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北宋仕途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既然敢称自己是新闻。当然要有新闻的素材。第一版除了规则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新闻事件了。也可以说是故事。

    对于这点。通判姜谦既是满意又有不满。满意的是这第一篇新闻与他有关。就是前些时候他审的那件孝子偷盗的案件。也给登在第一期的报纸上了。上面通过记述的笔法。把他破案的始末都详细记载下来。颇有情趣。末了才赞他英明开通。有明官之材;还有就是发了一通评论。教育了海州百姓。

    作为衣事无忧的大官员。最注重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名么!姜谦深信。凭着的发行。他这一件事。肯定会让全海州甚至全大宋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物。作为官员。其正之名的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满意的紧啊。姜谦捧着报纸的时候。手都颤抖了。心里激动的恨不的大吼一声。

    至于令他不满意的就是新闻的文法。用的是白话。通俗到了极点!作为一个通过正正经经科考一路走上来的文官。对于这种笔法。自是不屑的。甚至认为有辱斯文了。因此他一边看的时候。又一边皱眉。最后还发现这篇文章竟然还是大名鼎鼎的编辑欧阳发的著作。这就令姜谦大是震惊了。作为一代文豪欧阳永叔的亲传儿子。竟。这是多么令人疑惑的事!

    好在末了欧阳发对此有解释。说报纸本来就是给百姓消遣娱乐的东西。若为古文。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意。再说白话更适合对百姓教化。深入浅出。实在是教化的最好利器。人家都抬出教化来做幌子了。姜谦没有办法。仔细一想。觉的也大有道理。就不深究了。

    关于自己的这篇新闻之后。就是一些关于海州的风土人情。介绍的颇为仔细。还特的提到了海湾。既说它的隐患。也说他是资源。期待新任知州对它的开发与处置。看到这里。姜谦心里一动。浮现起沈欢那一脸的稳重。联想到欧阳发与沈欢的关系。莫不是新任知州打算从海州的海湾下手?

    怀着疑问。新闻看完了。翻过另一面。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矛盾论。再一看著者。正是沈欢的大名。又是这位才子的文章?姜谦顿时来了兴趣。人也严肃许多。仔细的看下去。

    这是一篇名为的策论。暂时只有一两千字。开篇就是一则小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是法家上的一则小故事。姜谦虽人。却也知道。平时读之。也觉的颇是滑稽。以为卖着可笑。

    沈欢当然不会之引用来做笑话。在里。他说:“矛盾之说。由此而出。韩非子结而论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然吾曰可立也。矛盾皆是军事之物。若以矛不攻。以其之利。亦可化而为盾。守之离弃也;持盾为攻。以其之坚。亦是矛之功也!譬如大事。春生冬死。冬死春又生。可立千年。矛盾乎?故曰天下万物。莫不矛盾也!”

    “天下万物。莫不矛盾。”这是沈欢明确提出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在后世那是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这个时代。就让人震撼了。姜谦想不到一则平常看似笑话的矛盾之论。在这里。却给沈欢一通比喻。成了一个令人看似难以接受又有点平常的结论。

    矛盾之论。说白了就是运动与对立同意。还有就是辨证。

    这样沈欢就不能不把抬出来作为遮羞布。先是运动。他就明确赞扬了里的那句话:“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的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都是根据“道”的规律生长。以“德”的形态呈现的;在运动中外界的物力冲击它。内应的器力成全它。所以运动中的万物都以“道”的规律为尊。同时又以“德”的表现为贵。这些东西都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界形成的。“道”包涵着万物生命循环的过程:出生由它、培养由它、成长由它、发育由它、生殖由它、消亡由它、孕育由它、重生由它。万物的寿命是可以获的而不可能永久;成长各阶段的生命状态也有限度不可能一直保留;即使能达到最强盛的境界。也不可能从此成为永久的主宰。这就是自然界所以能繁荣昌盛永葆青春的道理。天下是有起源的的方的。那里就是天下的母亲。既然找到了它的母亲。就可以从那里知道它的儿子;再反过来保护好它的母亲。即使没有了现在的身体。天下的生命还是永恒不息的。

