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宫变(三)
金市。 在步广里、永和里的sao乱刚刚开始的时候,金市这里还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局势。即使当北宫也开始遭到叛乱的波及,金市这里仍然没有大的动作。 当然这里居住的老百姓早已被洛阳城里的这场动乱惊醒,一些胆小的紧闭门户,胆大则偷偷出来观望事态,更有一些亡命之徒趁着发生叛乱的时机出来趁火打劫。 在辛评居住的那座宅院里,辛评最后一次停留在后院的那片竹林中。此刻夜暗无光,站在幽静的竹林里,隐约可闻的是外面那不时传来的杀喊声。 左邻右舍都早已被惊动,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然而令辛评觉得有意思的是隔壁那户王姓人家倒是显得格外安静。 当然,这种安静只是表现在表面上的。隔着一堵墙辛评可以感觉到对面宅院里悄然的sao动,就像黑夜里湍急的溪水不停的流动。 这才是乱局出现时应该有的表现。辛评心里不由得一阵赞赏。 那些搞得紧张慌乱灯火通明的人家只是在暴露自己的目标,像这种低调、安静、有序的行事才是应对乱局的正确方法。这个家族能有这样的表现,便说明已经具备了走向大家族的潜质。在这次乱局之后,或许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同样的,辛评想到若是此时举事能够成功,袁氏一族便会登上前所未有的顶峰,这其中,他们辛氏一族也会附骥在袁氏的羽翼之下成为真正的世家大族。 想到这,辛评回头看了一眼身后一直静静站立的弟弟辛毗。自从上次辛毗偷偷的去了一趟钓鱼台酒楼大醉而归,被自己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后,辛毗一直表现的不错,也开始努力参与今晚行动的计划。自己的这个弟弟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年轻了些。他与自己一直都是被族人寄予振兴家族的厚望。 站在身后的辛毗此时似乎也在想着心事,抬头发现兄长看着自己,这才显出一种不自然的表情,勉强的笑了一下问道;“长兄有何吩咐?” 辛评摇头,笑着说道:“这几日你跟着筹划行动,也够辛苦的了。待得我等大事成功之后,你便可好好放松一下。你的岁数也不小了,上回和你提的那门亲事,倒也可以考虑一下了。” 兄长的殷殷关心让辛毗眼圈一红,脸上的表情纠结,用一种试探的口气问道:“兄长觉得此番计划必能成功?” 辛评没有注意到辛毗脸上的复杂表情,对于他的话也并没有觉得不妥。毕竟造反这种事情什么不能保证绝对成功的,辛毗有这样的担心却也可以理解。 自己的心中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忧虑,只是身为决策者自然不可以将这种怀疑表现出来。不过就他看来袁隗所筹划的这系列计谋还是相当缜密、厉害的。尤其是他们的到来,袁隗及时更改了一小部分计划,形成了最后的那一记杀招,让辛评对于能否成功平增了很多的信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说今晚必有十足把握并不可能,然富贵险中求,高祖斩白蛇起事的时候,难道就会想到自己必然会一统天下?”辛评相当自信的说道。 辛毗低下头,沉默不言。辛评看着他的样子以为他还在担心,口气便变得有些严厉的说道:“事到如今我等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辛氏一族若不趁此机会放手一搏,怎么会有兴旺的一天?佐治就不要再瞻前顾后了。” 听到兄长如此说,辛毗这才一改愁容,换上一副笑脸说道:“兄长说的是。袁太傅老练沉稳,此番行事筹划的更是天衣无缝,令人不得不深感佩服。我想此番必会马到成功的。” 辛评点头笑道:“那是自然,袁太傅对于此番行事准备的相当充分,我想此时袁太傅安排的那一步暗棋,已经开始发动了吧。” 辛评说完将目光投向了北宫的方向,虽然此时还没有看到,不过他可以想象的到在北宫的某一个宫殿里,堆满了木材和浇上了火油,很快便会燃起冲天的大火。 与此同时,在隔壁的王家的家主王逸看着原本聘来的西席亮出了真正的身份,惊骇的说不出话来。 这个王逸也算是经过大风浪的人。原本在洛阳城里的混乱刚开始,他将家中安排的井井有条,谁知道家中的西席突然找到他,出示了表明身份的腰牌。 