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章 倒幕联军的困境(四更)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工业初兴第一千零七章倒幕联军的困境东瀛京都,天皇所在,但是现在的天皇就是一个吉祥物,幕府不理会他,倒幕联军也没有觉得他有任何的利用价值。唯一的用处就是京都与大阪成为了倒幕联军与幕府较量的前线,双方陈兵数万在这里常年胶着不下。
本来东瀛国两派的内战不应该持续连年,而是因为有楚云在背后进行制衡策略,不断地给弱势的一方提供更多的军火,让双方谁也啃不下谁,才导致了连年的战争。几年中双方战死、重伤的士兵起码有数万人。
常年僵持不下的战争让地盘更小的倒幕联军痛苦万分,越打越穷,而且人口也在战争中削减,他们又不想要被幕府吞并和遭到清算,所以让岛津光久出使京城,向九州军作出了妥协。
幕府所统治区域米价上涨的消息传到了京都,让倒幕联军的几位大藩主对此警惕万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幕府打算让战争升级的征兆。
岛津光久已经彻底取代了年迈的父亲岛津忠恒成为倒幕联军的领袖,长州藩藩主毛利秀就、土佐藩藩主山内忠义等倒幕联军的主要人物齐聚。
“幕府又要掀起战争了么?这次他们打算派来多少人讨伐我们?两万、三万还是五万?”双鬓发白的毛利秀就疲倦地说道。
双方打了几年仗,几乎不分上下,幕府奈何不了他们,然而他的长州藩一个三十多万石的大藩,因为战争而经济凋零,亩产下降,毛利秀就不得不考虑手下家臣、农民的呼声。
“这次幕府的战争决心很强,据我们收到的消息,此时江户城的米价已经快要上涨两倍了,甚至一些米铺都没有了余粮。很有可能是幕府按捺不住,想要发动全面战争。”岛津光久说道。
“幕府又要进攻我们,这无休止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我们土佐藩和四国岛上的其他藩主几年来为了维持军费,加征了地税,现在四国岛上到处都是起义的农民。而我们四国岛的军队都集中在大阪城,无法进行镇压。后院起火之下该怎么应对这次幕府的全面战争?”同样作为老一辈的山内忠义语气中也充满了无奈与疲惫。
“当初我父亲与各位起事的时候,本想着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推翻幕府,成立帝国政体,但是现在没有可能了。我们与幕府势均力敌,陷入一个不断内耗的死局。”岛津光久解释道。
“小娃子,少说这些没用的,你以前和九州军进行过谈判,我们已经很卑微地请求他们介入结束旷日已久的战争,他们到底什么时候会派遣军队与我们联合推翻幕府?”毛利秀就冷哼道。
他有些后悔以前和岛津忠恒起事,但这是他自己做的选择,谁也无法怨恨。
“幕府在积极备战的消息便是九州军的情报人员传来,他们这次打算支持我们推翻幕府之统治,与华夏会一同成立新的官府。”岛津光久说道。
“华夏会?那是个什么东西?”毛利秀就对闻所未闻的华夏会嗤之以鼻。
本来东瀛国两派的内战不应该持续连年,而是因为有楚云在背后进行制衡策略,不断地给弱势的一方提供更多的军火,让双方谁也啃不下谁,才导致了连年的战争。几年中双方战死、重伤的士兵起码有数万人。
常年僵持不下的战争让地盘更小的倒幕联军痛苦万分,越打越穷,而且人口也在战争中削减,他们又不想要被幕府吞并和遭到清算,所以让岛津光久出使京城,向九州军作出了妥协。
幕府所统治区域米价上涨的消息传到了京都,让倒幕联军的几位大藩主对此警惕万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幕府打算让战争升级的征兆。
岛津光久已经彻底取代了年迈的父亲岛津忠恒成为倒幕联军的领袖,长州藩藩主毛利秀就、土佐藩藩主山内忠义等倒幕联军的主要人物齐聚。
“幕府又要掀起战争了么?这次他们打算派来多少人讨伐我们?两万、三万还是五万?”双鬓发白的毛利秀就疲倦地说道。
双方打了几年仗,几乎不分上下,幕府奈何不了他们,然而他的长州藩一个三十多万石的大藩,因为战争而经济凋零,亩产下降,毛利秀就不得不考虑手下家臣、农民的呼声。
“这次幕府的战争决心很强,据我们收到的消息,此时江户城的米价已经快要上涨两倍了,甚至一些米铺都没有了余粮。很有可能是幕府按捺不住,想要发动全面战争。”岛津光久说道。
“幕府又要进攻我们,这无休止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我们土佐藩和四国岛上的其他藩主几年来为了维持军费,加征了地税,现在四国岛上到处都是起义的农民。而我们四国岛的军队都集中在大阪城,无法进行镇压。后院起火之下该怎么应对这次幕府的全面战争?”同样作为老一辈的山内忠义语气中也充满了无奈与疲惫。
“当初我父亲与各位起事的时候,本想着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推翻幕府,成立帝国政体,但是现在没有可能了。我们与幕府势均力敌,陷入一个不断内耗的死局。”岛津光久解释道。
“小娃子,少说这些没用的,你以前和九州军进行过谈判,我们已经很卑微地请求他们介入结束旷日已久的战争,他们到底什么时候会派遣军队与我们联合推翻幕府?”毛利秀就冷哼道。
他有些后悔以前和岛津忠恒起事,但这是他自己做的选择,谁也无法怨恨。
“幕府在积极备战的消息便是九州军的情报人员传来,他们这次打算支持我们推翻幕府之统治,与华夏会一同成立新的官府。”岛津光久说道。
“华夏会?那是个什么东西?”毛利秀就对闻所未闻的华夏会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