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鉴赏与好评与论文
台上。 有灯光,有人影。 偌大的讲台上,摆放着两本小巧精致,却很厚的书,封面上一本写着《三国演义》,一本写着《红楼梦》。 徐莫驻足而立,摸了摸架子上的话筒,笑着看向台下几千人的座位席,深吸了一口气,很享受这种万人瞩目的感觉。 “大家好。”徐莫挂着笑容拿起了话筒,“今天是一堂很特殊的鉴赏课程,来了很多校领导,来了很多界历史界的前辈老师,来了很多教育界的学者,还来了很多记者同志,作为一个北大选修课的讲师,我个人是受宠若惊的,也欢迎大家的到来。” 顿了顿,徐莫继续讲:“此次课程承续上次未完成的新书鉴赏大会,但是规模比上次要大要正规,而且来了这么多文学界的专家,实在是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好了,事不宜迟,让我们正式进入鉴赏大会,先请工作人员把一些话筒发下去,给一些我的学生们,也给一些文学界的专家们,毕竟礼堂太大,如果在下面发言的话,rou嗓子也听不清楚。” 几个北大工作人员过来了。 “给我一个。” “我也要一个话筒。” “这里,我拿一个。” 一些文学界的人都争相要来了话筒,比如何洁,比如毛向东孙文旭等。剩下的则是给了徐莫班级的学生,大家都是集中在中排前面的一个区域的,安排在了一起,姚欣和徐婷她们也拿到了话筒。 说是徐莫学生也拿到话筒,但本次鉴赏大会其实都是看文学界的专家的发言,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给徐莫学生发话筒,就是把形式做足。 等到话筒分放完,鉴赏大会便直接开始了! 学生们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的听着看着等着…… 记者也纷纷竖起耳朵,将对准台上的镜头移向前排的文学界专家们。 今天的主角是徐莫和他的书,次要的配角则是他们。 气氛一下子浓重起来。 前排的文学大家们你看我我看你,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孙文旭站起来道:“那首先就让我开个好头吧。” 见有人开先头,后面的学生立刻配合的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并且大声叫好。 待掌声声势弱了之后,孙文旭朗了朗嗓子,把他准备好的鉴赏总结文给拿出来,读道:“首先呢,我个人这一周内看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有些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或者教师、专家们连连点头,孙主席说的一点都不错,而且把里面内容的总结都给精细出来了! 孙文旭继续道:“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一连串的鉴赏评价,说得学生们一愣一愣的。 好…… 好精彩的评价啊,这用词,这文学,不愧是作协主席,如果让他们来说,他妈能说出两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不过,孙文旭可还没说完,“《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cao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cao的jian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