如“驱羊入虎口”,一个不够,就同时罗列几个,加上“往鳄鱼池中,放入鱼苗”,总之,务必要使太后读得清楚明白。这样地折子,太后读起来,朝廷大事似乎变得比自己某件绣花衣裳的花样还清晰,当然也就不难决断了。

    武则天读此折,除了通晓其意之外,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竟然记得和提到了唐初的屯田制,这屯田制,当年自己在位时,就曾实行过。这么有用地法子,为什么早不应用?如若陕甘等地,一向都屯兵,回乱所造成的浩劫,也就不会如此巨大了。

    因此对这道折子,此刻她虽然在问“各位卿以为如何?”,内心却已深以为然。

    “回太后,左大人此议,使降民聚居一处,共同劳作拒敌,微臣以为甚好。说到结堡修寨,微臣在广东乡间,曾见过硬石砌成的圆堡方堡,大多三四楼高,只有一个入口,外墙只设枪孔和观察点,因此坚不可摧、牢固无比。一族之人,聚居其中,粮食饮水,都有保障。听说就是被围数月,也可支持。所以这些方堡圆堡,都已历经四五百年而不倒,其中又以圆堡更妙,观察敌之时,视线毫无阻碍。微臣当随同专攻建筑的洋教师前去考察,连他也是啧啧称赞,叹为观止!”似乎应着那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头一个出来应对的,竟然是状元梁鸿,并且答得既切题,又流畅。他所描述的方堡和圆堡,自然让人叹为观止;就是他这一席话,也让人“叹为听止”了。

    郭嵩焘就是如此想法。自己在广东任巡抚三年。常常巡视各地。梁鸿所说地方堡圆堡。自己也曾见过。何尝不是“叹为观止”?但如果梁状元不说。只怕就连想也想不起来。这真是后生可畏呀。那些堡楼。就是运用到陕甘。想必也不错。因此也出列奏道。“梁侍讲此话。甚为切实。微臣当在广东。也曾见过这些堡楼。拒敌自守。最适合不过。”

    刚刚议到这个话题。突然就跑出来一种堡楼。似乎就是专为降民抵抗回乱使用。武则天起初还以为年轻人未免粉饰夸大。正自犹疑。听得郭嵩焘此言。方才疑虑顿消。笑道。“很好。梁侍讲就将这堡楼绘出。和各位大人传阅商定。也记得寄一份给左宗棠。问他意见。”

    “是。微臣遵旨。”梁鸿答应了。

    “回太后。还要请梁侍讲会同各位大人。算一算这堡楼地造价。微臣好让户部早做筹备。此

    以为。招抚之事对朝廷大为有利。只是所需预算。报知户部。以便未雨稠谬。”总是在别人地兴致头上。自己就不得不提银子。泼冷水。但纵使如此。又不能不提。此时户部尚书文祥出列奏道。

    “也是。”武则天答道。怕他又要背一番“目前户部库存银两”。所以立即止道。“那也交给梁侍讲去办。”

    和后生小子同堂奏事,还是次,眼梁状元又立即痛快地应承了,真怀疑他是不是还兼着工部侍郎,按道理,堡楼地工程造价,这时候应该转给工部核算才对。

    郭嵩焘每天接获获李鸿章来信,自然对势知道得更清楚些,觉得如今就商议堡楼造价,也未免太快了。往常招抚布告一出,捻匪至少也是66续续,有散众来投。

    这一次,却一人皆无,足见捻匪对招抚之人,成见之深,不能忽视。

    李鸿章希望从,偏偏本人却办不了这件事,苦在这个时候抽,朝廷只会当他在“耍滑头”;但事也不能就此拖延下去。总要有人来点破这一层。

    因此又出列奏道,“回太后,微臣尚有一虑,关乎此次招抚成败。李鸿章从前在苏州招降长毛之时,为免除朝廷后顾之忧,曾杀灭降匪数千人,后来又剿灭东捻,占了全功。长毛和东捻败后,西捻对这些旧事,未免耿耿难忘,因此对李大人此次奉旨招抚,大有怀之心,以为又是假招抚,真剿灭,因此无人来投。

    “微臣以为,从前长毛苏州议降,尚曾转托洋枪队戈登牵线担保,就是疑虑重重之故。苏州长毛当初投降,乃是末路之人求生;当今捻匪十几万之众,也是如此。但如果投降而命难保,匪众也就踟躇难降。故微臣以为,须另行选派朝中大臣,会同李鸿章共同招抚,消除捻匪疑虑,使无后顾之忧,如此方能事半功倍,使招抚成功。”

    那是自然,“战也是死,降也是死”,就不如直接战死算了,何必费那么多枝节去投降受辱?朝廷对于已经投降之人,又何必执意去杀戮?想当初太宗之时,北方胡虏投降之后,太宗还曾将水草丰美的河,赏赐给了他们,令其放牧追逐,怡然自乐。如今自己赏赐的,不过是西北内乱从生之地,另外要个担保人,也不算过分。

    “郭侍讲既有此说,可有推荐之人?”武则天问道,准备顺水推舟,俯其所请。

    “这…回太后,请恕臣愚笨,未曾觅得合适之人…”郭嵩焘低头道。

    这就有点令人扫兴了。不过,只求取信于捻匪,那也容易,武则天吩咐道,“回头拟旨,止一切杀降之事;如有犯,朝廷将严惩不贷。此外,加派恭亲王为招抚钦差,如若还需要洋人斡旋其中,就让恭亲王推荐一两位。”

    太后一出手,就是位亲王,也许还个洋人,捻匪的面子也未免太大了!既然这是让军机处拟旨,沈桂芬只好出列奏道,“回太后,如此,是否对降匪失之过宽?怕只怕,从此有那刁滑之徒,钻朝廷的空子,时常叛了又降,降了又叛,折腾个没完没了,那岂不是辜负了太后的美意?”

    “我对降匪尚且如此之宽,大清百姓,从此又为何要叛我?”武则天缓缓答道。

    这句话,着实让诸位大臣顿时觉得,自己只能自愧不如,沈桂芬尤其如此。因为他深知,自己有时器量狭小,容人不得。比如从前和某位皇族亲贵交恶,只因为对方误用了军机专用大笔后,自己穷追猛打。此时只能帖然心服,答道,“微臣愚昧,请太后饶恕。”

    如此说来,事也就似乎快要议完了。

    就在此时,一直未曾开口过地探花吴道,忽然出列奏道,“启禀太后:皇上和太后招抚捻众,乃是一番美意,只可惜,捻众躲藏在山穷水尽之处,对此只怕还兀自一无所知。微臣进京赶考之前,在洋行经手各种买卖,识得几位洋人;微臣又听得说,捻军的枪支火药,也有转托过洋人经手。因此,微臣斗胆请求太后,派微臣奔赴上海,打探其事,以便和捻军领通话来往,将朝廷此番美意,详细转知。使其感服之余,来降。”

    这番话,让众人恍然大悟,怪不得虽然刚刚议论半天,总觉得事有未尽,原来就在于此。

    朝廷自然有许多筹划,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落花有意,流水无”,这件事,也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只能叹这两位状元探花,刚刚一位,已经令自己“叹为观止”了;没料到,这一位竟然更要做苏秦、张仪,说服捻匪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