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建庙宇弘扬中华情 引辩论推广经典义
在江南的所有文告中从来没有提到青州,因为青州不需要张易动脑筋,泰山臧霸投降后,张易没有往里面派一兵一卒,只派了几个学院的毕业生去,帮他们发展生产,开办学校,还建了个医院,根本不要他缴纳一分钱的税,完全让他自力更生。 臧霸开始有十几万的军队,虽然都在军屯,但张易并没有让他们放下武器,后来臧霸学习扬州做法,只留了三万精兵,其他都散到乡里去了,这三万人根本不在骠骑将军的军队序列,只负责抵抗袁绍侵略青州和维护当地治安,因此都要他自己供养,现在袁绍走了,臧霸也开始考虑再裁军一万的计划了,因为一个郡供养三万军队还是很吃力的。 比臧霸更特别的是北海的孔融,张易从来都没有动他,他也不愿投降张易,仍然当着大汉的官,只不过现在也不朝贡罢了,后来见到周围都是张易的军队,再留军队反而不安全,也把两万军队散了,只留了三千维持治安,张易的军队从北海来往自如,从来没有sao扰过百姓,更没有对孔融摊派过任何东西。 北海没有受多少兵灾,百姓生活还可以,孔融乃是孔子嫡系后裔,为了对抗张易的新学堂,组织宗室子弟在北海自己开办学堂,教授儒学,这是他的家传绝活,吸引了不少学生,当初驻守东莱的张飞特地从东莱送了不少学生过去学习,当然仪程也送去不少。 孔融是很看不起张易的,觉得张易是个标准的小人,干什么事都用利益去考虑,在他看来张易的书中对儒家学说很有研究,但张易却没有士人该有的高洁品德,而且张易好杂学,又不成系统,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在孔融看来是个学什么都不精的伪君子。张易大力推广教育,可是教授的东西却是东扯西拉,教课书中虽然也有论语孟子等,但考核学生却不重视儒学,读书人不重视儒学,还谈什么德行,读书人如果没有德行,还不如不教。这些没有德行的人结果全部进了军队,政府,剩下的居然进入工厂,干起那些贱人才干的粗活。 还有就是在江南居然把商人摆得很高,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在江南很有地位,甚至江南还有培养商人的学校,明显是要把读书人变成商人,江南政府的官员都是大商人,有的是以前是商人后来当了官员,大部分是先当了官员或者将军,家里却办起了商店和工厂,可以说整个吴国政府就是一个商人政府,江南张家本来是个耕读世家,现在既有工厂又有商店,成了吴国最大的商人,这是最让孔融深恨的地方。 在孔融看来,随着张易地盘扩大,长期以往,世上就没有正统的读书人了,孔融自己办学就是要扭转这种不正之风,还好张易并不制止自己,反而很支持,张飞还送来不少人,并提供大量物资给自己,孔融知道张易是想收买自己,但是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拜倒在张易的金钱之下的。 其实孔融在心里把自己抬得太高,要知道张易支持的不仅是孔融,对于那些乘机推广其他学派的也大力支持,甚至还派人专门研究整理那些杂学。独尊儒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张易推广各派的同时,在江南还建造了好多庙宇单独供奉各派的始祖,供奉孔融的先祖圣公仲尼公和孟子的叫文庙,供奉老子庄子的叫道庙,供奉孙武孙膑吴起等名将的叫武庙,其他还有供奉黄帝和炎帝的太庙,大禹边上站着李冰的水庙,商鞅和韩非子的法庙,供着张良曹参和萧何的官庙,医药始祖尝百草的神农庙,墨子边上站着公输班的墨庙等等,反正各行各业都找了个值得供奉的始祖,在江南各处修建庙宇供奉。 在江南现在已经形成了不成文规矩,小孩子出身和给老人送葬拜的都是太庙,为的是告慰祖先;心情不好,遇事不如意拜的是道庙,庙里刻的那些名言警句,对于安抚个人心情确实很有奇效;小孩子就读启蒙班拜的是文庙,进军校拜的是武庙;医生和病人拜的是神农庙;进了工厂拜的是墨庙;做了买卖拜的是商庙;行船拜的是水庙;官衙边左右的是官庙和法庙,官员上班都要经过两庙,拜了才能进府衙。 这些庙宇除了雕有这些人的石像外,还用石板刻着他们的生平和著作,这些都是张易亲自筹办的,为的是宣传他们的事迹,推广中华的文明,至于怎么拜庙的风俗却没有一条是政府下文的,全是通过郭嘉手下用各种途径传出去的,这种通过谣传的方法比政府下文更好,因为谁也不知出处,显得很神秘,当然也就更灵验了。 整个官员居住地都是政府统一提供的,和办公区有专门通道,外围都有治安部队统一巡逻,因此每个官员家里根本不需要另外安排防守,当然为了避免意外伤害,高级官员都配备了卫士,负责官员安全。 江南的官吏都是住在家里,府衙只是办公的地方,就连张易也是住在家里,吴王政府大院和骠骑将军府只是办公的地方,张易的府邸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府邸差不多大,外面没有重兵把守,里面也没有多少奴仆,其他官员当然也只能效仿。 官员请客都是到外面的酒楼,官员到了家里只过问家里的买卖,不讨论政府的工作,这么做很大程度减少了家人干政的机会,这是多年来张易逐步推广的, 至于官员另外修建祖宅,就像建立家庭工厂和商铺一样,只要不违法,就不受政府管辖了,不过现在这些官员基本都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因为这样就可以规避了好多风险, 当江南这些庙宇传到青徐一带时,让孔融生气的是首先修到北海的居然是商庙,摆在中间的是姜尚,边上是陶朱公和吕不韦,然后才是文庙,而且有文庙的地方肯定有商庙,但商庙不仅建筑得更有气势,而且香火更旺。 