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天命水浒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九章:天启八年

第三百二十九章:天启八年

    时间飞速,一晃两年过去,华夏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

    天启八年六月。

    随着南北大江大河上桥梁的全部建成,整个国家联系的越发紧密,南北货物沟通越发便利。

    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进一步证实了《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大荒东经》内容。

    晁盖也吩咐新闻局进一步加强华夏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

    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的传说,北欧人、希腊人、犹大人、印度人、扶桑人说法各有不同,但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说明自己种族的独特与伟大。

    晁盖大力宣扬华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不周山捏土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倒塌后形成昆仑虚。人类走向四面八方,发展出各类文明。

    这种说法本质和北欧的母牛创世、希腊的乌拉诺斯和盖娅分裂天地、犹大的上帝造人没有区别,都是为了强化本民族的特性,并为征服其他民族做舆论准备----既然我们都有同一祖先,重归统一有何不可?

    但总有洋奴觉得外面说的都是对的,本族说的都是假的,还强行给华夏去世界上找祖宗,一会儿说夏朝是埃及,一会儿说商朝是白皮,一会儿说盘古开天是参考北欧,一会儿说女娲人头蛇身来自印度......

    但凡说一下华夏是人类始祖,就大骂恶心。我靠,怎么就恶心了!只准你推崇白皮伪史,不许我正本清源?

    如果穿越古代,还对西方顶礼膜拜,那我不白穿越了么?

    言归正传,这两年来,晁盖一直在为西征做准备,如今突厥、波斯、大食和十字军在中东打成了一锅粥。历史上耶律大石在辽国灭亡后跑到西域,建立了西辽,很快就抄了波斯和突厥人的后花园,迫使这两股力量回撤东方,客观上为十字军侵略者解了围。

    西辽号称中国,但周边的印度和突厥、波斯却称呼他们为“契丹”,传着传着就变成了“震旦”。

    至于说“拆那”这个词还没被广泛应用,因为无论是印度还是中东诸国,对中国的正式称呼都是“大唐”!

    “拆那”这个英文词句,要等昂撒人在清朝打通中国商路,并在世界取得霸权之后才广泛传开。

    谁会用“瓷器”来尊称一个国家呢?就跟我们称呼对方为“卷毛狒狒”一样,对方应该也丝毫感受不到尊重吧。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却是自己丢的。这怨不得别人。

    大宋百年,在西域的存在感薄弱,连一个青塘都过不去,更遑论回鹘、巴尔什坦和花刺子模。

    如今,华夏要冲出高山阻隔,重新加入这个世界博弈的战场。

    让他们知道,大唐,回来了。

    如今虎贲、神机、鹰扬、神策、武威、千牛、射声七支军团二十五万人在西域征战。

    西域贫瘠,农业产出不足,很多后勤都要靠周边游牧供应,归顺的回鹘、吐蕃、羌族、蒙古部落大部分的牛羊rou都供应了征西大军仍显不足。

    这样的隐患很严重。

    让晁盖想起了大唐鼎盛时期的恒罗斯之战。当时大唐在安西都护府只有五万精锐,为了供给自身,对周边诸国、诸部大肆掠夺,引起了诸部不满,后来面对大食二十万大军进攻,这些西域国家和部族选择了背叛,切断了唐军补给,造成了安西军一退再退。

    由此可见,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周边游牧部族身上,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当年大唐五万精锐就已经出现物资供应困难的情况,如今华夏二十五主力军团开拓西域,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李纲坐镇长安,每天最苦恼的就是又得调拨粮食和军械物资给三千里外的西征军送去!幸好华夏整体富足,川蜀、汉中的钱粮都直接运送到长安,加上这两年开始,关中、延绥、宁夏的赋税也开始缴纳,以千万人口缴纳的赋税供应二十五万西征军的物资,还是足够的。

    难的是在运输上。

    为了给西域运送物资,这条三千里的道路上,多达五十余万的辅兵在做后勤工作。辅兵也需要吃喝,那物资消耗相当于增加了两倍。当年大秦与赵国打长平之战时,也不过如此吧!