腰牌上的统调社是什么衙门王逸不得而知,不过让他惊恐的是府中大部分新进来的仆役竟都是统调社的人。很快全府上下便被统调社的人控制住了,还好的是他们对自己和家人并没有什么恶意,除了一开始脾气暴躁的二儿子不甘受制,反抗了几下被迅速打倒之外,家人都没有受到太大的为难。毕竟来的不是强盗而是朝廷官差,自己没有犯法,也不太会将他们如何,王逸这才逐渐放下心来。 这时,已经吓懵了的在朝中当官的大儿子才反应过来。 “统调社?那可是天子的耳目爪牙啊。” 听到大儿子的话王逸的脑中嗡嗡回响,头仿佛一下大了很多。 天哪,这么一群人跑到我家来干什么啊! **************** 北宫.永乐宫。 对于刘辩即位后的大汉宦官而言,他们的地位是真正的大不如前了。 嘉德殿事件对于宦官集团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惨烈的。过半数的宦官宫人在宫变中被乱军所杀,他们的首领十常侍也倒了台。然而即使如此惨烈的嘉德殿事件的冲击对于宦官来讲只不过是一阵剧痛的皮外伤,真正致命的是刘辩即位之后推出的一系列压制宦官与外戚两大政治集团的措施。 外戚和宦官这两个东汉时期的巨大政治集团在光熹时代终于走到了他们的末日,有光熹一朝,宦官与外戚在东汉时期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刘辩对于宦官与外戚防范的是相当严格。唐皇后的父亲唐瑁现在为止还仅仅是一个内务府的副总管,屈居于魏翊之下。只是一个千石的中层官员,负责宫中杂事,与朝政一点也不沾边。 唐瑁几次入宫想要唐姬为他在刘辩面前求官,可是深知刘辩性格的唐姬却都断然拒绝。至于唐瑁的两个儿子,长子唐乾早就断了出仕的念头,弃儒从商,负责打理刘辩旗下的一些产业,对于此刘辩到给了他很大帮助,一时间做的也是风生水起,为刘辩和自己家族赚了不少钱。次子唐坤刚刚及冠,不过本身倒是颇有些想有一番作为的想法,不过即使这样也是老老实实的在家读书,准备靠自己的本事参加来年科举。 外戚是再也无法染指朝政,至于宦官,刘辩更没有客气,直接让他们做回了扫地看大门的老本行。或者加入了一个新兴的职位——作坊工人。 刘辩搬出北宫入住濯龙园之后,北宫里的大量闲置地方都被刘辩改成了作坊,这种令人侧目的事情虽然经卢植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不过刘辩以不忍扰民的理由坚持己见,将这些作坊办了起来,用以制造通过刘辩的创意而研制成功的各种生活生产用品。 那些在宫中裁撤下来的宦官黄门作为一批闲置的劳动力加入了这些作坊,成为了大汉帝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阶级。只有一小部分宦官仍留在宫中,从事的也不过是侍候人的仆役工作。 刘辩取缔宦官干政的行为得到了卢植、蔡邕等人以及张俭等党人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些士大夫来说,宦官是他们天生的政治敌人。在他们眼中这帮宦官蛊惑君主,欺压大臣,贪赃弄权,心理**,全都是一群社会的渣渣。 现在朝堂上唯一还参与政事的宦官也只有魏翊一人,然而魏翊为人低调谦和,对待卢植、蔡邕等人更是恭顺有礼,最重要的是魏翊所管辖的宣导署在他们眼中并不是一个要害部门,无论是宣导署下面的印刷厂、知新社,或是军中的那些导师都只是用来为刘辩个人做宣传的,性质和鸿都门学差不多,同为天子的喉舌,所以对于魏翊这个仅存的宦官倒也不以为意了。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唯一的一个硕果仅存的宦官在若干年后却达到了所有光熹时代的士大夫都没能达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巅峰。 此时的士大夫还是在为刘辩抑制宦官权利的措施拍手称赞,有些大臣甚至还认为刘辩过于桥枉过正了,荀彧就上书刘辩说不可将宦官尽除,应当留一些宦官在身边以保证**的贞洁。 刘辩纳闷一向正直的荀彧怎么会有如此龌龊的想法,自己的**并不庞大,也只有唐皇后一人。刘辩不好女色,对于女人他现在甚至有只娶唐皇后一人的想法,而唐皇后对自己的感情他还是放心的,所以**要那么多的宦官也没用。 