当张易在秣陵立了第一座商庙后,各地的商人开始自筹资金建了好多商庙,不过式样却没有人愿意创新,完全按照第一座的模式,就害怕不灵,只不过尺寸却放大了不少,因此比官建的文武庙看起来更有气势,商人既多又有钱,拜得还勤,香火当然旺盛。 张易当初在秣陵修建这些庙宇就是要对付已经出现的佛教,张易对那些不事生产,每日嘀咕着颂经的和尚很不感冒,后世的和尚庙简直是包打天下,什么事都要去拜他们,结果成了一种文化,也养活着好多闲人。 秣陵的所有庙中都没有主持,连卫生都是拜庙人自动打扫的,参拜他们一定讲究心诚,并保持庙堂干净,方便别人参拜,江南的庙宇后面都建有花园,环境收拾得很漂亮,不属于任何人,很快就成了江南人休闲,谈心和晨练的好地方,和酒楼一样成了百姓聚集的场所。 张易借这些弘扬中华的文明,而且不担心又什么后果,因为人的一生要拜很多庙宇,为不同目的拜不同的庙宇,庙宇互相不会有什么冲突,没有什么神秘的教义,因此信徒也就不会被人利用。结果江南的法律还没有延伸到各州,这些庙宇却被克隆到各地,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资生活,精神生活也很重要,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与其等其他神灵侵略进来,占了主导地位,不如先给他们制造一些出来,而且都是先古有史可查的。当然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华表被立在各个庙宇门前,张易就是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民。 当时盛行徐州的佛教在这些庙宇进入徐州后,很快就没有了市场,至于笮融,不停的有人来找他要钱比武,见了面后,那些觉得受了欺骗的百姓开始找他麻烦,不久他就成了过街老鼠,随着信徒全部离开,他也被气得生病死了。后来他和他的佛教被人写成笑话,在《奇闻杂谈》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后,又被《秣陵日报》,《姑苏晚报》和《钱塘晚报》三家转载,这个故事在民间当成热点,一直传了几个月,后来才被更精彩的袁曹大战所替代。 这些报纸除了作为新闻报道,还推广各种学派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报纸的影响下,道教和儒教发展最快,道教向往自由的思想和儒教在意自身修养都是经典的修身立德语录,他们并没有什么冲突被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了好多百姓处事的原则,至于他们对于治国的政治分歧很明显把参与治国的官员分成两派,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辩论文章,辩论双方是难解难分,互相攻击也越演越烈,最后商人也开始加入辩论,由于两个经典都没有多说商人好话,而江南的商人所做的贡献又有目共睹,到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但所有人都意识到寻章摘句的攻击是没有意义的,最关键的是从自身做起,心中抱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繁盛的念头才是最重要的。 这场激烈的辩论在报纸上延续了三个多月才慢慢消停,后来被称为“百日激辨”,不仅让百姓深刻理解了这些凝聚着先贤的思想,也破除了读书人延续多年的陋习,当然始作俑者就是张易本人。当初张易眼见官员的思想还框在经典里,为了破除这些思想框架,主动挑起了争辩,后来眼看双方势均力敌,又引发商人参与辩论,最后适时地写文章总结,把辩论推dao高潮,结果收获比预期的还要好。 没等这场辩论结束,张易已经开始筹划新的辩论,有了报纸真的很方便,这样完全可以通过舆论,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出去,并吸取修正自己的思想。现在江南的报纸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些大逆不道的话语登出来时都被编辑加了框,做了注解,对那些不利于江南发展而且容易煽动人心的都不会刊登,如果在民间散步谣言的,很快就会被情报部门请去喝茶,并在报纸上公开辟谣。 现在这些百姓都是麻木了多年,他们一直追求的只是温饱,他们的思想都是一张白纸,在提高了他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用报纸给他们反复洗脑,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可以完全影响他们的思想,等他们的思维形成模式后,就不容易再受其他思想的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