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庸之道
如果没有额头上的伤时不时地传递出的疼痛,孟洛都已经忘记了那天发生的事儿。她的日子又恢复原来的紧奏,只是原立本说她的身子受损极大,没有他的吩咐前,不许孟洛做任何激烈的动动,所以每天早上围着花园跑一圈的的行动被扼止了,连带着每天要泡加料的药水也被撤了。于皓然教了她一套柔和的拳法,说是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于皓然一边教还一边嘀咕,老原说你这小小的身板,受的罪太大了,还两次都伤了头,得好好养着,不然一准得早夭。真是的,你说你家不愁吃不愁穿的,还锦衣玉食呢,连那一天三顿吃不饱的人家养的孩子都比你壮实,真是白吃了那么多好东西。
孟洛听着还真是那么回事,想当年她在孤儿院,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可她活了三十年大病是没几回,小感冒什么的嘛,煮碗姜汤一喝,闷头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又是神清气爽的。再看这小身板,她刚来那会儿,住在长公主府那是三天两头的不舒服,后来被原立本调养调养之后好了点,一个月一回。切,看样子都是富贵,难道老人总说小孩子要粗养。这么一想,孟洛打起主意来了。扯了扯于皓然的手,商量的说,师傅,您使劲的锻炼我吧,我要健健康康,活个七老八十的。
于皓然听得乐呵了,拍拍孟洛的小脑袋,赞道:“不错不错,觉悟不低,要知道没个好身体,那是做什么都不行,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噫,这话听得怎么那么耳熟呢,那不是二十世纪流行的一句话,不过有点不同,原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师傅改了两个字,难道于皓然也是穿来的?不不不,不是,肯定不是,她都跟于皓然混了好几个月了,于皓然要是穿来的,她一早就看出来了,巧合,纯属巧合。
“发什么呆呢,不是说要健健康康,活到七老八十嘛,傻呆得你能健康啊,赶紧打拳。”于皓然一看孟洛又晃神了,赶紧把人儿的魂叫回来。孟洛被叫回来了,赶紧动吧,她要健康,跟上辈子一样健健康康的。
于皓然瞅了自家徒弟坚定执着的模样,话说,他已经不记得第几次的问自己了,他家徒弟真的才三岁吗?这心性,啧啧,可造之才啊!
打完拳,回去换身衣服,嗯该去上课了。刚进房,原立本指着放在案上还冒着热气的药,喝了吧。孟洛看了那黑漆漆的药就知道一准苦得半死,却不敢迟疑地端过,捏着自个儿的鼻子一饮而下,连药是什么味都没敢尝,琼儿端来一杯茶水,孟洛漱过了口,这才开始吸气,噫,嘴巴好像没什么苦味。
不过是些养生的药,我在里面加了甘草,不苦。原立本完全看穿孟洛想什么地说,孟洛装傻地笑,脑海闪过一道灵光,师傅,不是说是药三分毒吗?我吃了华太医的药,又吃了你给的,药效不会相冲吧?
原立本认真地看了孟洛一眼,淡淡地解释,“不会,我看过华太医给你开的药方。至于是药三分毒,这话倒是不错,只是你现在的身体特殊,想不吃药是不行的。你乐意学医吗?”
孟洛眼睛闪闪地点点头,肯定的回答。活了那么多年,把命交到别人手里的感觉太难受了,而且二十一世纪的人知道那么些事儿,在二十一世纪当医生的,没几个能让人踏实,每次去看病的时候那些医生拽得跟个什么似的,没有半点所谓的医德,她可是看够了那些医生的德性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个人愿意教她,她是怎么着的也要学的。不为什么悬壶济世,就为保自己在意的人,临危时救他们的命,也救自己的命。
原立本是根本不管孟洛神游还怎么的,端起茶喝了一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孟洛回过神,三两下跑到自己的座位前,拿起笔,摆正姿态听课。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讲的是天人合一,《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实不然,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方为天人合一。
而中庸之道所指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孟洛嗤笑,中庸之道是如此美好,却又如此深奥。
原立本当作没到孟洛的笑容,接着说,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阿洛有什么想法?”原立本说完了停下来问,孟洛想了想,问,师傅,您觉得这世上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原立本笑了笑,答非所问,儒家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却道,人之初,性本恶。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是对人,两个学派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吗?