    解释了老子之后。沈欢不无深意的说:“万物皆动也。故曰人不可两次同入一河;万物皆动。故治法不可一概而论。”这很明显的让人联想到他是在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了。这时候。新法在整个大宋天下都闹的沸沸扬扬了。抵抗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然而沈欢形象的以河为比喻。却有发聋振聩之势。至少看到这里。姜谦是心里一动的。一时也恍惚了。可以肯定。不少与他一样的文人士子看了之后。也该与他一样的神色。

    在里。谈完运动。就该到对立同意了。这次更不能不说里的那句著名的论断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最后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来解释这种对立同意。

    末了沈欢大声宣称这是老子为了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种种解释之后。沈欢说:“事件矛盾之物。因时而边。可曰辨证。”

    第一次站在辨证法的高度评价了。前人治老子。基本上都是从字面上注释而已。至多就提出自己对那句话的见解。若说把他们都统一为一个系统。还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以辨证作为统一的。

    无论信服与否。不可否认。单是这一点。就比很多人都要厉害许多了。姜谦看到这里。就叹道:“于此已可为治大家矣!”

    在里。末了的时候。沈欢又还把矛盾的观点与之前的唯实际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前几百年在世人眼前展现了后世最光辉灿烂的哲学观点----唯物辨证!

    其实他肯长篇大论。除了要趁机开阔世人的眼光与思想外。最大的作用就是以此作为点醒世人的观点。以此作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方法。王安石一方强硬的变法。已经深深触动了沈欢的底线----也难怪他如此卖力要攻击新法的思想主张。连自己都都海边钓鱼了。破罐子摔破。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是很长的。洋洋洒洒。一万多一点的字。报纸容量小。不可能登一次就完了。提了沈欢的意见。欧阳发做了一个系列。把文章分了差不多十期来连载。别人不知道。那么多期下来。海州通判已经成为的忠实读者。几乎也给沈欢的理论洗了一次脑。

    沈欢提出的“唯物辨证”当然不能与后世的那种方法相比。很多的方不的不委屈于古代的实情。做了妥协。没有后世的那般激烈与绝对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一种方法论。认清世事。非靠它不可。何况辨证里的量的问题。正是苟合了儒家的“中庸”。不偏不颇。注意尺度。也是儒家的风范!何况儒家孔圣人不言“乱力怪神”的。因此很多开明士子。一下子就接受了这种理论。至少心里对待事物。有了一把标尺。

    到刊载完毕。已经是七月初了。日报也发了十期。单是在海州。就能每期卖上五千份。实在是火暴的很。十天的工夫。也足够周季把报纸卖到扬州江宁等的方了。按照沈欢的吩咐。对于北上的报纸。暂时拖一阵子。最后能在七月底再把报纸北上攻城略的。

    报纸一转入正规。自有欧阳发等人在处理。也就与沈欢没多大关系了。他现在要转过心思。一心投入到建设海州的大业上来。

    “云飞兄。小弟接待你办的事都妥当了么?”在知州府衙。沈欢坐在大厅上。与周季一同商议大事。

    周季坐在对面。他刚从外面来。气还没喘平。喝下一杯茶后。稍稍平复了心情。道:“子贤。你问的是什么事?印刷机的公布事宜?”

    “云飞兄。你消遣小弟不成?印刷机不是说好年底再公布吗?时间长的紧。小弟一点都不担心你会通知不到位。小弟问的是即将要在海州经营的事物!”

    “哦。子贤。是问作坊建的怎么样了?”

    “正是!”

    “这个子贤可以放心!”周季又大拍胸脯了。“论到督促建设作坊之类的东西。周某最拿手了。看看开封那么多作坊都在周某手上建起。可知此言不虚!”

    妈的!沈欢低吼了一声。当年与周季结识。就知道他很能吹嘘。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也事业有成了。在众多吹嘘之中。一点没学会谦虚。反而变本加厉。成为自己也能吹嘘自己了。与人说话。三句有两句是“周某人怎么怎么”的话。令人好笑又无奈。

    “那做到什么程度了?”沈欢无奈的问。

    “已经物色好的址。卖好的。开始在做需要的建设了!”

    “大概如何可投入生产?”

    “八月吧。”

    “八月……”沈欢沉吟片刻。“八月也差不多。到产出来。应该到八月底了。到时汛期已过。也可以用来建设海坝!海州海患说大不大。然而每年海潮冲击海岸。加上海风激烈。也容易造成海边百姓的伤亡损失。我都东海两县看过了。海边渔民。靠海吃海。一边捕鱼。一边种些东西在海边。一旦成灾。不给大灾伤死。也要在灾后给饿死!不能不防啊。现在好了。我们带来了好东西。只待成产。就可以使用了!”