    李纲已经多次上书,向晁盖讲述西征的困难,请求陛下想办法,长此下去,关中经济难以承受。

    晁盖对此早有预料,并想到了应对之策,那就是开垦西域农田和提升交通速度两策并举。

    策略一、开垦西域农田,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能有效缓解运输压力。

    后世的西域开拓兵团,驻扎西域后,不仅大规模开荒造田,还兴修水利。兵团沿着西域数十条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库105座,开掘渠道4470多条,开垦土地150万亩,极大的缓解了当地驻军的粮食问题。

    这150万亩耕地如果开发出来,可以养兵多少呢?简单计算一下。

    大宋时期,五谷产量:

    水稻亩产270斤,约是4.5石,

    小麦亩产120斤,约是2石,

    粟米亩产240斤,约是4石,

    大豆亩产300斤,约是5石,

    高梁亩产300斤,约是5石。

    大宋顶峰期拥有耕地6.8亿亩,巅峰期每年可征收农税4600万石粮食。

    经过八年发展,如今五谷中水稻和小麦产量有了巨大提高。

    随着交趾臣服,占城纳贡,占城稻被引入华夏之后,水稻产量提升到了亩产400斤,而且在江南可以一年两熟,岭南则可做到一年三熟。是华夏不折不扣的第一主粮。

    小麦作为五谷中产量最低的一个,却又是北方最不可或缺的一种作物,原因就在于它可以秋季播种,夏初收获,是唯一可越冬的农作物。而且小麦粉口感极佳,即便产量低也不愿放弃。这八年来,经过系统选育良种,挖掘水渠灌溉,圈养家猪收集粪便,推广新型深耕农具,小麦的产量从120斤亩产,提升到了240斤,翻了一倍。即便距离后世动不动亩产一千的良种还有很大差距,却也让百姓高呼天道庇佑了。

    而粟米、大豆、高梁的产量则难有大的提升。且面临严重的挑战。

    新引进的玉米、土豆、红薯,等经过系统兑换出来的种子,自带改良效果,虽未达到后世那种亩产高度,但是产量也非常高。

    玉米亩产800斤,约是13石。

    土豆亩产1200斤,约是20石。

    红薯亩产2000斤,约是33石。

    这种碾压性的产量,让三种作物推广迅速。玉米茎叶粗大,还可以作为畜牧饲料,因此在蒙古草原、东北平原地带广泛种植;而土豆和红薯可以在山坡、河套、黄土高原等半沙化地带种植,不用占用平原良田。

    作为西域来说,那里的地域特性,比较适合种植玉米和小麦,实现两年三熟。还有土豆和红薯,在半荒地也可种植。还可以间种大豆、棉花。

    玉米亩产13石,150万亩的产量就足够养兵150万人。但是玉米面的口感不佳,冬小麦亩产2石,150万亩也能产300万石,和玉米面掺和着吃,又能养兵30万。

    土豆和红薯更是人畜皆可食。

    而大豆和棉花种植,一是可以恢复土地肥力,二是可以转化食用油。大豆和棉花籽都是榨油的良品,豆饼还可以用来喂马喂牛,非常适合西域这种游牧农耕交集的地方。

    策略二,就是继续提升交通速度。

    长安通向西域天山和塔里木,有劳工们修建的土质直道,直道每隔五十里有一座驿站提供饮水和食物,可供骆驼商队和运输车队通行。但使用的依然是畜力运输。

    晁盖想要提升交通速度,指的是打造一条让蒸汽机车通行的铁路!

    比如,此时,此刻。

    晁盖和汤隆、杜千、宋万,正坐在一条郓城通往汴梁的火车上。

    这条从郓城县抵达汴梁城的铁路,是研发部汤隆、工业部杜千、桥梁基建部宋万联合研发试验的新型交通方式,全程200千米。碎石铺设地基,钢铁轨道,蒸汽机动力火车头,拉着五节车厢,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前进。预计20个小时之后,就可抵达汴梁。

    这比坐马车快了三倍。

    路边的百姓看到这冒着大黑烟的机器,在没有马拉的情况下自己“狂吃狂吃”的动起来时,感觉非常新奇,但华夏这几年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也见怪不怪了,总归是好东西就行。

    陷阵营李逵、鲍旭和一百精锐坐在后面第二节车厢里,感受着下面晃荡晃荡的跑动,又打开窗户,看向外面,有点埋怨,这速度还没他们骑马快呢。但是随着火车跑出两个时辰不带停歇,陷阵营将士的脸色不一样了。再好的战马也会累,跑出十几里就要歇一歇,可没这大铁家伙的耐力这么好,一直跑,不带停的。

    汤隆、杜千、宋万陪着晁盖坐在第一节顾客车厢的座位上,神情有些忐忑,这蒸汽火车研发出来之后,虽然在实验轨道上跑过,也实验过,但这机器,他们实在说不准,生怕出点事故给翻车了。他们倒是不打紧,可车上还有陛下呢。

    陛下如此信任他们,亲自登车试行,万一有个好歹,磕着碰着,他们将羞愧的无地自容啊。

    所幸这一路倒也平稳,没有出什么大事。

    当火车呜呜呜,拉着响笛进入汴梁城外火车站时,周围早已围满了人,吴用等朝臣前来接车。

    众人看着那钢铁巨兽,如同匍匐的巨龙,吞云吐雾间停到月台,都啧啧称奇。见到晁盖在众人拥簇下下车,都欢呼起来。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有陛下在,那一切的不可思议似乎又都合情合理了。

    吴用、公孙胜、宗泽连忙迎上,嘴里却在规劝,陛下不该如此冒险等等。新闻局人员也快速将火车及陛下下车的场景进行速描,准备作为本期《华夏新闻》的头版头条。标题就写:陛下乘铁龙东来,引领帝国奔赴何方?怎样?

