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112章【大周王朝】

第112章【大周王朝】

    赵匡胤当然也很清楚,但是也没有加以制止,只是传令全军就地安营,自己则躲起来喝闷酒,而且又多喝了两杯,便早早躺在床上睡起觉来。

    赵匡胤虽然睡了,但是军中的士兵们却不肯睡,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纷纷对白天那个“两日相争”的自然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联想到天子年幼,士兵们就算冒死去打仗他也不知道,这样下去人心不就散了,队伍又要怎么去带呢

    大伙儿越说越激动,到了晚上终于是控制不住情绪了,便各提刀剑组团找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掌书记赵普,大声喊道:“将士们已经商量好了,要拥立太尉为天子。”

    赵匡义对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掌握了,也不觉得惊慌,便对他们说道:“哎呀你们的热情很高,而且这样的要求也很合理,不过这个事情太大,还是容我们开个会研究一下吧”

    将士们听完立刻拒绝,纷纷喊道:“不行,我们想拥立太尉做天子,已经有所行动了,如果事情不能办成,还有我们的活路吗”

    赵匡义听完也就不再拒绝,便说道:“帝王之兴,朝代更替,虽有天命,但也在人心。你们有意拥立太尉做天子,能保证事成之后,不剽掠百姓,不伤害周朝宗室吗”将士们都连声答应。

    赵匡义在得到将士们的保证之后,也就没有了疑义,随即传令下去,按既定方案开始部署。当天晚上,全军将士都披戴整齐,手持兵刃,列队站好,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天明。整整一夜,军中唯有一人还在帐中安睡如故,他就是这场政变的第一男主角赵匡胤。

    正月四日凌晨。天色刚亮,将士们就已经按捺不住躁动的情绪了,开始鼓噪不已。赵匡义见事机成熟,便亲自带着军中的全体高级将领闯进了赵匡胤的帐中。把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对他做了详细的汇报。赵匡胤因为头天晚上喝了酒,还不知道事情已经做出来了,听完之后急忙出帐观看。结果一出去就看见大队的士兵已经把他的帐篷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面部表情也都非常严肃,很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赵匡胤看完之后。扭头就想躲回帐中,却立刻被身旁的众将拥住,紧跟着就有一件早已做好的黄袍披到了他的身上,接着就是三军将士全体跪下,齐声高呼万岁。然后又不由分说,把他架起来抬到马上,要拥他南下回京夺取皇位。

    当时由于士兵们的热情太高,造成场面极度混乱,根本就控制不住。赵匡胤知道已经无法挽回了,只好死死地勒住缰绳。大声喝骂道:“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想立我为皇帝,那么我的号令,你们为什么不服从。”

    将士们都停了下来,齐声回答道:“唯陛下之命是从。”

    赵匡胤就说道:“那么好吧你们想让我当皇帝可以,但是我有我的条件。太后和皇上,我都曾经侍奉过,满朝的文武,也都曾跟我同殿为臣。

    回京之后,我要求你们做到不伤害皇室。不凌辱百官,不剽掠百姓,这就是我的三不政策,也是我的道德底线。你们要能做到。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我是誓死不从。”

    将士们听完都很感动,连声向赵匡胤做出了保证,赵匡胤也就不再推辞,和将士们一起南下返回京城。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全过程。这场兵变可以看成是当年郭威澶州兵变的山寨版。因为郭威当时所采用的道具是一面黄旗,不像赵匡胤这次,居然连黄袍都已经做好了,如果连这样都还要说自己事先并不知情的话,那简直就是雷死人不偿命了。

    赵匡胤回京之后,一切事情都顺理成章了。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率先听到的消息,正准备回家召集人马组织抵抗,但是刚进门就被赵匡胤的手下大将王彦升追到家里杀了。韩通是禁军中唯一一个不服从赵匡胤的高级将领,他这一死,赵匡胤夺取政权也就没有任何来自军方的阻力了。

    朝臣方面,宰相范质和王溥是在朝中听到赵匡胤兵变的消息,范质非常激动,一把抓住王溥的手掌,连声说道:“悔不该不辨虚实,就派赵匡胤出征,这都是我们犯下的错。”由于他反应过度,指甲插进了王溥的rou里,竟然把王溥的手掌抠出血来。但好在王溥也被惊得目瞪口呆,根本就不知道疼。

    不多时,这两人就在士兵胁迫之下见到了赵匡胤,赵匡胤与他们见面之后,立刻失声哭道:“我受先帝大恩大德,还没有来得及回报,就被这些士兵逼着做出了这种事情,真是没脸再活在这个世上了。”说罢更是哭得捶胸顿足,表演非常到位。