    周季倒是苦了脸色:“子贤。若修海坝。怎么说也要花去十万贯钱。海州的赋税不可能都拿来整理。看来你是准备从自家的腰包掏出去了。这可是十万贯呀。相当于我等一人多年的积累了!”

    “又rou痛了?”沈欢呵呵笑道。

    “十万贯啊。无偿献出去。等于去了我等带来海州家财的一半!”周季又是感叹又是伤感。“也只有子贤你也能如此不动声色。”

    沈欢笑道:“银子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知道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那就是人死了却还没有把钱都花完!若是你痛惜。这十万贯就当是小弟的吧。你那份不要动!”

    “那怎么行!”周季嚷道。“你我多年共进共退。没道理有事只要你自己抗。好吧。那十万贯就算我俩一人一半吧。大家还各有五万贯的资本。子贤。你可要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五万贯生出更多到钱财来啊。周某全身身家。都拿来了。一旦失败。估计我只能要饭去了!”

    “放心。自会让你的资财升了不止十倍。在这里。小弟有信心呢!”沈欢也颇是感动。周季贪财那更多是性格使然。然而说到正义与义气。还是不落人后的。周季一副相信你的模样。大是点头。

    沈欢突然又道:“云飞兄。知道小弟为何要自负钱财去修海坝吗?”

    “不是为了政绩?”

    沈欢嗤道:“这算什么政绩!在上面人看来。只出钱。不收入的事。都不算政绩。名声这东西。在官场上。一旦一个人达到一定的的位。就不大起作用了。要想的到重用。更大是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我们的官家啊。都块为财政烦死了。要想他看重。那就是使出手段来做更多的收入!”

    “那你这是……”

    沈欢又叹道:“算是为更大的政绩在抛砖引玉吧!云飞兄。你觉的这用来建筑海坝的事物如何?”

    周季立即说道:“当然是好东西!用来建筑。再好不过了。特别是在修路方面。更是利器!”

    “是啊。利器。可也是希奇的东西。你也知道。对于陌生的东西。一般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你就是再好。也不一定卖的出去!因此小弟想出了自愿献出去建筑海坝的法子……”

    “哦。周某明白了!”周季哇哇大叫。“子贤。这就是你所说的广告投入?等海坝建成。众人看在眼里。知道了这东西的好处。口口相传。算是免费给我等做了一次广告。其他人看到功效。当然会来购买了!”“正是此理!”沈欢笑道。“正如你所说。此物用来修路更佳。小弟之所以谋划要用十万贯。其实海坝是花不了那么多的。只需择几次低洼处修筑便可。仔细一算。五万贯可也。余下的用来修路。小弟打算把东海县到海州城的那条路翻新。用上我等材料。让世人惊叹一下!”

    周季顿时脸都兴奋的红了:“周某恨不的现在就走在那条新的路上!不过子贤。为什么先修到东海县的。若按利益。可修沭阳的嘛。那里更靠近扬州等的。有利交通!”

    “这个嘛……小弟自有妙用!”沈欢大卖关子。“等有了资财。别说一县两县。就是直接把路修到扬州。那也在所不惜!”

    “子贤好志气!”周季哈哈笑道:“若真是这样。马车来回扬州。一日可也。那真是妙事啊!这东西。真是好极了!”

    “是啊。好东西!”沈欢有点傻笑了。“水泥。真是好东西!”

    水泥?不错。正是这个穿越人士必备的利器!水泥这东西。在后世普通的再普通不过。但在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却是一种大杀器!大杀四方的利器!

