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言情小说 - 膏粱锦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八章 母子

第九十八章 母子

    晚上的客人有两位,除了曾远航之外,还有他的母亲朱氏。

    朱氏是个比较典型的劳动妇女,体态丰腴健壮,皮肤黝黑而粗糙,一看就知是长年在田里做农活的。穿了一青色的新制绸衣,拘谨地坐在李夫人旁边。她的年纪应该与李夫人相仿,但李夫人依然一头黑发如墨,她却已经是半边花白了。

    她的另一边,坐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公子。他上穿的衣服,黛瑶认得,因为以前岱珩也经常穿,是国子监学子的制服。白色的里衣,天青色的中衣,外面还有件银白还带些灰的真丝罩衫,既文质彬彬又不失贵气。这少年皮肤白皙,模样清秀,穿着也是极好看的。黛瑶目光在桌面上扫了一圈,不见有其他陌生人,便猜亦猜到这少年便是曾蒙黛瑛看中,资助过他上京就学的,曾远航了。

    李氏夫人一行人由于是一起回来的,所以在前堂坐着说了会话后,便一起转移到了席上。所以黛瑶来时,他们已经在席上坐定了。兄弟姐妹几个都在,连小淑玉也被抱过来了。见黛瑶进来,李夫人向朱氏介绍道:“这是我们家的八丫头,叫作黛瑶。”说完,旋即唤道:“黛瑶,来见过曾夫人。”

    “是。”黛瑶应声上前。还未行礼,便将朱氏唬得赶紧站起,躬着后退,就差差一点倒过来行礼了:“别……当不得小姐行礼,这可折煞我了!”

    李氏夫人笑着说:“这有什么当不得,他们是小辈,小辈向晚辈行礼,是正常的。”

    趁朱氏夫人低头,黛瑶便自行了一礼,然后又向温世铭与李氏夫人行礼,罢了才转到黛琼旁边留着给她的空位上入座。

    李氏夫人将还在念叨着“可都是相府的千金小姐”的朱氏拉回座上,拍着她的手。亲切地说道:“曾贤侄与黛瑛的八字,我已经找玄空大师合过了,说是天作之合、百年难得一遇的金玉良缘,这也是他们俩的福气。你们回去后。看着挑个子,把婚书送过来,以后,我们两家就是亲家了。”

    朱氏诚惶诚恐地连声应是。

    温世铭从旁说道:“你们家的境况,我们知道。只要婚书送到就行了,其实的就不要太讲究什么了,就是没有也无妨。我们也是看中了曾贤侄的人才。用功读书,他若能金榜题名,便是给我们黛瑛最好的彩礼了。”

    朱氏感激得泪盈眶,连忙转扶上儿子的手臂,颤声说道:“远航,你可听到了,你这一次,一定要争气!”

    曾远航抿着唇。点点头说道:“多谢温大人。早年是我年轻气盛,才会误入歧途,弄得败名裂。这一次。我知道该怎么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好!要的就是这份志气!”温世铭还是很赞赏曾远航的,当即敬了他一杯。而后向他介绍起自己的两个儿子,岱瑄和岱珩。曾远航也一一回敬。或许是经历过坎坷和磨难的原因,曾远航给人的感觉,有种超乎他年纪的沉闷和深邃。席上他并不怎么说话,但他一旦说话,就特别中肯,特别坚定,就像是给人吃了一剂定心剂。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人。

    黛瑶不回想起当初他与黛瑛事发的时候,几乎是满城风雨,黛瑛也似乎除了出家之外,别无二路可选。曾远航在天阁府门外顶着烈跪了整整一天,跪晕过去被抬回家之后,第二天继续来跪。终得温世昭的接见。温世昭与他一番长谈之后,便毅然决定送他再进国子监,想来也必是为他的言谈举止所动容,觉得他必有出息。温世昭是南麓书院的一院之主,他见过的年轻学子有如过江之鲫。既然一番长谈,就能使他改观,愿意打破天阁府不招白衣婿的惯例,破格让他们订亲,看来这个曾远航果不寻常。

    想到这里,黛瑶又不转过目光瞅了眼坐在旁的黛瑛。她一言不发,一直默默地吃着饭,仿佛他们所谈论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一样。曾远航的目光偶尔转到她那儿,她也只是偶尔回望一下,脸上并无特殊表。

    黛瑛很快就察觉了,回眸看了黛瑶一眼,倒是破天荒地开口了:“八妹,你瞧我做什么?”