孟洛摇了摇头,原立本解释道:“儒家以仁治天下,凡事以仁为本,故而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任何人做错任何事是不能原谅的,儒家人更讲究的是以德服人。而法家却一致推举以法治天下,凡事讲求法度,依法而行,没有丝毫情面可讲。你觉得这儒家法家谁对谁错?”
想了想,孟洛回答,他们都对,却又都错。
为什么?原立本谆谆引导,孟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殷殷地看向原立本,原立本道:“儒家以仁治天下,于天下百姓而言,易得民心,然,虽得民心,却未得尽意,人性中,有善亦有恶,并非人人都能为仁所感化,于此时,便能彰显法家,依法而治,是为人人心中有度,知何当为,何不为,法言明告于天下,是为约束。儒家法家,都无对错,只是他们都有缺陷,正如世间之事,从无绝对,只是所在的立场不同,所要做的事也不同。”
孟洛陷入了沉思,原立本说的很简单,却很深奥。原立本摸摸孟洛的脑袋,“阿洛现在听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就行,仁与法,既要守法,又该不忘用仁,仁,有时是无形的法,法,有时亦是仁。”
无怪乎人人都道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不是轻易就能理解的。看看她现在,听完原立本的中庸之道,她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她是不认同所谓的天人合人,说什么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切,相对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她更深刻感受到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
不说什么,就从历史来说好了,古往今来,有几个好人好官是有好报的,没拖累全家一块死就不错了。至于所谓的死后流名万世,她就更鄙视了,人都死了,留名有什么用,于家人无用,于自己更无用。而就她自身的经历,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将她抛弃在孤儿院门前,或许她应该感谢她的父母只是把她抛弃而不是把她掐死,可是当了三十年的孤儿,受了三十年的白眼,除了院长,没有一个人会用怜惜的眼神看她,这让她如何相信,人性之始,为善最多?至于完全出入社会之后,她更看多了人为了金钱名利出卖自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的,在现实的残酷下,变得什么不是。相反她所见地的真正的好人,都得不到好报。
而她孟洛就是一个现实的大俗人,她没想当什么好人,她只对对她好的人好,对她不好的人,她连看都懒得看。谁要得罪了她的,就是过了三十年,她也要一笔一笔的讨回来。不过,师傅说的世间之事,并无绝对,这句话她百分百认同,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性质自然也就不同,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那更是天壤之别。嗯,师傅这么说的意思是教她学会从各种立场去看待同一件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她还是不要先入为主的丢掉吧,再看看,听听师傅的讲解,她好像太快否决这本书了,要好好研究研究才行。
孟洛听着还真是那么回事,想当年她在孤儿院,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可她活了三十年大病是没几回,小感冒什么的嘛,煮碗姜汤一喝,闷头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又是神清气爽的。再看这小身板,她刚来那会儿,住在长公主府那是三天两头的不舒服,后来被原立本调养调养之后好了点,一个月一回。切,看样子都是富贵,难道老人总说小孩子要粗养。这么一想,孟洛打起主意来了。扯了扯于皓然的手,商量的说,师傅,您使劲的锻炼我吧,我要健健康康,活个七老八十的。
于皓然听得乐呵了,拍拍孟洛的小脑袋,赞道:“不错不错,觉悟不低,要知道没个好身体,那是做什么都不行,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噫,这话听得怎么那么耳熟呢,那不是二十世纪流行的一句话,不过有点不同,原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师傅改了两个字,难道于皓然也是穿来的?不不不,不是,肯定不是,她都跟于皓然混了好几个月了,于皓然要是穿来的,她一早就看出来了,巧合,纯属巧合。
“发什么呆呢,不是说要健健康康,活到七老八十嘛,傻呆得你能健康啊,赶紧打拳。”于皓然一看孟洛又晃神了,赶紧把人儿的魂叫回来。孟洛被叫回来了,赶紧动吧,她要健康,跟上辈子一样健健康康的。
于皓然瞅了自家徒弟坚定执着的模样,话说,他已经不记得第几次的问自己了,他家徒弟真的才三岁吗?这心性,啧啧,可造之才啊!
