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28章 唐明皇28

第28章 唐明皇28

    其实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专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于他“善养君欲”。△,《旧唐书》载: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接对大臣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这段话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间的需求关系说的无比透彻,“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这已不是圣明天子的行为,而是和隋炀帝一样的荒yin无耻了,却也是玄宗自开元二十九年得到杨贵妃后,在宫中和贵妃及她的三个jiejie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实写照,史称“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连当时人杜甫也敢讥斥虢国夫人“淡扫蛾眉朝至尊”。《资治通鉴》称这三人家里“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虢国尤为豪荡。”这些钱可都是玄宗赏赐的。玄宗要过这样的生活,如果张说、张九龄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拼死力谏,而且也不会给他这么多钱任他挥霍。当时皇上还没有小金库,要用钱还得从国库中拿,也必须通过宰相。而李林甫不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赞成,并且提供一切条件,即所谓“善养”。而当玄宗找到更好的“善养君欲”的人——杨国忠后,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边去了。

    开启祸端

    李林甫对朝廷作的最大坏事其实是改革了军制,这在当时反而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异议。

    唐初一直到开元年间。一直实行以文臣统驭武将的方针,各地节度使都由朝廷重臣——各部尚书甚至是宰相担任。驾驭带兵的将领。这些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如果成绩突出,便直接调回朝中当宰相。所谓“出将入相”。

    李林甫为了杜绝节度使入相、威胁自己地位的最大可能性。就向玄宗建议节度使应该都由寒族和蕃将担任,理由是“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这理由也足够冠冕堂皇,而当时玄宗虽然沉湎于yin乐之中,却有“吞并四夷”的远大理想。也觉得是非常好的合理化建议,就接受了。各地的节度使都用蕃将,而且把精兵都充实到边疆,形成里轻外重的局面。以前的节度使都是几年一换,以防节度使形成自己的势力。而从这以后,安禄山等蕃将担任的节度使都十几年不换,得以专权自恣,而部下对节度使的忠心慢慢变得比对朝廷的忠心还要牢固,也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和以后相继不断的武将反叛及藩镇割据。一直到唐朝灭亡。

    李林甫作此事也没有预料到后果,他只是想把节度使入相的路途堵塞而已,却无意中把大唐的根基给毁掉大半。这才是他的最大罪恶。

    8.忧惧而亡

    李林甫屡兴大狱,自知得罪了许多人。深怕有人刺杀自己,所以在家中设置多道门关,又在墙中建夹层(复壁)。还设置了许多机关,一个晚上就要变换许多地方睡觉。像萨达姆似的。连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哪里。

    杨国忠得势后,他更加忧虑了。因忧虑恐惧过甚。得了心脏病,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李林甫带病陪同玄宗到华清宫,心口疼痛加剧,巫医说见到圣人(唐人对皇上的称号)会好些,李林甫求玄宗见自己一面,玄宗此时对他已经是又厌倦又反感了,只是让他站在庭院中,自己站在楼阁里,举着一个红巾向他招招手而已。君臣的密切关系到了冰点。李林甫受此刺激,不久就死了。

    他死后,玄宗还是为他按最高礼节举行了国葬,但杨国忠却不肯放过他,和安禄山一起诬告他和蕃阿布思谋反,并让他亲戚里和他关系不好的人作证。玄宗大怒,把他的坟掘了,剥去他的官服,把口中含的金玉也挖了出来,废为庶人,另按庶人的方式埋葬。家人也都被免官流放。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结束了。

    点评:对于李林甫,还是身受其害最深的唐玄宗最为了解:“此子妒贤嫉能,举世无比。”李林甫一生,全在“妒贤疾能、诛锄异己”上做文章。他先是扫除所有站在他前面的人,如张说、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这些人,通过诛锄这些异己分子扫清通往宰相乃至独相的道路;当他站在最高端后,又开始向后看,铲除那些有能力向自己挑战的人,如卢绚、韦坚、杨慎矜等。他的手段可谓高超,比如巧计放逐卢绚和严挺之,饶是害了人,被害的人还得向他说声“谢谢”,也为他赢得“口蜜腹剑”的美誉;对于那些不能用巧计jian计剪除的人,他就不惜连兴大狱,不惜牵连无数人只为除去一个眼中钉,这一点使他被西方史学家称为铁血宰相,并和俾斯麦相提并论。单从手段上看,倒也匹配。

    李林甫官场争斗的事情。简单列举下。

    第一件,和张九龄,这个人很多人知道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他写的。当时实质宰相。斗争过程。

    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谮,帝欲废之。张九龄切谏,帝不悦。林甫惘然,私语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简单说,太子被人诬蔑,唐玄宗准备废掉,张九龄觉得不可。李林甫说,皇帝自己家的事,外人管什么。

    这事张九龄明显是对的。太子不是家事,是国事。李林甫的方式也很高明,“私语中人”。这四个字精妙,核心。他不直接给皇帝说,那样不等于和张九龄对着干了。他当随便和皇宫内的人聊天说的,明知道这肯定会传到皇帝耳朵里,甚至他安排的。

    第二件,和忠臣们。

    裴耀卿等建言:“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林甫阳蹇,独在后。帝问故,对曰:“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帝大悦,即驾而西。

