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189章蒋介石三次围剿 石友三再度反叛

第189章蒋介石三次围剿 石友三再度反叛

    【史要】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石友三再次反叛、败走山东……

    却说,国民党军对“中*共*苏区”的两次“围剿”接连失败后,蒋介石十分懊恼但并不甘心;因此,他必欲调兵遣将再行“围剿”。

    然因,汪精卫等人又在广东另立政府并欲再举“北伐”;这才迫使蒋介石只得将再行“围剿”之事暂搁,而去对付广东的那班异己分子了。好在,蒋介石稍使手腕后,“广东国民政府”即被他离间了。

    蒋介石见来自广东方面的威胁暂时消除,这才回过头来再对付中*共*了。

    于是,蒋介石调集了二十二个师又三个旅,共约三十万人,以对中*共*的江西“中央苏区”实施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

    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一日,蒋介石带着“德国军事顾问”,亲自到南昌行营坐镇督阵指挥;并自《任》“围剿军总司令”,而以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

    这次“围剿”,蒋介石决定“不再‘步步为营’”了,而改用“长驱直入、分路围剿”的战法;即“用重兵分左、右两翼对中*共*的‘中央苏区’形成钳形攻势,以期深入‘苏区’先寻觅到‘红军’主力将其歼灭、摧毁‘苏区’中心后、再向周边‘清剿’”。

    为此,蒋介石将“围剿”军中的十四个师编为“左、右”两个“集团军”。

    “左翼集团军”由何应钦兼《任》“总司令”,下辖“第一路进击军”、“第二路进击军”、“第三军团”、“第四军团”共七个师。

    其中,赵观涛的“第六师”为“第一路进击军”,罗卓英的“第十一师”、陈诚的“第十四师”组成为“第二路进击军”。

    “第三军团”则由周浑元的“第五师”、毛炳文的“第八师”、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等部组成,这几个师原属于朱绍良的“第六路军”;由于,“第六路军”在“二次围剿”中损兵折将了许多,朱绍良因此辞去了“第六路军总指挥”之职,改任“驻赣绥靖主任”;于是,该“路军”被改编为了“第三军团”,受“第二路进击军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陈诚节制。

    同时,蒋鼎文的“第九师”则被单项列为“第四军团”。

    “右翼集团军”由被陈济棠排挤出粤的陈铭枢《任》“总司令”,下辖“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三路进击军”共七个师。

    其中,蔡廷锴的“第六十师”、戴戟的“第六十一师”、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组成为“第一军团”,孙连仲的“第二十五师”、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组成为“第二军团”,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组成为“第三路进击军”。

    而以卫立煌的“第十师”、李延年的“攻城旅”为“总预备队”,驻于临川以策应“左、右两翼军”。

    并《命》张有谷的“航空第一队”、刘芳秀的“航空第三队”、杨官宇的“航空第四队”、田曦的“航空第五队”及毛邦初的“航空侦察队”,分驻于南昌、吉安、樟树等机场,以给“左、右两翼集团军”予以空中支援。

    同时,蒋介石又《命》李云杰的“第二十三师”、路孝忱的“第七十九师”、关树人的“骑兵第一师”驻于樟树、崇仁、金溪等地,以对“苏区”外围的“清剿”并防堵“红军”向北突围。

    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罗霖的“第七十七师”、马昆的“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驻于泰和、万安等地,以拦阻“红军”西渡赣江。张贞的“第四十九师”、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周志群的“新编第十四旅”驻于“闽、粤、赣”边境,以阻截“红军”东进。并又《命》李韫珩的“第五十三师”由湘东入赣西,进驻吉安待命。

    而“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后,虽也知道蒋介石不肯甘心失败、必会再次兴兵“围剿”。

    但因见,国民党内部“宁、粤”间矛盾激化而剑拔弩张了,蒋介石忙于对付“广东国民政府”一时无暇他顾;且“第二次围剿”刚被粉碎,定也不可能即组织再次“围剿”。

    因此,“红一方面军前委”决定“趁机拓展‘苏区’、并筹措粮饷、补充兵员,为对付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再次‘围剿’作准备”。