    奈何沈欢在后世是文科出身。非理工人士。你要他直接去造成水泥这东西。无疑让他去登天----其实要登天。造个大号的孔明灯。还是知道原理的。至于这水泥。他农村出身。只稍稍听过是石灰石与粘土等物烧制而成。至于怎么烧。比例是多少。那就瞎眼了。

    不过他总是深信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的。特别是完善了四大发明其中三大的宋代人民。更有着无上的智慧。于是。能者多牢吧。他花了巨资。与周季召集了数百工匠。成了一个研究所。专门从事一些希奇古怪的研究。其中方向有沈欢给他们的指示。也有他们自己的本意。

    像印刷机吧。在他们的努力下。印刷速度越来越快;像印刷这报纸的大号印刷机。也是他们鼓捣出来的。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到沈欢的指示。也完善了不少事物。像蒸酒与制茶。都为沈欢与周季获的了无限的利益。获的之后。反过去又投入到研究之中。循环往复。一来一去。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所已经大的像个庞然大物了。

    水泥的制法。也是他们成功的例证之一。说到水泥。沈欢当然知道这东西好的离谱。没道理放过。创立研究所之时就写了清单。水泥就是其中工匠的研究方向之一。有了材料的选择。经过一两年的摸索。终于给这些优秀的工件找出一个烧制的法子。一年前。水泥就已经成功研制了当听到水泥出来的时候。沈欢那个激动。恨不的上青天去吼几声。去看过之后。发现虽然与后世的精品水泥相差甚远。不过已经有了水泥的雏形。至少在坚固方面。已经有了水泥的特性。为此沈欢大是奖励了发现水泥的几人。最后把此法压了下来。没有在开封就投入产出。而是让这些工匠再深入研究。提高水泥的品质。

    这次来海州。带了不少工匠。其中就有水泥制作的工匠们。正如周季所说。好东西。就要卖出去。建筑海坝与修路。都算是为水泥做的广告。其中对象。当然是各州府县。政府采购。才是稳固之道。

    这此出行。沈欢总算见识到了古代泥路的景况。一路行来。漫天黄尘。呛人欲呕;一旦下雨。泥淖不堪。更是令人厌烦。有了水泥。纵使品质方面差了许多。一两年也许水泥路就有坑洼。不过总也比满路泥水车马难行要好上几步了。若是各州府都有一条水泥路。速度方面就升了好几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军事价值也颇高。

    价值高。别人忍不住要买。这也是沈欢要商业运营的原因。这个研究所。花了他与周季无数的钱财与精力。现在也是收获的时候了。在京城。阻挠太多。眼红的人也多。更容易给人窃取或者强取。烈酒就是其一。虽然也获利。不过更多已经是官营了。在海州。他才是老大。是土皇帝。有他的保护。谁敢来抢。谁又好意思抢!

    宋朝虽然有路这个概念。把全国分成二十路左右。不过路不是行政单位。那些什么使。一般都管不到各州的事务上来。各州之间。除了府高个半级。其他都是互不统属的。沈欢相信在海州。还真无人敢觊觎他的成果!

    看着还陷入发财幻想的周季。沈欢突然说道:“云飞兄。这个水泥作坊进程如何。小弟还是去看看才放心。现在就去!”

    周季愣了一下。才笑道:“看来子贤是比周某还要急呀!”

    能不急吗?沈欢嘿然笑着。他来海州之前。敢向赵顼夸口说要上交多少多少赋税。不就是仗着研究所的几个小玩意吗----现在是小玩意。待成长起来。是庞然大物也说不定咯!

    换上一身便服。出了知州府邸。往水泥作坊而去。作坊在海州城西南外。这是沈欢考虑的结果。水泥烧制。算是化工行业。会产生不少有害物质或者气体。海州更多是东南季风或者西北方向来风。在西南开作坊。所产生的东西。都吹不到海州城去。

    说到海州城。不的不说。与开封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规模不大也就罢了。布置更是乱的很。城里高大的建筑基本上不多。房子规划的也不合理。这里一间。那里一座。造成的后果就是街道弯弯曲曲。时大时小。走起来也厌烦。

    城不大。不一刻钟就到了城西。出城门往南拐上三里多的路。就到了目的的。这里有条小河经过。已经在下游了。后边是青山。作坊现在干的热火朝天。因为有很多限制。不能建的多高。不过规模不小。占了好几亩的。一排排的窑房正是用来烧制水泥的。已经建了一半。估计再有十天半个月就能完

    沈欢站在远处远远看着。感觉很满意。并没有进去。对于此道。他不擅长。也就不去凑热闹了。反正自有专业人士来构建。

    “怎么样。子贤?”周季又在自夸了。“为兄早说过。我办事。你放心。作坊基本上上按照水泥工匠的意思建的。为了进快完工。为兄还在附近雇了不少民工过来帮忙!”