当然,裁撤了大量的宦官的措施并不是让所有宦官欣然接受的,只是他们对此并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宦官能够成事说到底还是附庸于皇帝的信赖和支持,虽然有些宦官成功之后确实可以左右皇权,如秦末的赵高或现在的十常侍。不过现在朝廷的状况却是嘉德殿事件过后,作为宦官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作为首领的十常侍也遭到覆灭。旧的势力没有了,新的势力还没有出现,刘辩恰恰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 嘉德殿事件的政治意义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宦官和外戚这两个东汉王朝的权利集团在同一时间覆灭,皇帝开始了乾坤独断,士大夫们开始独立活跃在政治舞台,宦官则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也正因为宦官集团的彻底失势,所以当袁隗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后,确实有些人心动了。 此时皇宫之中大概有六到七千人的宦官,但是其中真正愿意和袁隗一起谋反的并没有几个人。毕竟宦官之中能达到十常侍那种高度的寥寥无几,多数宦官还是生活在皇宫的最底层,从事着杂役的工作。他们待遇微薄,生活困苦,对他们来讲当工人或当杂役没有什么区别,相反,工人的待遇其实要比现在的待遇高,他们对刘辩裁撤宦官的措施并没有什么不满。 真正心怀不满的是那些掌握了一定权利,或者想要通过宦官身份获取权利的宦官,刘辩的措施击碎了他们的美梦。 然而即使是这些人当中也不是全部愿意拼上性命和袁隗一起谋反的,真正能和袁隗联手的也只有十几个人。 光靠这些人在宫中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他们的作用只是作为袁隗发动攻击后的内应,接应袁基等人入宫放火制造混乱,趁机劫持何太后。 虽然众所周知何太后和刘辩的关系并不是太好,可是何太后毕竟是一国太后,在注重孝道的东汉时代,刘辩不可能放任何太后处于危险之中。袁隗出此策也是攻敌之必救之计。 而刘辩这一方面虽然事先得到了关于袁隗谋反的情报,可是对于具体的行动细节却无法掌握。毕竟这次谋反的筹划几乎都是袁隗一人完成,然后才分配给各人去做各自的行动。每个人大概只了解自己分配的那一部分行动,对于其他人的只能是了解个大概或者根本不知道。 正因为如此,当宫内突然着火,这一突发状况确实让张韬等人在第一时间有些措手不及。而当袁基率着三十多名高手冲过来时,所造成的冲击让张韬等人一时间处于了劣势。 只是这种劣势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张韬所率领的护卫毕竟都是精挑细选的天子亲随,各个训练有素、武功高强,尤其是吸收了原董卓的“飞熊军”的成员,多的是奇人异士。就算一时间的措手不及而处于了劣势,但是很快便扳回了局面。 袁基原本对永乐宫的护卫情况已经调查的非常清楚,本以为自己突然出手必然会手到擒来,谁知道天子会早有准备,张韬他们的突然出现让袁基一脚踢到了石板上。 自己的这面出了内jian,袁基立刻便已想到了。只是此时也是无法追查,袁基更猜不出是何人出卖了他们。不过好在宫中的火势已经起来了,这迫使人数占优的张韬这一方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来灭火,一时间对上袁基这面便处于了一种胶着的状态。 对于袁基来讲,在宫中制造混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劫持何太后只是入宫所行计划的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牵扯天子更多的兵力。 在濯龙园守备着大汉最精锐的部队西园军,用以保护大汉天子的安全。袁隗在今晚四处制造混乱,其实都是释放出来的烟雾,最终的目标还是呆在濯龙园里的少年天子刘辩。 不过在濯龙园这方面有所反应之前,第一时间着急起来的还是守卫北宫的吴匡、关羽等人。 后院起火,是他们现在体会到的最真实的心情。吴匡第一个想到的是敌人已经攻入了北宫。想到这吴匡几乎差一点就要自刎谢罪了,不过还好冷静分析了一下后才发觉不太可能。 自己驻守的朱雀门和其他三门联系不断,若是真的有事他这里应该很早就知道了。