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与黎人的谈判
昌化江又名昌江,是海南岛上的第二大河,发源于琼中黎母山,横贯了海南岛的中西部昌化江全长200余公里,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拥有多条水脉支流。由石碌山区注入的水脉是昌化江的第二大支流,被当地人称作石碌水。而这条不算太宽的河流,便横亘在建设部规划的交通线上,河流的东边便是石子峒的辖区,以及石碌铁矿的所在地。 为了便于外出与汉人交易粮食、食盐、生铁等生活必需品,石子峒的黎人在这里的河面上安排了渡船说是渡船,其实用木排来形容更为准确一些。这些居住在内陆地区的山民并不具备良好的造船技艺,对他们来说,能够载着他们渡过这道宽不足百米的小河,就算是合格的船只了。 在派过河的向导回来之前,特派小组并不急于渡到对岸去,因为一旦有什么不对,他们这三十多号人想要撤回来可就有点麻烦了,黎人用来摆渡的木排渡船,可没法一次运载这么多的人加上他们的牲畜和行装。趁着在小河边驻扎的时间,乔志亚和符力带了几个人,在附近砍伐了几颗大腿粗的树木,开始自己捆扎木筏,以防万一。 本来两艘双体帆船上还有冲锋橡皮舟,但那玩意儿即便放了气之后其体积和重量也相当可观,考虑到骡马所驮的东西太多,最后乔志亚还是放弃了携带冲锋舟的打算。 向导在当天天黑之前便从石子峒渡河返回营地,并带回了石子峒峒主黄三木的口信,允许他们进入石子峒的辖区。这个不出意料的消息让大家都稍稍放松了一些,黎人村寨由于地处山区,很多物资都难以获得,而愿意主动进山提供这些物资的汉人客商,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乔志亚派出向导时特地让他带去了稻米、食盐等货物的样品,看样子很顺利就获得了这些黎人的认可。 第二天清晨,众人在营地用过早饭之后,便开始组织渡河。特派小组自己扎的木排加上黎人的木排。足足用了五个来回,才将人马都渡了过去。为了以防万一,乔志亚还是留了三个人在河对岸,一旦有事就立刻赶回海边渔村报信,那里还驻扎了随田叶友一同前来的一个排的黑土港民兵和留守当地照看帆船的老摩根。 昌化附近的滨海地区几乎都是平原地形,特派小组一路行来倒也没遇到什么难走的地段。但在度过了石碌这条小河之后,便算是真正开始进入到内陆的山区了。过河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之下向东行进了大约十来里路。终于看到了附近的山坡上出现了黎人山寨所特有的砍山栏种植区。 符力应该算是看到这一幕的人当中感受最深的一个,仅仅在两年之前。他所生活的符山峒和周围的山寨也都是采用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来种植粮食。仅凭这种耕作方式,符力就可以判断出这里的黎人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生活状况当然这种落后是相对于海汉而言,以前的符山峒也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石子峒的山寨规模还不如符山峒大,但内部的结构却相差无几,都是一样的人字屋顶船型屋为主要建筑,村子中央有一栋较大的船型屋,这里便是峒主的居所了。特派小组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外面,只有乔志亚、刘山夏、田叶友和符力四人进到屋中,会见这里的峒主。 石子峒的峒主黄三木是个正当壮年的男子。在邀请众人落座之后,便吩咐旁人拿来山寨自酿的果酒待客。乔志亚也让符力拿出了准备好的礼物,赠送给黄三木。按照民政部的标准cao作方式,礼物依旧是军刀、打火机和白酒三件套,看得出黄三木与过去那些曾经与海汉打过交道的峒主一样,很难掩饰对这些礼物的喜爱之情。 “黄峒主,我想请问一下。过去是否听说过我们海汉商会的名头”乔志亚主动开口问道。 黄三木点点头道:“你们是卖盐的,昌化城里有你们的铺子,你们的盐很便宜,比以前的官盐更好”黄三木的官话虽然说得不太标准,不过勉强倒也能够沟通了。 “我们卖的东西不止是食盐,还有别的很多东西。只要你们想买的,我们都有能力提供。”乔志亚立刻开始了自我宣传:“我们可以让这里的黎人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你们住进和汉人一样的房屋,享受一样的食物,你们的子女也可以和汉人的小孩爱小说书识字” 黄三木听了乔志亚这番吹嘘之后并没有立刻欣喜若狂,而是狐疑地问道:“我们之间没有来往,也不是朋友。你为什么要为我们黎人做这些事情” “这当然不是白做的,你们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条件才行。”看到黄三木脸上变色,乔志亚连忙安慰道:“放心,不是要你们的钱,我知道你们黎人并没有多少钱。” 听到这话,黄三木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那你们想要什么” “想要你们的配合。”乔志亚并不打算隐瞒执委会的真实目的,因为这么大的项目,不可能在土著居民面前隐瞒太长的时间:“我们要修筑一条从海边通到这里的道路,然后在你们山寨旁边的山坡上开采铁矿。” “铁矿你说我们这里有铁矿”黄三木首先留意到的便是铁矿这件事,黎人山寨一直被地方官府严格管控生铁的输入,以至于他们刀耕火种所用的农具大部分都还是石器,每年石子峒能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两三百斤生铁便是万幸,然而这个短发海汉人竟然声称山寨旁边就有铁矿 “没错,但你们自己恐怕很难拥有开采和冶炼条件,即便能开采,你们获得生铁的成本也远远高于我们,如果你需要生铁,我们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向你供应,绝对会比你自行组织人手去开矿炼铁的成本更低”乔志亚试图从商业价值角度去劝说黄三木接受自己的提议,然而他却忽视了黄三木本身并非商人,只是一个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黎人而已。 黄三木摇摇头道:“这里是我们石子峒的地方,这里埋藏的铁矿也是属于我们石子峒。我们需要生铁,就自己去挖矿,不要外人插手” “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是找不到矿脉的”坐在旁边的田叶友忍不住插了一句。 