    晁盖和众人回到议事厅,总结起了这次坐车的体验。

    优点是:火车行驶平稳,不眠不休,载货量大。

    缺点是:每行驶80公里就要加水,行驶200公里就要加煤,五个车厢里两个车厢里拉着煤刚够烧。

    总结就是,蒸汽车头需继续改进。但通往西域的铁路,可以优先开建了。

    汤隆连忙称是,表示会继续改进,加快速度,减少煤耗。

    但吴用却提出了规劝,晁盖花了一年时间修建了郓城到汴梁的铁路,这一点他没有反对,因为这可以加快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交流,也方便他们以后去觐见陛下。

    但为了修建这四百里的道路,发动了几十万奴工打地基,铺设碎石子。为了铺设铁轨,几乎把山东省一年的钢铁产量都耗尽了。

    如果再修建从汴梁至西域铁路,全长四千里,恐怕没有十年难以修建完成。这代价有点太大了。

    如今建设学校、发展医疗、修建桥梁、向外移民各个方面都需要钱粮和钢铁,将这些都投入到铁路上面,会不会代价太大了?

    “陛下,如今帝国公路、水路、海路交通比起前朝便利数倍,难道这还不够吗?”

    吴用规劝道。

    “还不够快!从中枢发兵抵达边疆,应该保持在半个月时间以内。如今的西域太远了,必须用更快的交通工具拉近彼此的距离。”

    晁盖耐心的解释了一句。

    “可是......”

    “执行吧。先组织奴工修路队夯实地基,铺设石子,人员不够就组织百姓劳役,随后的铁轨我来想办法。”

    “遵命!”

    臣子可以向陛下提建议,但既然陛下心意已决,作为臣子只能全力配合,这才是为臣之道。

    待众人领命准备离开,晁盖却把汤隆叫住,说道:“刚才我的话,你听明白了?”

    “明白,陛下放心,臣一定加快蒸汽机车的改进,车辆越快,帝国的兵锋走的越远!这就是陛下对我们研发部的期望。”

    汤隆躬身说道。

    “很好。这次研发的奖金领回去发给大家。”

    “多谢陛下恩典!”

    “蒸汽机既然可以用在火车上,那为什么不能用在轮船上呢?帝国的海疆也需要更快的船只啊。”

    晁盖再次提点道。

    “对啊,幸亏陛下提点。以前轮船的轮子是靠人员推动或骡马转动。当然也可以用蒸汽动力驱动。我回去之后就组织人研究。”

    汤隆喜道。每一次研发成功,都是一笔奖励和功勋,他一介工匠,如今已经做到正二品的高度,何其荣耀!

    “如此便好。另外,改进研发的经费我会提高一倍。”

    让晁盖自己去搞研究,他没这个专业知识,也没这个时间。但华夏人才太多了,给他们一个思路,就会有无数的人去探索。

    天启八年七月

    自汴梁到长安的铁路开始修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百姓通行,还得挖地下涵洞。一条长达千里的铁路,几乎是一边测量,一边打着基地,铺设碎石向前延伸。每路过一座城市,还要建设一座停靠站台,方便货物运输和火车加煤、加水。

    而晁盖则是根据郓城到汴梁的铁路数据,在系统里兑换了大量枕木和铁轨,瞬间在碎石上铺设整齐。两套并行的铁路雏形出现。

    匠人们则立刻上前,开始加固作业。

    一公里的枕木和铁轨,大约需要消耗两万点天命值,现在晁盖每月一千万的天命值收入,花起来丝毫不心疼。

    天启八年十月

    耗时三个月,发动奴工五十万,服役百姓百万,终于将汴梁至长安的铁路地基打好。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延伸的枕木与铁轨,建设速度之快让人称奇。

    天启八年十一月

    花费了晁盖整整两千万天命值的双向并行铁路建设完成,一辆蒸汽机火车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呜呜呜响着,拉着八节车厢驶进了长安站。

    “明年天暖后,继续向西铺设,我要让火车直通帝国边疆!”

    晁盖站在长安城头,看向西方,那里才是自己最向往征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