    黛瑶一怔,收回目光,继而瞧瞧对面的曾远航,抿嘴微笑着说道:“我只是想到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五jiejie与曾公子也算是好事多磨,既然过了这道坎,想必将来定能和和美美,幸福到白头。”这番话,看着像是说场面话,但温家人都知道,黛瑶这是在借事喻事,劝黛瑛了断前缘,安心等着做她的状元夫人。

    李夫人会意地点点头,朱氏连声道谢,说“承蒙小姐吉言”,连曾远航也展颜说道:“久闻八小姐才名,果然出口成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下受教了。黛瑛小姐对我有知遇之恩,天阁府与相府又对我恩同再造,在下自当竭尽全力,必不负小姐、不负温家厚望!”

    温世铭赞赏了曾远航一句,旋即也复念了“宝剑”那两句,点头连声赞道:“八丫头果然有灵气,信手拈来,便是好句!”

    黛瑶这时才醒悟过来,自己方才说的那句,仿佛是出自宋代朱熹的诗。刚才急,她当是俗话说了,这会儿不免有得讪讪的。李夫人以为黛瑶是被夸得害羞了,连忙对温世铭说道:“相爷你呀,有这样当着外人的面,夸自家女儿的么?”

    温世铭抚须笑道:“都是一家人!一家人!”

    话题就此揭过,李夫人又关怀起他们母子俩在京中的生活。温世昭派人将他们母子送进京,托温世铭代为照料。温世铭便为他们典了个小院子住,还遣了一对老夫妇照顾他们的起居。虽说温家每月贴补的银子足够他们母子俩过得安逸,但朱氏是苦子过过来的,又是手脚勤快之人,所以平里仍然出去打些零工,帮人带带孩子、洗洗衣服之类的。接不到工的时候,便自己裁些衣服,绣些鞋样去卖,竟也能维持四个人的生计。而温家贴补的银子,则全给曾远航买书、添笔墨,以及参加各种文会所用。一家人勤俭度,虽说也节攒了些银两,但是曾远航如今入了国子监,每年的学费,加上平同学间的往来,开支比预期中还要大一些。

    她这么一提,李夫人自然会意了,连忙说:“这是小事,不必为此发愁,曾贤侄在国子监中的一切,我们自会打点妥当的。”

    曾远航听母子提起钱的问题,当即抿了抿唇角,却终是没有说话。

    黛瑶从旁看着,暗暗叹息,果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介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在获取功名之前,根本就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虽说进了国子监,就等于有功名在,可以领取朝廷的俸禄。但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根本不足于维持他在学里的常生活,更别说去参加各种文会了。

    学里先生们讲的东西,是大众认可的国学,是中规中矩的,大家学的都一样。至于其他的一些更广博、更活络的内容,就需要自己去游学、抑或是从文会中寻找。比较起外出游学的耗资耗时,参加文会自然是最好的捷径。

    但是,文会也不是那么好参加的。首先,你得有人面。有能力举办文会的,一般都是权贵人士,偶尔也会有些土财主。这两个圈子,其实与读书人的交集都不是很大。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交游人面,不然没有人告诉你,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会举办文会呢?

    其次,文会有公开和非公开之分,两者相比较,明显是非公开的质量要好一点。一般这种非公开的文会,请的不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文豪,便是朝廷担任要职之人,但这种文会,便需要“入场券”了。至于“入场券”从何而来,看的就是人脉和金钱了。而比起需要长期经营的人脉,直接用钱购买,自然要简单得多。

    再者,也就是前面都提到过的,人脉关系了。有时候人脉,比钱更管用,但是,没有钱,肯定没有人脉。人脉是需要长期经营的,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如今的曾氏家族,其实族中并没有位高权重之人,但大家、即便是温家也想要拉拢他们,想与他们结亲的原因。为的就是他们是京城世家大族,根基深、人脉广。

    黛瑶暗自揣测,曾远航之前在国子监受挫,说不定就跌在这上面。他父亲早亡,全靠母亲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养活。后来是得了黛瑛的资助,方才得以上京求学。但黛瑛一个闺阁小姐,手里又能有多少钱呢?而且她也不可能源源不断的给,肯定只是在送他上京时,一次给了他几百两,抑或是上千两。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必定不能支撑他在学里的花销。国子监的学子,过半都是贵族子弟。他一个无钱无势的寒门子弟混在其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黛瑶瞅瞅曾远航,又望望朱氏,心中暗自感慨,觉得这一对母子也不容易的。她也是由衷希望他能在国子监中顺利完成学业,金榜题名。不为黛瑛,只为他那个辛劳半生、淳朴勤俭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