黄三木侧头看了看他,摇摇头道:“那也没什么,我们不知道脚下的土地里有铁矿,一样在这里生活了很多代人了。就算没有铁矿。我们也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不太好搞啊”乔志亚和田叶友交换了一下眼神,心中都是闪过同一个念头。 这个时候符力终于开口了:“黄峒主。我是崖州符山峒的符力,我的家族和你一样,也是黎峒的守护者” “你你是黎人”黄三木看了看符力,有些不太相信他的说法。这也难怪,符力现在剪了短发,衣着也是海汉式的短衫长裤加皮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黎人。 “我有大明朝廷所发的印信”符力说着便掏出了一枚小小的铜印递给黄三木。 从元代的时候中央朝廷便开始给黎人的峒主授予世袭的“千户”、“万户”官职,而这个传统在改朝换代之后,也只是小小地变了一下花样。把授予的职位改成了“把总”、“千总”、“指挥使”等等。其作用主要是笼络地方上的黎人头领,免得他们三天两头地跟地方官府对着干。当然这种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黎峒该缴的赋税,一个铜板都不会少,该服的劳役,也一点都别想逃。不过对于黎人的峒主们来说,朝廷发下来的印信倒是一个辨认身份的简单办法。因为这玩意儿只有各个峒的峒主和直接继承人才能获得,而且并不会有人去仿冒这种身份,因为一旦被揭穿便是冒充朝廷命官,那就是够得上杀头的大罪了。 黄三木接过去仔细看了看,才点点头道:“你和我一样,是朝廷封的千总。但你为何与他们的装束一样你已经抛弃了你的子民了吗” “我并没有抛弃任何人。我们符山峒的人现在都生活得非常好,这正是多亏了海汉人的帮助。”符力便从两年前海汉人初次造访符山峒开始说起双方的接触过程。 符山峒无疑是执委会在登陆之初处理汉黎关系的一次成功尝试,宁崎和符诺当时所达成的协议,在后来被称之为“救世主一号计划”,并且成为了民政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做群众工作的范本。从最初的物资交换,再到雇佣劳力,征收兵员。最后发展到将符山峒的居民整体迁出深山,到汉人居住区定居,符山峒在过去的两年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而符力作为其中的亲历者,感受自然是最多的。 符力这一打开话匣子,便收不住了,而黄三木对于符力和符山峒的经历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符力所描述的符山峒在两年前的状况,与现在的石子峒实在太像了,一样的缺衣少食,看不到今后变得富足起来的希望。 很快便到了午饭时间,黄三木吩咐家人用特派小组赠送的稻米烧了竹筒饭,又烹制了几支野鸡。田叶友听故事听得无趣,便主动申请去帮这里的寨民烹制野鸡。这次所带来的物资中也有不少香料,一放进锅里顿时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用过午饭之后,符力应黄三木的要求继续讲述符山峒的故事,他们二人交谈中自然而然便使用了黎人的语言,旁边这几人连半句都听不懂,到后来全都昏昏欲睡。而这两人却是越谈越起劲,直到晚上开饭的时候都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话。 当晚特派小组便自行搭建帐篷,宿在石子峒山寨里。乔志亚等人这才有时间,向符力询问今天商谈的内容和进展。 符力显然对自己的表现也非常满意,笑着说道:“黄峒主对符山峒整体搬迁这件事非常有兴趣,看得出他对于石子峒现在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嘴上说的那么满意,如果我们能够提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接受。” 符山峒的整体搬迁是执委会第一次尝试让黎人以峒为单位从深山中迁出,而对于符山峒居民的安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将其居住地放在了田独工业区与铁炉港之间的山沟里,既保持了符山峒的独立性,又给予了他们更好的生活保障条件。在新的居住地,黎人归化民可以更方便的得到执委会供应的各种生活物资,并且也在农业部的培训之下,开始在居住地附近的山坡上大面积种植各类经济作物,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也远远高于当初在深山中刀耕火种的水平。 在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之后,执委会后来又陆续安排了几处黎峒、苗寨迁出深山,搬迁到三亚的沿海平原地区。这些山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青壮往往都是极好的兵源,而妇孺老幼也可以从事一些辅助性的产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他们原本非常贫苦的生活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可谓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就连符力本人也曾参加过近期的两次黎苗山寨外迁行动,对于这种搬迁的方式和目的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向黄三木描述的时候也就更加的详实,加上符力本身的黎峒首领继位者的身份,这种劝说就更加显得有说服力了。 “小符,干得不错”刘山夏咧着嘴使劲拍了拍符力的肩头夸奖道,不过他那蒲扇一般的大手差点就把符力给扇趴下了。 “条件我们可以开高一点,但有些底线还是得定出来。”乔志亚倒是显得较为冷静,执委会将这次的特派小组交给了他来负责,这无疑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他在军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功绩,如果能把这次的任务完成好,那么今后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都会有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