    且由于,此时的“中央苏区”中心已移至赣南的瑞金了;于是,决定“‘红三十五军’驻于瑞金,‘红三军’驻于瑞金西面的雩都,‘红十二军’驻于瑞金东面、位于赣闽边境东侧的宁化;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红三军团’与‘红四军’,则分赴较为富庶的赣中东部的黎川、南丰、宜黄以南地区”,以筹措粮饷、且拓展“苏区”。

    但谁知,“广东国民政府”只闹哄了没几天、就忽因内部分歧而中止了再举“北伐”,这让蒋介石缓过气来、又可实施“围剿”了;而且,这“第三次围剿”相隔前一次不到一个月时间,来得如此之快,确是令人始料不及。

    情况突变,“红一方面军”主力决定“撤回赣南”,以避敌锋芒。

    然而,未待“红一方面军”主力“回撤”,蒋介石已于七月一日下达“对‘中*共*江西苏区’实施‘围剿’的《总攻击令》”。

    蒋介石下《令》后,陈铭枢的“右翼集团军”即由吉安、永丰、乐安一线南下,欲取富田、东固、沙溪、招携。何应钦的“左翼集团军”也由宜黄、南城一线南下,兵锋指向东陂、南丰、黎川;而其辖下的以赵观涛为“总指挥”的“第一路进击军”和以陈诚为“总指挥”的“第二路进击军”,因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武器装备较好,更是耀武扬威地由南城经取南丰后、长驱直入奔袭广昌了。

    如此,“红一方面军”主力欲沿“赣、闽”边境西侧、撤回赣南之路被切断,也就只得绕道闽西一侧回撤。

    于是,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绕经闽西的建宁后、再折向入赣,经尖峰、石城撤回赣南的壬田;林*彪*的“红四军”也绕经闽西的清流后,再西向撤回赣南的壬田。

    两路“红军”主力抵达壬田后,遂与驻留于瑞金的“红三十五军”会师。

    毛*泽*东*见“红一方面军”主力撤回赣南且无甚损失,这才放心了。

    可是,此时的“红军”将士刚经过“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尚未得到休整而甚感疲惫;如此疲惫之师要抵御十倍于己之敌,确是令人忧虑。好在,因前两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红军”将士虽是疲惫、但土气却很是高涨;面对强敌、均无惧色,个个摩拳擦掌、皆欲给敌以迎头痛击。

    但毛*泽*东*觉得,面对强敌还得避其锋芒;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只能集中力量,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予以打击,方能各个突破,最后取得胜利。

    为此,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红一方面军前委会议”,以统一认识、共商对策。

    因为,前两次“反围剿”都是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取得胜利的,指战员对于毛*泽*东*的指挥都已倾心佩服;所以,谁也没有对毛*泽*东*的决策存异议。

    于是,毛*泽*东*又《命》“驻于闽西宁化的‘红十二军’也撤回赣南”,以利于集中兵力御敌。

    “红一方面军”主力绕道闽西回撤后,何应钦的“左翼集团军一路”南下、不经一仗就轻取了南丰、黎川、广昌等地;陈铭枢的“右翼集团军”也只遇到一些地方“赤卫队”的sao扰,同样轻易地就占据了富田、东固、龙冈、黄陂、小布等地;于是,纷纷向坐镇南昌的蒋介石《报捷》。

    蒋介石闻《报》“各路旗开得胜、一路畅顺”,心中当然高兴;然而,却没见有谁找到“红军”主力决战了,心中却不免有点扫兴。

    于是,他《命》毛邦初的“航空侦察队”加强空中搜索,务须寻觅到“红军”主力。

    果然,毛邦初很快侦察到了“红军”主力“已撤回赣南的瑞金”。

    蒋介石见终于找到了“红军”主力,遂《命》何应钦的“左翼集团军”继续“南下”,务必“将‘红军’主力俱歼在赣南”。

    于是,何应钦又挥师南下。赵观涛的“第一路进击军”更是一马当先、经驿前克取石城,陈诚的“第二路进击军”不甘落后、也南下进取了宁都;然后,欲再两路齐进、合取瑞金。

    “国民党军”进取宁都后,蒋介石更是抑不住的欣喜了。

    虽然,仍未能找到“红军”主力;但宁都距“苏区”中心瑞金近在咫尺,看来离“俱歼‘红军’、荡平‘苏区’”的日子不远了。

    为此,蒋介石抑不住兴奋地《宣称》:“本人亲督各军,积极进剿,乃于四日克复黎川,十三日克复广昌与石城,十九日攻克****总巢之宁都;****屡经我军猛击,漏网残余者不及万人,时向瑞金、会昌溃窜;预计本月内,必可俱歼。”

