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南北大唐帝国在线阅读 - 第145章 春耕二

第145章 春耕二

    正午,郑成拿着几件农具牵着一头牛回到了家,确切的说是位于辽东的新家。

    农具和牛都是一大早全村青壮在村正的带领下去县城县仓领取的,县城距离此地二十里的孤山下。

    去年末,在连遭两年天灾的家乡活不下去的郑成,在将一对双胞胎女儿送给了华阴县城内的逍遥醉收养后,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向东逃荒。

    走投无路下,跟着大批逃荒的流民一起加入了安东开拓团,于半月前和四五千人一起被海船运到了现在居住的辽东。

    郑成现居的地方听村正说是安东都护府-屋城州都督府下大行州孤山县,隶属西山乡,因县城西有一座山而得名。郑成所在的村就位于西山脚下,除了北面是逐渐隆起的高山外,东南皆是平坦开阔的平原,发源于北面山岭的河流纵横其间,水草丰美,沃野千里。

    孤山县安置移民三千户,有口一万一千余人,除县城外,分置东西山两个乡。

    西山乡有口三千余人,郑成所在的村则有五百余人,村民来源比较复杂,即有关中华、同等州,又月河东、河南等地人。

    村正是都护府从中选能文识字,品德较好的的人担任。听说村正的任期只有五年,五年后将由全村选举新的村正。

    都护府土地政策是成年男丁给地150亩,成年女丁给地一百亩,老弱不分男女均给五十亩地。

    郑成一家三口移民安置于此,官府依令给他家划了一片三百亩的荒地。按都护府的政令,只要他家耕种满三年,就可以在县衙办理地契,这块地就永远属于他郑成家的了。

    “爹回来了。”郑成三岁的儿子高兴的从屋内跑出来。

    煮好饭的妻子张氏见丈夫回来,连忙上前帮丈夫把牛身上的农具卸下来放到屋内。

    郑成所在的西山乡丙村比较幸运,他们所定居的这里原来有个村子,只因唐、高句丽战争时期,当地百姓逃亡后留下了大量房屋,他们这些移民只需修缮下就可以入住。

    像其他移民村,只能先住着军用帐篷,领取官府以前砍伐堆放的木料自己建房。移民们先搭了个窝棚,没有两三月建不好一座较好的房子。

    郑成一家三口围着简漏的桌凳吃着便饭,这些桌凳还是郑成最近几天抽空做出来的,不然全家要么蹲着要么坐在柴火上吃饭。

    由于移民到安东一无所有,安东都护府可谓cao碎了心。连陶碗、铁锅都紧急烧制了几十万件,可是把李煜在去年逐一在安东建立起来的铸铁城和各窑给忙的死去活来。

    移民所需的陶碗、铁锅和秋收前的粮食都是都护府免费配给,让李煜出了好大一口血,财政都显得紧张起来。

    张氏吃着饭突然哽咽起来:“要是敏娘、淋娘没被送走就好了。咱家不仅还可多得一百亩地,她俩还不用在大户人家给人当牛做马,说不定哪天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呜呜……”

    “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郑成闷声道,想起被送走的二女,心中也很难过。

    “当初一家子都快活不下去要出外逃荒,逃荒路上小女孩是啥命运你又不是不知道,带着敏娘、淋娘这不是害了她们吗?”

    “可咱们一家不是好端端的吗?”张氏哭诉道。

    对于妻子的埋怨,郑成心中不痛快,把碗往桌上一搁沉声道:“当初哪知道有个安东开拓团招人,来到安东不但有饭吃还给分田。更何况当初报名时,这个安东开拓团是不是把人骗去当奴隶使唤一生都不知道,就抱着一条烂命,求个生路罢了。敏娘、淋娘送给大户人家,怎么说也算是一条活路。”

    “你也不用太担心敏娘、淋娘了,这一路上我也打听了不少关于逍遥醉收养少男少女的事。逍遥醉是现任安东都护燕王李煜麾下的产业,收养的少男少女都被送到平壤,至于具体做什么,我也打听不到。只是今天在县仓,从县衙的人那听到燕王府里有好几对漂亮的双胞胎,都是去年末由逍遥醉、明月轩什么的燕王府各商行所送,常常陪侍燕王。敏娘、淋娘从小就生的秀丽可爱,只是这两年吃的不好看起来没以往好看,但美人胚子还在,好生养下就能恢复。想必敏娘、淋娘就在平壤燕王府里吧。”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平壤燕王府打听下敏娘、淋娘过的怎么样?”

    “如果敏娘、淋娘真在燕王府里,也只是个侍女罢了,没什么地位。燕王府守门的兵丁怎么会让我等平头小老百姓去见两个侍女?哎,以前听那些读书人说,女子一入高门深似海。此生恐怕也难见敏娘、淋娘了!”郑成忧叹道。

    “呜……”

    “爹娘,我想jiejie。”郑成的小儿子想到离开的两个jiejie,含着泪,与娘亲一起哭了起来。

    “哎!”郑成只是无奈的叹着气,只是希望两女如在燕王府,能长的更漂亮些,将来出落的亭亭玉立,说不定能成为燕王侍妾,以后还有可能见面。

    “郑成,村正召集全村下田开荒了。”

    邻居河东人王良抗着锄头带着两个半大小子,牵着刚领回家的牛在院外喊道。

    “来了。”

    郑成几下把碗里的饭吃完,对着娘俩道:“赶紧吃了饭跟着我下地,官府可是对春耕着急的紧,要各村各户都的抓紧在月末把粮食种起来。”

    郑成跑去收拾农具,张氏催着儿子把饭吃了收拾好碗筷,牵着儿子去帮丈夫的忙。

    正午刚过,全村男女老少在村正的催促下,抗着锄头,赶着耕牛下了地。

    西山乡丙村有户一百口,可分到的犁却只有二十把,只能同时满足二十户的耕田所需,只能一户一户轮着使用,其余八十户不得以将自家的牛放在田野里,先挥着锄头整地了。

    因犁不足以每户发一把,所有官府发给每村的犁是该村的公共财产,由村正负责,全村监督,丢了或故意损坏,官府会拿村正是问。正因犁不足,村正便先将二十把犁分给人口多的户先用,再分给其他户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耕地的速度。

    郑成家因丁口少,用犁耕起地来速度慢,故不是村里第一批用犁的户,只能与妻子两人挥锄头挖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