    范质和王溥两人相互对望,都是大眼瞪小眼,还没来得及说话,赵匡胤的手下大将罗彦瓌就拔剑张目喝道:“天下无主,太尉当为天子。”这就是武力逼迫了,还是王溥为人机灵,见机不好,立刻就跪了下来,口称万岁。范质本不愿向赵匡胤低头,但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再对抗下去也就没有了意义,于是范质也就只好本着光棍不吃眼前亏的精神,执执拗拗地给赵匡胤跪了下来。

    范质和王溥是朝臣中的领袖,连他们都向赵匡胤称臣了,别人当然也就不会再顽抗下去,于是全体投降。而当时后周的皇帝柴宗训刚满七岁,还是个小孩子,符太后本年二十五,还是刚进宫的,根本就构不成反抗势力。

    赵匡胤甚至都没有去理他们,就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逊位诏书取出来读了一遍,算作是他们主动让位了。

    正月五日,赵匡胤正式在崇元殿登基,由于在此之前,赵匡胤担任着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降周主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仍为后周太后,母子迁往西宫居住。

    并命各有关单位焚香禀告天神、地神、农神,同时大赦天下,遣使骑快马赴四方军镇、藩国颁发诏书。由此。长达五十三年的五代终于成为了历史,天下从此进入赵匡胤时代。

    赵匡胤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应该说还是非常顺利,但顺利的也只是过程,当上皇帝的赵匡胤遇到的麻烦其实比谁都要多。

    赵匡胤是五代乱世的终结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他刚当上皇帝时,却难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五代乃是极乱之世,政变频发多如牛毛,像后梁的朱友珪、朱友贞,后唐的李嗣源、李从珂,后晋的石敬瑭,后周的郭威,都是靠政变当上的皇帝。这还都是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则无法计算。

    可即便是这些政变界的成功人士。也都没有能落下什么好下场,不是在位时就被人篡杀,就是死后没几年,江山又被异性夺走,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律。那么又有谁会相信,赵匡胤就一定能走出这个怪圈

    实际上,赵匡胤同上述那几位先行者比较起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他的前代帝王柴荣是个有着崇高威望的一代雄主,以至于人们都对他十分怀念。而赵匡胤毕竟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如果过分诋毁柴荣的明君形象,会被人看作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如果放任人们对柴荣的仰慕之情,则会显得自己所建这一朝来路不正。同理,对于柴荣生前使用过的那些大臣。如果一概摒弃不用,朝堂不免要为之一空。如果照常使用,这些人都是前朝的重臣,免不了要有追思故主之情,又焉能对自己尽忠报效

    看得出来,赵匡胤虽说是顺利登上了皇位。但处境也不是很乐观。各方面关系都很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一招不慎,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这一点就连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都看得一清二楚。赵匡胤登基那日,有人取悦杜太后道:“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当上了皇帝,那您自然就是万民之母了。”杜太后却面带忧色,说道:“皇帝是万乘之尊,自然是尊贵无比,可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如果守不住皇位,想退下来当个平头百姓也是不可能了。”

    杜太后心中的顾虑,绝非杞人忧天,当属居安思危中的真知灼见。然而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强的篡位皇帝,靠的绝不仅是他长得那张四方大脸,而是他超乎寻常的政治手腕。

    自古以来,篡位而得天下的皇帝们,往往疑心很重,对于前朝旧臣,非但不能给与重用,往往还要大加杀戮。至于前朝的宗室,那就不用提了,更是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就大搞愚民教育,宣扬“天命论”,把皇帝比作是天、父,只要是当上了皇帝,那就算端上了铁饭碗,不管明也好、昏也罢,都是终身制,不死绝不下台。

    谁要敢抢班夺权,谁就是乱臣贼子,正所谓“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但是由于统治阶级从童蒙时期就开始对人灌输,所以它根深蒂固,几乎所有人都视之为真理。

    那些篡位之君们当然也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所以在篡位之后,心里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阴暗面,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见不得光,开始怀疑一切,进而再打倒一切。这几乎是历代篡位之君都走不出的怪圈,然而赵匡胤这个史上最强的篡位之君,在这一点的表现上,却显然要从容得多了。

    赵匡胤称帝后,立即将柴宗训封为郑王,并将符皇后封为后周太后,母子迁往西宫荣养起来,这样也就算守住了道德底线,同时也算给那些追忆前朝的人一个交待。

    这样的安排,对朝局的稳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柴宗训在二十岁那年离奇而死,他是五代最后一个帝王,庙号周恭帝。柴宗训死时刚刚二十岁,估计是被赵匡胤潜规则了,但那时已是开宝六年973年,北宋立国已有十几年了,政局已稳,柴宗训虽说死得不明不白,但也无关大局。

    对于前朝那些大臣及各地藩镇。赵匡胤也都给与加官进爵。后周原有的三名宰相,赵匡胤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并给范质加了侍中衔,给王溥加了司空衔。给魏仁浦加了右仆射衔,这种加官方式实际意义不大,跟这几人在政治局中的排名也无关。但既然加了官,福利待遇肯定要往上浮动,也算捞了实惠。