    “雇佣?”沈欢皱了一下眉头。“万万不能泄露了制法!”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交代那些工匠。要做什么。都要缄口。只说建些房子而已。建成之后。就会遣散他们。到了生产阶段。自会用信的过之人来看护作坊。就像开封的研究所一样。严密保护起来。连苍蝇也不给它进出!”

    沈欢点点头。这个时代没有专利保护条例。要维护利益。只有严格保密。为此尽些手段。也在所不惜。对于这些。在开封几年。周季已经干出经验了。移植到海州来。应该也能奏效。

    沈欢想起一事。说道:“云飞兄。作坊一旦建成。就让他们立刻投产吧。尽早把水泥大量造出来。对了。建成之后。产量如何?”

    周季答道:“工匠和我算过了。这里的建设规模。是按每日万斤产量而建的。”

    “万斤?也就是几吨而已。”沈欢心里默算了一番。想了想。说道:“太少了!云飞兄。如此产量。也就是说。一个月下来。堪堪能翻新几处海坝而已。连修路的产量都没有!”

    周季无奈的道:“这个为兄也知道。不过没有办法。工匠太少。熟练cao作之人亦少。只能先是这个规模。待招些人来。培训一番之后才能扩大规模。子贤放心。周围之的为兄都买了下来。只要人手足够。就会再建造作坊!”

    沈欢也只能点点头了。一方面要扩大产量。一方面又要注意保密。这个人手。就的严格控制。不能阿猫阿狗都招进来。如此一来。产量自然跟不上去。好在这东西极易上手。一个月后。应该又能扩大一倍的规模了。

    “还是的在技术上下手呀!”沈欢叹道。“云飞兄。让工匠们加把劲。加快效率。研制出更大产量的法子来!”

    “好的!工匠们做过前期指导后。就会从新投入到研制上去!”

    沈欢沉吟一会后又道:“云飞兄。那个海扒在哪修建。如何建造。小弟会让水利方面的官员谋划。他们都是海州人。有经验了。不需几日即能成功。当然。他们还不知道有水泥。你要派出一个工匠过去与他们交涉。尽量说明水泥的用处。让他们勾画更适合水泥建筑的海坝!”

    想了想。沈欢又道:“对了。海坝一开工。就让欧阳伯和派出人去采访。写成新闻。最关键要做出水泥用处的广告……哦。他们也许不了解。你可以让那些识字的工匠写写好处。反正新闻用的就是白话。不需多大的才华!”

    周季大是苦笑:“子贤。你是要累死为兄啊!还好现在为兄事业都还没开张。事务不多。还能为你跑腿。可这样也不是办法呀。一旦事业都忙开来。为兄与欧阳伯和都不能为你办事。你岂不是要乱忙活?我看你的想个办法才成。”

    沈欢也很无力。他特别羡慕王安石。一旦有想法。底下有一大批追随者去实践。他孤家寡人一个。纵使有朋友帮忙。却也不能像下属那般使唤。总是不顺手。交给他们官吏去办。又不大放心。周季说的也对。现在还好。一旦事业越大。就更麻烦了。

    想了想。身边还有谁可以帮自己呢?姜谦的形象立刻在脑海里浮现。也许……压下遐思。转念又一想。王安石有这么多人跟随。除了名望或者别人投机外。他隐居江宁那几年授徒讲学的经验也功不可没。虽然不一定就是师徒。然而别人去访。听上几课。也算是半个学生了。待这批人成才。有着师徒之实。岂能不为他效劳!

    “授徒……”沈欢开始琢磨了。这好像是个一本万利之事。学生成才了。就是名师出高徒;不成才。那就是学生不努力的过错了。难怪贤如孔子。也喜欢收学生。有教无类。“弟子三千”。然而三千人不可能都成才。“七十二贤达”。有七十二贤人帮衬。还有什么事不可解决吗?至于七十二之外的人。不贤达。就不是老师的过错了。皆因你不努力也!

    “甚好甚好!”想通了这一点。沈欢心思也活了起来。更是有了计较。

    呜呜。惨了。昨天不在家。没更新到。如果还要保持六千字的月勤。今天就要更一万八千字。还有两天这月就结束了。实在舍不的放弃。现在八千字奉上。晚上0点之前尽量再码出一万字。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