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妇唱夫随说蔡邕
书迷正在阅读:重生八十年代:幸福的看林员、开局天降正义,我竟被FBI盯上、从岁月道果开始成圣、宝可梦侦探:竹兰逼我领养精灵、仿生人?爱谁谁当!、逆化星辰、穿越兵男,爆打祖国人!、夫人莫动手、自由放逐、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卫宁抑扬顿挫,许是在猜测模仿当初蔡琰的语气。 卫宣哑然,心中也暗赞蔡琰聪慧,太守阴德让人散播谣言污蔑他杀戮太重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冬日连绵阴雨。蔡琰却用论语的仁爱之说来回击。 事实上自己在郡北所作所为可能不为一些豪族所接受,太守府许多官员肯定也不喜欢,但从仁爱的角度来说是无可挑剔的! 造谣者可以攻击众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阴谋论,可以莫须有,卫宣无法自辩,但是孝悌两字上,卫宣是道德楷模,替父亲挡住王越必杀的几剑,为了替外出的弟弟卫通留下大侠童渊费尽心机,在家中对父母长辈还是兄弟姐妹都没的说,这些安邑上下都知道。 你要否认卫宣孝悌上的不良是不会被人承认的,那么只剩下攻击论语了。因为有子说的很清楚了,为人孝悌者不会犯上,那么卫宣作为督邮在郡北的所作所为多半是太守阴德的授意,是卫家太师的授意,真要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该是太守阴德胆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更是告诉蔡邕和所有的儒家学子孝悌乃仁义之本,卫宣的本质、本心是好的,就不会有大过错! 回到细节上,卫宣屠欧家而大宁豪族纷纷赈灾,卫宣逼退张杨而杨县县衙一面抓捕太平道首领,一面开仓赈灾,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不得不说蔡琰书读得好,也用得好,当然最关键的肯定还是蔡琰对卫宣先入为主的好印象。一个能够将佃户账单和借条当众烧毁的人,一个明明有四名可以任意驱使的女婢却留在未婚妻身边的男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坏人?不是坏人怎么可能惹得天怒人怨?肯定是有人造谣诽谤了! 当然也有可能随着在安邑停留的时间增长,蔡邕也逐渐了解到了河东所面临的的困局,以及太守阴德所主导的太守府不作为。至少太守府没有赈灾,而卫家在卫宣的劝说下主动承担了官府的部分责任,蔡邕稍微打探一下也就知道了。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卫宣最终做出了一个困难的决定,年轻的督邮仅仅行县一月就向太守提出辞职,并且直接挂印在督邮橼。 让卫宣心寒的是,太守阴德甚至连表面功夫都没有做,没有做出任何的挽留动作,相反私底下还跟亲近说自己去一大患,河东安逸。太守府上下许多官员也松了一口气。殊不知,因为卫宣的辞职,原本可能有所改善的河东局面被终止。 老丈人既然来了安邑,卫宣自然要第一时间前去拜访,所以从太守府出来之后卫宣就带礼物前往蔡琰落脚的院子。 和以往不同的是因为蔡邕的到来,蔡琰变得深入简出,因而当卫宣来到蔡琰暂住的院子的时候,门口的仆从没有喜滋滋地跑去通知蔡琰,而是去告诉了蔡邕,然后蔡家的一位仆人将卫宣带到了会客厅。 印象里蔡邕是一个古板且顽固的大儒,所以卫宣表现得十分谨慎。会客厅只有蔡邕一个人所以并不难认,而且蔡邕身上那股子读书人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为了不致于失礼,卫宣在跟领路的仆人确认对方的身份之后就立即匍匐在地:“小婿见过岳丈。” 尽管之前蔡邕可能对卫宣曾经有偏见,毕竟不愧是大儒,见到卫宣如此恭敬,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上前两步把着卫宣的双臂将他扶起来,然后示意他在旁边的太师椅上坐下。 卫宣哪能真的大拿拿地坐下,只是微笑着后退两步来到太师椅旁边。然后问道:“岳丈一向可好?” 蔡邕很满意卫宣的小动作,并没有坚持让卫宣坐下,而是说道:“老夫这十年颠沛流离早已习惯,反倒是你,据闻你曾经替太师挡住了刺客必杀的几剑,如今可是完好养好了?” 卫宣看得出来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问这话的时候很是用心的,没有父亲卫肃脸上那种严肃,在卫宣的印象里,蔡邕也是个孝子。想必对于自己这件纯孝的事情评价甚高。 传闻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 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他拥有如今这么高的名望怕是也和孝悌两字分不开,难怪蔡琰一击必中!