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四章 谋攻篇(1)

第四章 谋攻篇(1)

    接下来是《谋攻篇》。

    第一段讲了许多的上策和次策,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使之降,自然是上上策,因为,想想,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上策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可能只有小孩可能会问:如果他假降呢?而降就是降了,自然有处理降的方法,使之即使是假降也会成真降之事实,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假降,除非是今天降了这个强的,明天这个强的弱了又降了那个强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而百战百胜,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为什么要百战呢,如果真的百战,就算全胜了,这其中的要死多少人,耗费多少物资,破坏多少环境,摧毁多少情感!如果万战万胜亿战亿胜的话,那可能最后就只剩这位绝世天才一个人站在那满地的焦土上乌黑的天空下与千疮百孔奄奄一息的地球相依为命了。

    所以著名的话又来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因为如果依次而下的只要某“句”获得了胜利,则后面的即可以“省略”,而其实如果非要攻城的话,如果仍能将这句话从头来尾来实行,显然比单独“攻城”要好得多,所以如果非要进行战争的话,这四句话仍然是要从头至尾来实行的。

    伐谋是直接针对敌方,而且谋最好是阳谋,因为阴谋除非高明到了相当的人不知鬼不觉的境界,而且对手愚蠢和虚弱到了到了相当的程度,即会得逞,否则显然是适得其反(否则所谓的“伐谋”“阴谋”,就不是伐谋,而其实是伐交或直接间接是伐兵了),而促使伐谋之不是一般的败而是惨败,因为已经完全失去对方的信任,甚至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斗志乃至是顽强之斗志,而且阳谋不是无能,而是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于实,古代的降将特别是真正有才能有血性的将领之降大多是如此,而且降过来就忠,基本上不可能再降。

    而伐交即伐谋不成功或说不能一举取胜,则便开始从外交上孤立对方,这也不是说伐交就伐交的,因为至少要让伐交的可能同样智慧能力的国家们都能同意你的“伐交”,以往伐交,直至古代,其实以阴为多,而且是阴深深之又深深,而现代,伐交之正道、智慧和能力越来越会是非同以往非同一般的。

    而伐兵,那时所谓的兵临城下,如果是重镇,而且能估量到对方的援军尚早或不足以惧的话,首先当然是围城困城,以达到从心理和生理(当然即封锁城内的水粮等供应)上摧垮敌方意志,所谓不攻自破或自降的目的。

    然后,如果实在不行,这时再攻城,定会比一开始就攻城会容易一百倍以上,而甚至一开始就攻城说不定不但没攻下,有可能甚至还会被对方反攻甚至反攻下已方之城。

    而且以上四伐,也并不是单独进行的,一般顺序是“谋交兵攻”,但是进行到后面时并不是说前面的谋交兵等就不实行了,只要有机会有需要,还是要尽可能施行,不可懈怠。

    象战国时的诸侯国特别多,城特别多,战也特别多,所以这“四伐”更是多上加多,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运用更是淋漓尽致,如伐谋的众兵家,伐交的众纵横家,伐兵的众大将,攻城的众士兵,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有众众多多的胜者败者,有屡战屡胜者,屡战屡败者,及屡胜屡战者和屡败屡战者,及先胜后败者和先败后胜者,及最后失败者和最后胜利者,虽然以当时的背景和历史的进程来说是不得不战,但是,当然,当时无所谓什么正义不正义,倒霉的是广大的人民,这一段后面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攻城之“灾”之“害”,费时费力费人,而且可能城还不破。

    这里其实阐述了一个观点,即各方都要认识到这一个观点,即,战则两败,和,则两利,否则,一方如果一定要战,我却一定要伐谋,伐交,伐兵,自然是对牛弹琴,而只能迎战之“伐城”了,所以,双方各方在这方面能达成共识是为互相伐谋,当然以互利为目的,外交就算能称作伐交也应以正义为目标,而伐兵,其实挺象比方说各国的军费开支,军力提升,综合国力提升,而伐城,在国与国之间,在现代,仿佛,不可怎么来想象。

    而接下来一段的“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这是相当高深而令人眼界心界大开的一句话,心想孙武那时真是了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