    这次他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敢于上言的人。采取的方式是“林甫阳蹇,独在后”,找个理由说悄悄话。并且他说的那番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他的目的不在于有没有道理。

    第三件,还是和张九龄。

    帝欲进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谓林甫:“封赏待名臣大功,边将一上最。可遽议?要与公固争。”林甫然许。及进见,九龄极论,而林甫抑嘿,退又漏其言。仙客明日见帝。泣且辞。帝滋欲赏仙客,九龄持不可。林甫为人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帝闻。善林甫不专也。

    简单说,就是皇帝准备封赏一个人。张九龄认为,和他的功劳不恰当。要大家讨论。提前跟李林甫打招呼了。商量好,到时候一起和皇帝争,李林甫同意了,谁知道,到了皇帝面前,李林甫光打哈哈,不争论。并且同样用了个很厉害的方式“退又漏其言”,故意把张九龄的看法泄露出去,这样,那个被封赏的人知道了。肯定反感张九龄。然后他又说,天子用人,想用谁用谁。采取的方式还是,“为人言”,给别人说,让别人转达到皇帝那里。

    这三件事,基本类似,派别一样,尤其是李林甫说的话,采用的方式,很类似。其中第三件,和他那个早期发榜的事件,更是类似,所以我就不过多解释其中的智慧或者说狡诈了。我想提醒的是,李林甫和张九龄还有其他人,没有什么私怨,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私仇,而是为了他的大局,简单说,就是专权,他不是像李义府那样小人心肠,整人要整死,他只是要这些人离开权力核心,所以我开始就说,李林甫这个人,不是很小人,很有大局观,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是文人性情,那么随意,而是很有计划,很有步骤。并且很能隐藏自己,这三件事情,明明是他要陷害对方,对方却感觉不到他陷害,朦胧看,他好像只是表明自己看法,因为不是直接给皇帝说,不是针对某人的争辩,而是让外人转达,间接的,并且所说的话,并不针对谁。非常高明。而结果“由是益疏薄九龄,俄与耀卿俱罢政事,专任林甫,相仙客矣。”

    李林甫的目的达到了,杀人于无形。卖了人还让人帮他数钱。说高明也行,说阴险也行。之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把他定为阴险,原因前面说过了,他不是针对性地要真的害谁,简单说,他不是和张九龄这些人有私仇,而是谁在这个位置上,谁威胁到他的权力,他和谁有仇。他不是针对人的。他有他的大局观。不过他的方式确实很阴。让人不觉察。

    这些事情中,皇帝成了他的走狗,成了他的工具,替他把他想做的都做了。有人可能说,你这样说很夸张了,历来,jian臣都要通过皇帝才能行使自己的jian谋,怎么他这么做就是皇帝是他的走狗。你看李林甫说的那些话,简单说,这些话皇帝完全可以不听,他没有给皇帝施加任何压力,甚至没有给皇帝说明什么利害关系,和很多jian臣上书说,你不这么这么做,怎么怎么样不好,不一样,而且他没有罗织任何张九龄等人的其他问题,生活问题,政治问题,他都没有罗织,只是简单说几句话。甚至连谗言都没有进。结果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简单说,就是皇帝太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了。这和其他通过皇帝的jian臣事件不同,大多情况下,都是jian臣要陷害谁,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很多,罗织罪名,最后皇帝不过是个小能动性发挥下,而李林甫这些事件中,皇帝是主角,成了狗,他成了发命令的人。

    诸多争斗后。产生了两个结局。

    一,诏书出,耀卿、九龄以左右丞相罢,林甫嘻笑曰:“尚左右丞相邪?”目恚而送乃止,公卿为战栗。

    “公卿为战栗”,大家都怕李林甫了,杀人不用刀。他们怕他,不是因为皇帝喜欢他,而是因为皇帝老被他利用,老替他咬人。

    二,于是林甫进兼中书令。

    他的起步本是实权部门,非文化部门,实际cao作部门发达的,他擅长这个,现在却让他兼中书令,诏书皇帝的策划他也能干预了。权力控制上,没有空白的地方了。另外说下,他不能当中书令,只能兼,因为他文采不好,不会写文章。中书这个部门,要文化人。他兼这个职位,荣誉的成分大。但是即使是荣誉兼职,中书部门,皇帝的近人,就不能悄悄弹劾他了。

    这样,朝廷大臣,对他害怕,不敢弹劾他,而皇帝的参谋机构,皇帝身边的人,也不敢乱发言。

    他控制成功了。当然,主要皇帝很配合。

    上面说的争斗,是和朝臣之间的。下面说说,更加精彩的和太子之间的争斗。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公卿是太子都惹不起的。不要一些所谓历史电视剧看太多,把太子王爷认为多么牛,一个王朝的核心,力量的核心,永远都是公卿阶层。官员中的实权高官。

    争斗的原因“寿王不得立”,前面,李林甫答应过武惠妃,或者说他自己承诺过,要保寿王。他这时候真开始保了。要保,就要先把已经立的太子弄掉。他开始弄。这事不好弄,这是太子,皇帝的儿子,信任的儿子,这会儿他不说,“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他要弄掉太子,其中我觉得有他承诺的一部分,更大部分还是为了他自己的权位,之所以说有承诺的部分,是因为他这时候的位置,基本上没有人能撼动,并且他还有很高超的智慧,他这么做的原因,有答应武惠妃要做到的意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