    地方藩镇中。第一个加官的是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符彦卿前面简单介绍过,是柴荣的老丈人,柴宗训的外公,当然也就是赵匡胤这次政变主要受害者之一。赵匡胤为了安抚他,赶紧给符彦卿加了太师衔,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范质、王溥、魏仁溥、符彦卿是后周的几个头面人物,其余人等也都有封赏,就不一一细说。而对于在这次兵变中的有功之臣,赵匡胤也没忘了给与封赏。

    他即位之后,即将赵普从掌书记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将石守信由殿前都指挥使升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将高怀德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升为殿前副都点检,将张令铎从步军都指挥使升为马步军都虞候,而禁军系统中最重要的两大官职,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点检,则分别授予了跟他一样从夹马营闯出来的两个老哥们慕容彦钊和韩令坤。

    这么一看,问题就很清楚了,赵匡胤的政治手腕非常灵活,他一方面给前朝大臣和地方藩镇加官进爵,而另一方面却把最重要的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既可以稳定住后周臣子们的情绪,又不至于使大权旁落。

    同时,赵匡胤还很有度量,比如说后周的翰林学士王著。本是柴荣在任镇宁节度使时就开始使用的大臣,资历非常老,只是因为总是喝得醉醺醺的才没有被任命为宰相。

    北宋建国后不久,有一日赵匡胤在广德殿设宴款待群臣,宴会刚一开始,王著就喝多了。晃晃悠悠地站起来,高声说道:“今天真是痛快啊要是先帝还活着,看到大家这个样子,不知会为你们怎样高兴呢”说罢就放声大哭起来。

    这一下,满座大臣无不大惊失色,都以为王著这回必死无疑了。谁知赵匡胤的神色只是微微一变,随即就恢复正常,只是淡淡地说道:“王著不过就是一介酒徒,既然喝醉了,把他搀下去就是了,不必大惊小怪。”

    说着就让人扶王著下去休息,其后也并没有加罪于他。这件事情虽小,却足以证明赵匡胤的大度,殿中的群臣们在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自然也就安分下来不少。

    除此之外,赵匡胤为了笼络后周的旧臣,也时常会做出一些小的牺牲。比如说赵普本是他最得力的大臣,在陈桥兵变中出力也最多,本应该是宰相的不二人选,但赵匡胤为了照顾前朝几个宰相的情绪,只将他封为了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数年后才正式将其拜相。

    又比如说后周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本来是京城禁军众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不肯和赵匡胤合作的人。

    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途中,韩通听到消息后立刻返回家中,准备率众抵抗,却被先进京的大将王彦升所杀。

    按理说,这一次王彦升算是为赵匡胤立下了一件大功,可是赵匡胤非但没有表扬他,反倒给他定了一个擅杀之罪,下令将他斩首。

    虽然最后在众将的劝谏之下,王彦升保住了性命,但也终身为受重用。其实单从这件事情上看,赵匡胤确实是有点对不起王彦升,不过赵匡胤通过此举,轻易地收买了侍卫亲军将士们的人心,总得来说还是划算的。

    不过,赵匡胤对后周的旧臣也不总是一味忍让,有时也会施展手段,打压他们一下。见闻近录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就在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天,范质等几个宰相都按惯例坐在金殿内跟赵匡胤论政,这时赵匡胤就对他们说道:“我眼睛看不清,你们把文件拿过来给我看一下。”

    此段或为“我耳朵听不清,你们走近点说话。”疑似有误。这几个宰相听完,只好走上去把文件递给赵匡胤,就在这个时候,赵匡胤却拿眼神示意殿中的宦官们把宰相们的座位撤了下去。等这几个宰相退回去的时候,突然发现座位已经被撤了下去,就只好站着回话了。

    这个事情看着不大,却有着相当大的标志意义。中国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之间就有着明确的分工,皇帝管理宰相,宰相总理百官,一级对一级负责,宰相就相当于国家的大总管,权力非常大。所以每逢君臣论政的时候,皇帝都要先请宰相落座,再命宦官奉上茶水,等宰相把嗓子润干、气喘匀了之后,这才跟皇帝从容对话。

    这种形式可以上溯到奴隶社会,一直到唐朝都没有改变,即便是五代这种极乱之世,也依旧如此,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才算是彻底改变过来,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清朝宰相们见到皇帝,往往要跪着回话,还要自称“奴才”。

    幸亏到了清朝,中国的封建社会就结束了,不然等下一个朝代出现,皇帝兴许就要在殿中挖个大坑,让宰相趴在坑里处理国家大事了。

    看得出来,赵匡胤为稳定政权还是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而且手段还是非常的灵活,时软时硬,有捧有压,搞得手下大臣都找不到北。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使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在他称帝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内就有两大实力派人物先后起反,并且也都造出了一定的声势。这两大实权人物分别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和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