想到了事前的情报分析说北宫有可能会有内jian接应,吴匡渐渐明白了发生了什么。 若真按情报上的分析,潜入宫中放火的应该只是一小撮叛军,天子事前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对付这一小撮叛军应该没有问题。只是让吴匡担忧的是北宫里烧起的大火,冲天的火势让情况变得混沌不明,这给北宫的守军带来的极大的压力,永乐宫里何太后的安危始终让他放心不下。 派人传令其他三门严守宫门不得松懈,吴匡找来了关羽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实际上关羽也有这方面的忧虑,双方正要商量是否应该派兵支援一下,长水营校尉段煨急火火的带兵跑了过来。 段煨负责白虎门的守卫,吴匡刚要张口质问他为何擅离职守,段煨倒首先认罪道:“属下大罪!” 吴匡与关羽都觉得奇怪,看着段煨一脸急色、满头大汗的样子应该不仅仅是因为擅离职守才过来赔罪。吴匡疑惑的问道:“段校尉不在白虎门御敌,来此作甚?” 段煨面露苦涩,将他来这的目的说了出来。 原来在南军开始攻打北宫之前,他麾下的兵士偷偷的放了一批人入宫。 段煨获知这件事的时候,宫中已经着起了大火。心中预感到大事不妙,对偷放人入宫的兵士酷刑拷打后,兵士终于承认是被宫中的黄门收买而偷放人入宫的,至于其他则一概不知。 情知必然是叛军潜入了宫中,段煨觉得犹如五雷轰顶一般。今晚不管对叛军胜利与否,自己的罪责是逃不了。 作为西凉降将,段煨、胡轸等人在朝堂是其实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虽然他们也出任了像北军校尉这样的要职,可是却并不十分受信任。天子对他们即用且防,士大夫们对他们也十分不友好,在朝堂上基本上处于了爹不亲娘不爱的那一伙人。 今晚这件事情,若轻了算是玩忽职守,重了的话难免不会让人怀疑自己与叛军串通。这个罪名可不是他能承受的住的。 段煨带着人马急急的赶了过来向吴匡请罪,就是希望吴匡能派他戴罪立功,去平灭潜入宫中的叛军。 段煨只带了二百多长水营的士兵,他虽然心中焦急,可是仍然保持着冷静。白虎门那里虽然没有朱雀门这里遭受到叛军的攻击那么猛烈,可是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毕竟若是宫门有失他同样死罪难逃。留下了大量兵马严守宫门,自己则带少量兵士戴罪立功。 身为同袍,关羽对段煨的尴尬身份还是有所了解的。看着他焦急的神色,性格一向傲上而不凌下的关羽动了恻隐之心,出言安慰段煨道:“段校尉无需过于忧心,谅其小小乱贼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关某愿意与你一同前去除贼,助你一臂之力!” 吴匡也同意了段煨前去戴罪立功的请求,同样安慰他道:“段校尉虽然一时失察使贼人入宫作乱,可若是能将功补过确保北宫不失,陛下必不会重责。届时我等也会为你上陈天子表你之功。” 段煨心中感激,拱手谢道:“如此来,属下感激不尽!” 段煨与关羽率着三百兵士来到了永乐宫,这里此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张韬带着天子护卫与袁基所率的乱军混战在一起,基本上已经压制住了袁基所率乱军的进攻。令关羽段煨惊讶的是何太后身边的中常侍郭毅也在乱战中挥剑砍杀乱军。 关羽段煨戍守北宫,平日里没少与郭毅打交道,却从来不知道这个郭毅身为一个宦官竟然倒颇有武力。 关羽捻了一下胡须,若有所思的说道:“陛下曾经说过,天下有种武功叫‘辟邪剑法’……” “什么?”段煨歪头看了他一眼。 关羽哑然失笑起来。天子刘辩说的时候便已是玩笑的态度,况且那种武功的修炼方法——天下哪有那种荒唐的事情。 关羽摇了摇头,没有在这种杂事上纠缠,立刻与段煨带着兵士加入了平灭叛军的战斗中。 实际上张韬所带来的护卫队完全可以独立消灭这支叛军,唯一的麻烦是叛军四处燃起的火点迫使他们不得不分出很大部分的兵力去灭火。关羽和段煨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兵力的不足。很快的,胜利的局势开始向他们这面倾斜了。 与此同时,由于北宫的火势巨大,驻守濯龙园的西园军也不得不分出了一直兵马赶往北宫支援。不过在西园军的兵马开始调动之后,一支在暗处隐藏许久的军队也悄悄的向濯龙园逼近。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