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言情小说 - 雪主天下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琦玉

第四十二章 琦玉

    天子的孤独寂寞很快遇到了合适的女子,可惜这个女子却依然不是明珠。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又一个美丽的臻妃出现了。

    这个女子和天子的相遇极为绮丽,在天子一次漫步御花园之际,突然捡到了一本九书,上面密密麻麻注满了娟秀的笔记。天子细细阅读,啧啧称赞,赞道此女有咏絮之才。

    天子身边的太监自然是伶俐人士,立刻打听出了书的主人,果然是个字如其人、清秀可人的美丽少女。从此,一个宫中最不起眼的小答应一步登天,成为了新的专房之宠,臻妃。

    天子喜欢的永远是与他志同道合的娇俏活泼的美丽女子,只是这个女子的名字不可能是明珠。在我身体复原后去宫中感谢明珠的帮助时候,小红谈起了这个如今被整个紫禁城津津乐道的逸事,满是不屑和恨意。

    不经意的,明珠的声音斜插进来,半是迟疑半是试探:“臻妃的闺名叫做琦玉,冬末你可认识?”

    我却哑然失笑,师兄的堂妹,怎会不知。

    此次相遇是师兄的授意,还是琦玉自己的努力,不得而知。寂寞宫墙中,谁也不想碌碌无为,默默白头。一时的绚烂虽然短暂,但好过于默默绽开再迅速凋零。

    宫中女人最怕的是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待无人察觉,已是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琦玉在入宫采选后,便默默无闻,苦苦蛰伏,终于迎来了这机会,不知该为她欢喜还是感叹。

    其实没有琦玉,也会有其他的花红柳绿出现。自古帝王多情又薄情,其余的宫人们听说琦玉的成功,也只能怪自己道行不够,心思不深,让他人拔得了头筹。

    我和明珠都陷入了沉默。我们都深知琦玉的背后必然有师兄的影子,或明或暗,亦深亦浅。

    也许上次的事件警醒了师兄,宫中的每一步都极为凶险,我们需要在皇帝的身边也有自己信任的人,否则世事难料。师兄向来不会腹诽或者背后议论天子,但此次事件天子毫无犹豫的同意牺牲珍妃的选择,也不免让帝党的人心里暗暗生出担心。

    师兄本与天子为亲人,又相伴长大,经常赞天子宅心仁厚,为一代仁君。但师兄经历种种,也不能全然相信天子仍是幼时那个与自己肝胆相照的兄弟。以上种种,师兄从未向我提起分毫,应是希望我不知道每一件事情的背后是如此多人的计量、妥协和自私。

    师傅和师兄希望,我就持续做简单的冬末,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星明星暗。

    在臻妃正式册封的大典上,大雪纷纷,漫天飞舞,给琦玉的明丽又添了一分朦胧之美。

    身着缕金百蝶的娟纱绣花长裙,轻轻的罩着纹织锦羽缎斗篷,更是窈窕动人,楚腰纤纤。臻妃盈盈跪拜天子和明珠,雪花环身,衬得仿若雪中仙子飘然下凡。

    明珠邀我观礼,也许是距离太远,明珠的表情影影绰绰,无喜无悲。少年天子的眼中满是怜惜和疼爱,昭示着众人天子的心意。

    无人关心的是,同一时刻,冷宫中抬出了陨去的珍妃,她双目圆睁,瘦削不堪。

    冷宫一个妃子的生死本默默无闻,唯有大雪簌簌纷纷,在送行和祭奠这个曾经艳绝紫禁城的女子。

    在我被关押之后,师兄和师傅又恢复了隐隐的默契,可以自如相处。师傅看到了师兄为我不舍不弃的真情,看到了师兄为我不眠不休的照顾,也看到了我在神智迷失时候却心中唯难念师兄的不怨不悔。看着我们,师傅是否会回忆起了和母亲相依的岁月。

    只是在恢复期间,师兄偕我手在梅花树下缓步,总会不经意间遇到师傅。师傅并不打扰,只是驻足观望,可眼神里并没有我们,却是氤氲朦胧,仿若有个女子在他眼前翩翩起舞,夺人心魄。

    师傅和师兄开始一起合作军事改革。以往所有的武器都是向外国采购,耗费大额国库,往往武器的质量欠佳,损耗率较高,且无法维修。自从汉阳钢铁厂落成以后。师兄便一直在如何研究自己生产武器上放了心思,师傅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

    数十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之后,我默默地为他们燃上了沉香,续好了茶水,便默默退出。

    师傅、师兄、表哥、公孙兄和为民兄还在书房里热烈讨论,没有留意到我的进出。我幸福地看着书房,烛光下晃动着的剪影。

    好久没看到元府如此生气勃勃,连气息都是温馨得沁人心脾,师兄和师傅都在的地方是家。今夜大雪初毕,星光灿烂。

    最后,形成了震惊朝野的改革方案——在军器上,朝廷在兵部新设兵器监。

    各种军器配件,均为军器监制定相应的尺寸规格,引入各处民间商坊,按照此规格生产。如此兵器中若任何一个部件损坏,则随时可以互换修理,同时亦可提升民间商坊生产军器的质量。如某些大型的武器,若用标准化生产,可提升生产能力。因为各部件按标准化由不同的商坊生产出来,并不需要多年的熟练工人才能完成。经验丰富的熟练工者,秩序负责最后的装配和一些难度较高的部件生产。

    商人本身就是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强的阶层。以前因为兵器凶险,为了朝廷的安全,多由国家垄断,此次放开,一下子鼓舞了商人的热情。

    各地兵器商坊纷纷开张,许多金发碧眼的国外能工巧匠也被商人们远渡重洋,重金聘请。

    师兄和公孙兄一直奔走倡议,国家设立的通译馆也终于落成,形成官方翻译西洋和东洋先进知识的常例机构。以往此事皆由民间书院自发负责,但毕竟零散和不成规模。子明兄本一直不肯出仕,但在通译馆这件事情上终于同意兼任馆长,玛丽被聘为顾问,按照九书的九个领域,专门进行相关领域书籍的翻译,月余便形成了百人规模。

    子明兄感慨道:“九书为启民智之始,望通译馆有九百本书,九千本书后,中原可再领风s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