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巨浪在线阅读 - 海上天使海军医疗船

海上天使海军医疗船

    与帝国海军,以及帝国海军陆战队的所有作战类,以及后勤保障类舰艇相比,海军医疗船既显得默默无闻,又显得那么引人瞩目。

    战争初期,帝国海军并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船。

    当时,大部分的伤员都由本舰上的医疗军官负责救治,陆战队的伤员则多半在前线战地医院进行急救,然后搭乘运输船或者登陆舰返回后方,再进行全面治疗。可以说,这种战地医疗体系既显得落后,又显得无赖。

    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的前两年中,至少有近三万名海军与陆战队的伤员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阵亡,或者终生残废。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如果及时的救治伤员,成为了海军与陆战队的头号难题。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不管是海军,还是陆战队,都希望伤员能够及时康复。毕竟,康复后的官兵又能上战场,而且能够通过负伤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在战斗中发挥出远超过新兵的能力。

    问题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战舰上不可能安放太多的医疗设备,也不可能编入太多的医疗人员,甚至无法设置足够的医疗舱室。毕竟,战舰是用来作战的,其每一个舱室,每一个人员都是为战斗服务的,如果设置太多的医疗舱室,安装太多的医疗设备,不但会增加战舰的建造成本,还会影响到战舰的作战能力。别说驱逐舰与巡洋舰这些中小型舰艇,就算是战列舰,也不可能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

    陆战队的情况也差不多。在抢滩成功之后,陆战队首先要投入更多的兵力以保证滩头阵地的安全。因此,在登陆作战中,医疗人员往往不能及时上岸,即便上岸之后,也只能用极为粗糙的手段,为伤员提供最简单的医疗帮助。前线战地医院一般要等到陆战队向内地推进,且敌人对滩头阵地没有威胁之后才会建立。另外,前线战地医院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重伤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军与陆战队想了很多的办法。

    最初的时候,海军主要是在舰队里设立前线医院。一般是让舰队里的某艘战舰接受改装,增添手术室,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编入一个拥有十到二十名医疗人员的前线医疗队。而承担医疗工作的战舰往往不会在舰队中承担太多的作战任务。另外,帝国海军还在“鲨鱼”级大型巡洋舰上设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从而让那些长期在外执行作战任务的破交战舰上的伤员能够得到有效的医疗帮助。

    陆战队则通过在一些登陆舰,或者运输船上设立临时医疗点的方式来解决伤员的问题。

    很明显,不管是海军的办法,还是陆战队的办法,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首先是安装有完善医疗设备的战舰难以在战斗中得到安全保证,其次是临时改装的舰船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医疗能力。

    直到七十三年(41年),海军与陆战队才提出建造专业医疗船的想法。

    最初的时候,海军准备仿照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的方式,建造能够伴随舰队一同行动的快速医疗船。只是,这一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

    不说别的,舰队出海作战,并不是每次都会产生大量伤员。

    在此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为每支舰队都配备一艘医疗船。最重要的是,在舰队作战中,医疗船会成为敌人的首要打击对象。因此,绝不能让医疗船出现在危险海域,而是应该让其尽量呆在安全的地方。

    最终,海军与陆战队合作,决定建造速度较慢,且设备完善的医疗船。

    当然,为了能够使舰队的伤员尽快得到帮助,海军在综合补给舰与战斗支援舰上都设立了医疗点,以及特别护理中心。一般情况下,作战舰队的伤员都是由后勤保障舰船送回后方,在医疗船上得到救治。

    当然,陆战队对医疗船的要求就简单得多了。

    除了完善的,不亚于后方大医院的医疗能力,以及能够接纳足够多伤员的容纳能力之外,陆战队对医疗船的其他性能要求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称得上极为温和,其速度只需要跟上登陆舰队就行了,续航力也不需要太远,不需要配备自卫火力等等。

    按照这一要求,甚至不用单独建造,完全可以用民用船舶进行改造。

    七十三年(41年)年底,榆林造船厂就将一艘万吨级邮轮改装成了医疗船,并且将其命名为“海上天使”号。

    该船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一万五千余吨,有五个手术室,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全船能够搭载一百三十四名医护人员,并且可以同时接受一千二百余名伤员,为其中一百一十四人提供特别医疗救护。

    “海上天使”号投入使用之后,不但让陆战队大为满意,也得到了前线官兵的热爱。

    不说别的,当陆战队官兵看到停靠在登陆场里的医疗船时,他们就不再畏首畏尾,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受伤之后,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不会因此而阵亡,或者缺胳膊少腿。这对提高陆战队的士气,以及官兵的作战积极性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随后,陆战队又委托榆林造船厂用邮轮改装了一艘医疗船。

    该船被命名为“白衣天使”号,由战前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即“太平洋珍珠”号改建而成,排水量超过了四万五千吨。改建后,设有八个手术室,三个急诊部,另外有二千四百张病床,能够同时接纳近三千名伤员。

    整个战争期间,“海上天使”号与“白衣天使”号一直在陆战队服役。

    见到陆战队拥有了医疗船,以及大批海军官兵也在陆战队的医疗船上得到了医疗救治之后,海军也提出了建造医疗船的想法。当然,与陆战队相比,海军阔气得多。

    七十五年(43年)初,海军委托榆林造船厂建造了二艘大型医疗船。

    因为榆林造船厂并不具有大型船舶的建造能力,所以这二艘医疗船的基础建造工作都是在广州造船厂进行的,完工之后,再由拖船拖带到榆林造船厂,并且由榆林造船厂对其进行舾装。

    这二艘医疗船被命名为“扁鹊”号与“华佗”号。

    其排水量都达到了四万三千吨,全船一共编有四百六十名医护人员,设有一千三百个病房,一共有二千七百六十四张病床,能够同时收治近三千五百名伤员,并且为其中三百五十人提供特别护理。

    与陆战队的医疗船相比,“扁鹊”与“华佗”号上不但是全新建造的,性能更加先进,还拥有更完善的医疗设备,更专业的医疗人员。当时,所有海军总医院,以及海军各级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要轮换到这二艘医疗船上服役。

    实际使用中,“扁鹊”号与“华佗”号主要还是跟随陆战队一起活动。

    战争期间,在医疗船上接受医疗救治的官兵中,陆战队官兵占了七成以上,反而是舰队官兵比较少。主要是舰队的作战海域离陆战队都比较远,舰队里的轻伤员在本舰,或者舰队医院里就能得到帮助,重伤员则一般在进行简单处理之后转送到后方医院去接受救治。

    后来,海军与陆战队还改进了十多艘邮轮。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在帝国海军与帝国海军陆战队服役的医疗船达到了十四艘,前后总共为三百多万人次的官兵提供了医疗救助,至少有近三十万官兵因为在医疗船上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才没有丢掉性命,或者没有导致终生残废。

    另外,战争期间,海军与陆战队一共有一万七千多名医护人员在医疗船上服役。

    虽然医疗船在战争中做的贡献很难看到,也很容易被忽视,但是没有任何人否认,医疗船是帝国海军最为重要的保障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