嘿嘿还是我家媳妇儿聪慧啊。 所以卫宣对于这次翁婿见面是很有自信的,现在看来蔡邕对自己算是比较认可的。既然问起伤情,卫宣自然要让老人家放心,轻轻摇摇头,顺便还活动了一下筋骨让蔡邕眼见为实。 卫宣也知道所有人对于他身体康复有所担忧,于是解释道:“多岳父挂念,宣大概是年轻吧,加上左道长的丹药非常好,所以其实事后十几天宣就完全康复了。” 蔡邕点点头:“既然知道自己尚年轻就不必急于出仕,就算阴河东的征辟不便推辞也不需要急于求成,你这个年纪好好求学才是正道。” 卫宣无言以对,他知道自己的岳父这是婉转地表达不满,妙就妙在蔡邕埋怨的是卫宣答应阴德提前出仕而不是埋怨卫宣在郡北的所作所为,这分明就是自家人的口吻啊。 卫宣不过十八九岁远远不到常人出仕的年纪,而卫宣以十八岁担任河东督邮不必着急追求功名!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继续学习上。这算是责备也算是告诫。 可是卫宣知道未来的走向,不能心安理得接受蔡邕的训戒,现在的局面是卫家能不能在未来的乱世中生存下来还是个问题,师尊郑玄倒是海内硕儒,还不是到了老年都被袁绍逼着行军打仗,跟随军队,为他们袁家扬名立万、安富百姓,最终累死在途中。
蔡邕将卫宣的无奈看在眼里于是问道:“老夫说的可是有不妥之处?” 卫宣一看蔡邕脸上的微笑消失了,知道自己开小差引起了岳父的不满,心中焦急想着如何应对,如何圆场。大脑中的天人交加想着说一些这位大儒喜欢的东西。 “孩儿是在想吾辈读书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人非圣贤,各有所好亦各有所长,郑师与大人等人中俊杰,当为往圣继绝学,而宣生逢乱世,当提三尺青峰荡平天下为万世开太平。” 说完之后卫宣悄悄地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显然他也是在为自己敢于在大儒面前胡说八道你了一把汗。不过有点卫宣可以肯定,蔡邕再博学,横渠四句是肯定没听过的,嘿嘿…… 果然,听了卫宣胡说八道的一段话,蔡邕却陷入了沉思,在哪里默念着卫宣刚才的四句,显然对于卫宣能够总结出这样的四句,并且提出了根据特长和自己的爱好划分的概念感觉到惊奇。 “你刚才说的那四句从何而来?” 看到蔡邕那一脸认真的样子,卫宣知道自己牛逼吹大发了,不过箭在弦上,只好再次重复了横渠先生的四句:“孩儿也是偶然得知,具体出处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一共是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蔡邕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他并不责怪卫宣忘记了出处,而是认为这四句很有可能是卫宣在跟随郑玄游学四年之后的总结。之所以模糊出处的原因是卫宣自谦。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好一个郑康成! 蔡邕再次品味一阵,然后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老夫总算明白了郑康成为何总是拒绝朝廷的征辟了,以前老夫只当他是为了刷名望,现在看来他当是为了安心为往圣继绝学啊。好一个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好一个卫仲道,老夫也小看你了,早该想到康成公的弟子当是有所长的。” 此刻的蔡邕更像是一位讲台上的教授,突然发现下面的一个学生在某些领域竟然超越了自己一样。卫宣总算也明白了蔡琰为什么能有七尺身高,遗传基因啊。卫宣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读书人,这位就是代表啊,他知道岳父蔡邕有点激动了,他激动的是自己临时拿出狡辩的横渠四句,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心中惭愧,只好尴尬地说道:“孩儿知道如今说这话有点空乏,不过乱世即将来临,太平道死灰复燃,我河东已经糜烂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宣已经无安心治学。”卫宣总算是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十八岁就要接受太守阴德征辟,为什么上任伊始就在郡被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不管蔡邕信不信,反正要让他知道自己这么着急改变郡北的局面是迫于无奈、情有可原。 蔡邕也终于回到了卫宣的话题问道:“河东真的到了糜烂的地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