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节 希望之地(2)
一秒记住【】,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陈万年和桑钧的陪同下,张越来到了位于工坊园中央的工商署官邸。 张越抬眼看了看眼前的这栋建筑,怎么看他都觉得,似乎好像是长安大司农官邸的缩小复刻版。 甚至就连门口,也和长安大司农官邸一样,栽种了五颗松柏。 只是,新丰工商署的松柏,只是幼苗…… “侍中……请……”桑钧亲自上前,为张越推开官邸大门。 整个工商署的官吏们,早已经在门口两侧列好了队伍。 众人见到张越,连忙纷纷恭身行礼:“下官等恭问侍中公安!” 张越望着他们,眼睛从他们的身上扫过。 工商署的官吏,大多数是他亲自在公考的时候挑选出来的。 所以,他甚至能叫得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背的出他们的籍贯和家庭背景。 “本官一切皆安……”张越笑着拱手回礼:“也愿君等安!” 于是,就在众人簇拥下,来到了工商署的正厅。 “请……”桑钧低着头,将张越领到上首正位,拜道:“侍中请上座……” 张越也不推辞,直接坐了下来。 桑钧这才又将陈万年安排到张越下首坐下,自己则坐到陈万年对面,微微摆手,整个官厅的大小官吏,立刻各自有序的坐下来。 张越却是拿着眼睛,打量了一番这个工商署的正厅。 四周墙壁上,挂满了算盘。 粗粗的数了一下,至少有十五个以上! 看来,桑弘羊支援了桑钧很多算盘能手! 以至于这新丰工商署,成为了目前天下第一个全面使用算盘办公的官衙。 据说,工商署上下官员,只要有编制的,现在都已经会使用算盘办公了。 这种全新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也使得新丰工商署成为了一个无比高效的机构。 在过去,需要三天、五天才能有结果的很多事情,现在只需要半天,就能看到结果! 这令工商署得以全面监控整个工坊园的活动。 桑钧就在质日里得意洋洋的说道:自是之后,贾人之訾,尽在吾目矣! 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商人们来说。 一旦让官府摸清楚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往来轨迹,再想偷税漏税,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桑弘羊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他非常善于收税,占了很大部分原因。 不过,暂时来说,新丰工坊园,依然是商人们的天堂。 他们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刚刚赚了钱,还没有来得及焐热,就被工商署的官吏上门,要拿走一部分。 “本官去长安之前,曾经下过公文给工商署诸君……”张越看着众人,缓缓的问道:“要求工商署,尽快制作一整套标准的度量衡,以此便利民众……不知道如今这个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书同文、车同轨,一度量,这是秦并有天下的标志。 只是,到了汉季,曾经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再次变得混乱了起来。 这主要可能得黄老学派来背这个锅。 因为,当年执政的黄老学派政治家们,秉持的是‘只要百姓不犯法,哪怕他想炸掉地球也随他去’的态度。 这造成了汉家文景之间,天下工商业的极度兴盛与繁荣。 同时也造成了整个度量衡标准的紊乱。 要知道,在当年,为了赚钱,那帮jian商可是什么事情都干过! 私钱泛滥的时候,往钱币里掺铅和铁的,是有良心的商人。 没良心的家伙是在往铅、铁里掺铜! 更可怕的是,这些家伙铸钱极不走心。 各种钱币的重量大小不一,很多钱币打着八铢钱的旗号,实际重量不过五六铢。 但黄老学派的政治家们对此熟视无睹。 在他们看来,人民并没有犯法啊! 因为国家没有规定说禁止私人铸钱! 所以呢,他们决定将这个事情让‘市场’来解决。 结果就是市场,果真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麻烦——你说我的八铢钱是六铢钱是吧?泥腿子!睁大你的眼睛仔细看看,俺这铜累到底几铢? 是的,这些聪明的家伙,自己私自做了称钱的铜累,然后自己制定了符合自己利益的标准! 反正,农民连字都不认识,轻轻松松就可以打发了。 但这还只是汉季前期度量衡标准紊乱的情况之一。 在其他几乎所有标准中,一切都已经乱了。 譬如说,在关中地区,土地行秦代大亩制度,一亩地广二百四十步,宽一步,而在关东多数地区,一亩地是广一百二十步宽一步,而两者要交的田税标准是相同的…… 也譬如说,在长安,一石粮食重四钧一百二十斤。 但民间有聪明人发明了小斗,有些小斗仅为官方斗器的三分之一。 他们借粮食给农民就用小斗借,收债的时候就换大斗…… 于是,整个天下几乎都是一片混乱。 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为了避免被人坑,甚至至今都不接受钱币交易。 他们只愿意以物易物,或者用布帛交易。 而紊乱的度量衡标准,也对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好在,在张越之前,名臣儿宽已经将天下的度量衡的混乱情况,做了一次梳理,规定了相应规格的制度,详细的说明了各自的标准划分。 只是…… 国家虽然做出了规定,但下面的人,却很少愿意去做。 因为,度量衡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费尽心思做了出来,未必能有什么作用。 只会招来治下豪强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况且……讲老实话,整个天下,有这个技术水平,能够铸造出这样精确到分毫和铢两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现在可不是后世,大工业时代。 人类甚至连纳米、夸克也能衡量,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说,能够加工一个重量为一个标准‘铢’的铜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 而能在一尺长的铜尺上精确标明‘寸、分、氂、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数。 即使是将条件从一铢放宽到五铢,把最小单位从毫变成分。 全天下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的技术工匠恐怕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