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福建巡抚
福建巡抚沈犹龙收到了位于南京城的南明政权的圣旨,要求福建拥护南明朝廷,并且派出两万福建明军北上支援南京城。按照圣旨中所说,沈犹龙应当率先带领福建明军与杭州明军汇合,然后消灭登陆松江府的九州军海军陆战旅,消除来自苏州城、常州城方向的威胁,最后支援南京城,加固南京城的防御力量。
这道圣旨发在九州军强攻镇江府之前,所以消息已经滞后,否则可能就是要求沈犹龙不顾一切前来增援南京城,攻打镇江附近的九州军了。
沈犹龙收到圣旨,对着弘光政权派来的使节说道:“马士英、史可法、江北四镇总兵等人未经诸省诸府的认同,就擅自拥立福王登基,大失民心,恐怕本巡抚和闽地百姓难以从命。”
“巡抚大人,您是大明朝的巡抚,现在朝廷倾覆,jian臣贼子纵横北方,正是巡抚大人带领闽地将士勤王北伐,恢复大明江山的大好时机!沈大人岂不闻宋时岳飞岳大将军精忠报国之故事?还是想要学那jian臣秦桧,勾贼卖国?”南明使节指责道。
南明使节的话让福建的官员们纷纷站立而起,这话就太过诛心了,即使佛听了都有火!
“你可要注意你的言行,卖国这个黑锅,不是能够随意盖到我们闽地官员头上的!”沈犹龙怒道,“九州军本来就是朝廷的军队,又不是外人,何来卖国之有?”
“怕是江北四镇想要借助时机拥立福王登基,好壮大自己的势力吧?他们既然如此厉害,他们为何不自己前去抵挡九州军,还要来我们闽地招募军队?”
“就是如此,我们闽南地区遭遇连年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也不见得朝廷发下多少赈灾款、多少救济粮。现在打仗了就想要我们闽地的父老乡亲们上阵杀敌,这是视我们的父老乡亲们为何物?”
福建官员的不满不绝于耳,这让使节憋红了脸。本来按照他的设想,闽地的官员应该诚惶诚恐地接下圣旨,然后投靠福王。但是眼前的情景,很明显福建巡抚和他一派的官员对所谓的南明政权不但不以为然,还有些抵触。
“你们这是在欺宗灭祖,你们会后悔的!”使节气愤得甩袖而出。
“不送。”沈犹龙冷淡地看着南明使节离开,一点都不担心南明政权的怒火。
以朝不保夕的南明政权局限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还管辖不到他这个福建巡抚。两年多前,上任福建熊文灿丢失了厦门湾,导致九州军在厦门湾建立了长久的据点,被崇祯皇帝撤职,换上了沈犹龙。
沈犹龙上任以后,倒是一反熊文灿的政策,反而和九州军暗中来往,以保障闽地的利益。说来也是神奇,由于和九州军的“勾结”,连年大旱的闽地找到了缓解天灾的对象,这两年闽地虽然还是旱灾不断,不过已经平稳了许多。这让后来又成为了两广总督的熊文灿气不打一处来,凭什么自己忠心与朝廷和九州军在厦门湾干了一架以后就被撤职了,反倒是新上任的沈犹龙因为和九州军沆瀣一气而受到朝廷的嘉奖?
这道圣旨发在九州军强攻镇江府之前,所以消息已经滞后,否则可能就是要求沈犹龙不顾一切前来增援南京城,攻打镇江附近的九州军了。
沈犹龙收到圣旨,对着弘光政权派来的使节说道:“马士英、史可法、江北四镇总兵等人未经诸省诸府的认同,就擅自拥立福王登基,大失民心,恐怕本巡抚和闽地百姓难以从命。”
“巡抚大人,您是大明朝的巡抚,现在朝廷倾覆,jian臣贼子纵横北方,正是巡抚大人带领闽地将士勤王北伐,恢复大明江山的大好时机!沈大人岂不闻宋时岳飞岳大将军精忠报国之故事?还是想要学那jian臣秦桧,勾贼卖国?”南明使节指责道。
南明使节的话让福建的官员们纷纷站立而起,这话就太过诛心了,即使佛听了都有火!
“你可要注意你的言行,卖国这个黑锅,不是能够随意盖到我们闽地官员头上的!”沈犹龙怒道,“九州军本来就是朝廷的军队,又不是外人,何来卖国之有?”
“怕是江北四镇想要借助时机拥立福王登基,好壮大自己的势力吧?他们既然如此厉害,他们为何不自己前去抵挡九州军,还要来我们闽地招募军队?”
“就是如此,我们闽南地区遭遇连年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也不见得朝廷发下多少赈灾款、多少救济粮。现在打仗了就想要我们闽地的父老乡亲们上阵杀敌,这是视我们的父老乡亲们为何物?”
福建官员的不满不绝于耳,这让使节憋红了脸。本来按照他的设想,闽地的官员应该诚惶诚恐地接下圣旨,然后投靠福王。但是眼前的情景,很明显福建巡抚和他一派的官员对所谓的南明政权不但不以为然,还有些抵触。
“你们这是在欺宗灭祖,你们会后悔的!”使节气愤得甩袖而出。
“不送。”沈犹龙冷淡地看着南明使节离开,一点都不担心南明政权的怒火。
以朝不保夕的南明政权局限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还管辖不到他这个福建巡抚。两年多前,上任福建熊文灿丢失了厦门湾,导致九州军在厦门湾建立了长久的据点,被崇祯皇帝撤职,换上了沈犹龙。
沈犹龙上任以后,倒是一反熊文灿的政策,反而和九州军暗中来往,以保障闽地的利益。说来也是神奇,由于和九州军的“勾结”,连年大旱的闽地找到了缓解天灾的对象,这两年闽地虽然还是旱灾不断,不过已经平稳了许多。这让后来又成为了两广总督的熊文灿气不打一处来,凭什么自己忠心与朝廷和九州军在厦门湾干了一架以后就被撤职了,反倒是新上任的沈犹龙因为和九州军沆瀣一气而受到朝廷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