打完拳,回去换身衣服,嗯该去上课了。刚进房,原立本指着放在案上还冒着热气的药,喝了吧。孟洛看了那黑漆漆的药就知道一准苦得半死,却不敢迟疑地端过,捏着自个儿的鼻子一饮而下,连药是什么味都没敢尝,琼儿端来一杯茶水,孟洛漱过了口,这才开始吸气,噫,嘴巴好像没什么苦味。
不过是些养生的药,我在里面加了甘草,不苦。原立本完全看穿孟洛想什么地说,孟洛装傻地笑,脑海闪过一道灵光,师傅,不是说是药三分毒吗?我吃了华太医的药,又吃了你给的,药效不会相冲吧?
原立本认真地看了孟洛一眼,淡淡地解释,“不会,我看过华太医给你开的药方。至于是药三分毒,这话倒是不错,只是你现在的身体特殊,想不吃药是不行的。你乐意学医吗?”
孟洛眼睛闪闪地点点头,肯定的回答。活了那么多年,把命交到别人手里的感觉太难受了,而且二十一世纪的人知道那么些事儿,在二十一世纪当医生的,没几个能让人踏实,每次去看病的时候那些医生拽得跟个什么似的,没有半点所谓的医德,她可是看够了那些医生的德性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个人愿意教她,她是怎么着的也要学的。不为什么悬壶济世,就为保自己在意的人,临危时救他们的命,也救自己的命。
原立本是根本不管孟洛神游还怎么的,端起茶喝了一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孟洛回过神,三两下跑到自己的座位前,拿起笔,摆正姿态听课。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讲的是天人合一,《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实不然,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方为天人合一。
而中庸之道所指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孟洛嗤笑,中庸之道是如此美好,却又如此深奥。
原立本当作没到孟洛的笑容,接着说,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阿洛有什么想法?”原立本说完了停下来问,孟洛想了想,问,师傅,您觉得这世上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原立本笑了笑,答非所问,儒家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却道,人之初,性本恶。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是对人,两个学派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吗?
孟洛摇了摇头,原立本解释道:“儒家以仁治天下,凡事以仁为本,故而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任何人做错任何事是不能原谅的,儒家人更讲究的是以德服人。而法家却一致推举以法治天下,凡事讲求法度,依法而行,没有丝毫情面可讲。你觉得这儒家法家谁对谁错?”
想了想,孟洛回答,他们都对,却又都错。
为什么?原立本谆谆引导,孟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殷殷地看向原立本,原立本道:“儒家以仁治天下,于天下百姓而言,易得民心,然,虽得民心,却未得尽意,人性中,有善亦有恶,并非人人都能为仁所感化,于此时,便能彰显法家,依法而治,是为人人心中有度,知何当为,何不为,法言明告于天下,是为约束。儒家法家,都无对错,只是他们都有缺陷,正如世间之事,从无绝对,只是所在的立场不同,所要做的事也不同。”
孟洛陷入了沉思,原立本说的很简单,却很深奥。原立本摸摸孟洛的脑袋,“阿洛现在听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就行,仁与法,既要守法,又该不忘用仁,仁,有时是无形的法,法,有时亦是仁。”
无怪乎人人都道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不是轻易就能理解的。看看她现在,听完原立本的中庸之道,她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她是不认同所谓的天人合人,说什么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切,相对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她更深刻感受到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
不说什么,就从历史来说好了,古往今来,有几个好人好官是有好报的,没拖累全家一块死就不错了。至于所谓的死后流名万世,她就更鄙视了,人都死了,留名有什么用,于家人无用,于自己更无用。而就她自身的经历,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将她抛弃在孤儿院门前,或许她应该感谢她的父母只是把她抛弃而不是把她掐死,可是当了三十年的孤儿,受了三十年的白眼,除了院长,没有一个人会用怜惜的眼神看她,这让她如何相信,人性之始,为善最多?至于完全出入社会之后,她更看多了人为了金钱名利出卖自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的,在现实的残酷下,变得什么不是。相反她所见地的真正的好人,都得不到好报。
而她孟洛就是一个现实的大俗人,她没想当什么好人,她只对对她好的人好,对她不好的人,她连看都懒得看。谁要得罪了她的,就是过了三十年,她也要一笔一笔的讨回来。不过,师傅说的世间之事,并无绝对,这句话她百分百认同,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性质自然也就不同,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那更是天壤之别。嗯,师傅这么说的意思是教她学会从各种立场去看待同一件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她还是不要先入为主的丢掉吧,再看看,听听师傅的讲解,她好像太快否决这本书了,要好好研究研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