    且说,就在蒋介石坐镇南昌、全力对付“围剿‘红军’”之时,驻于冀南邢台的石友三却再次对他发难了。

    原来,“中原大战”接近尾声时;石友三见张学良的十万“关东军”入关助蒋了,觉到阎锡山与冯玉祥的败局已定,这才抢先投靠了张学良;因此,说穿了实是他的又一次投机而已。

    当然,石友三之所以要投靠张学良,还是由于他曾经有过“炮轰南京‘反蒋’”之举;担心“一旦阎锡山与冯玉祥落败后,自己没了靠山,蒋介石必会对他报复清算”;因此,这才想到了“还是寄于张学良篱下,以求新的庇护”。

    果然,石友三投靠张学良后,蒋介石只得放过了他。

    因为,张学良帮蒋介石打赢了“中原大战”,蒋介石甚是器重张学良了,凡事得让他三分;石友三既已投在了张学良的麾下,也就不想因追究石友三、而得罪张学良,这才让石友三又躲过一劫。

    而石友三沉寂了一期后、见没再有事了,就又飘飘然起来。他以为自己是主动依附张学良,与尔后被收编的“晋军”、“西北军”降将不同,“少帅”该厚待于他;且石友三手中的兵力有六万,足可称雄一方;而此时,他已北上进驻河北,也就希图能捞个“华北王”当。

    对此,石友三实是不自知;蒋介石没有追究他,乃是看在张学良的面上,已算是幸免了,岂能再让他捞取好处?何况,蒋介石早在“东北军”入关前就已将“河北省主席”许给了张学良的“心腹”王树常;因此,石友三的欲当“华北王”只能是痴人梦想。而“河南省主席”也早已落入蒋介石“嫡系”刘峙的掌中,“山东省主席”的宝座也已让韩复榘坐了;且为安抚“晋军”,“山西省主席”给了原“晋军”主将、时《任》“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绥远省主席”也给了原“晋军第一军军长”李培基。

    如此一来,石友三非但当不了“华北王”,连别的地盘也没能捞到,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看来,只能窝在冀南邢台的这个小地方而没了望头;因此,石友三心中甚是不乐。

    而蒋介石虽然没对石友三公开报复,但却不忘算计他;且此时,石友三手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六万兵;于是,蒋介石将应拨给他的军饷扣减一半,以迫他“裁员”。

    石友三拿不到所需军饷,焦虑万分了;而邢台这个小地方,如何能筹得尚缺的数十万饷银?为此,石友三只得直言“向张学良要一块更大的地盘”,以便能自行筹饷。

    然而,张学良没有答应;他见石友三既然没有足够的饷银养军,也就打算干脆将他原有的六个师缩编为三个师,裁撤编余的三个师则准备远调至黑龙江去补充“东北军”。

    如此,更令石友三不满与忧虑了。石友三怀疑,这“或是蒋介石授意张学良欲对自己下手了?”因而,感到自己的命运岌岌可危,不得不另做打算。

    而此时,张作霖“二哥”张作孚的“长子”、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看出了石友三的心事,却也挑唆他:“张学良是个糊涂虫,不知好歹,不讲情谊;你对他一片诚意,他却是好心当作驴肝肺了。老蒋与你过不去,他现在却只听蒋介石;你在他这儿,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张学成是张作霖的“侄子”、张学良的“堂弟”,按说应“拳头打出外,手肘挽进里”;但他却要对其“堂兄”使坏,自有其原因。

    原来,张学成曾是张宗昌手下的“第七十师师长”。“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学成随同李景林、张宗昌进攻热河;途经临渝县千沟镇时,因纵容“部下”烧杀、抢掠、****而激起民愤。

    张学良为整肃军纪,就将张学成撤职了。

    张学良的铁面无私、大义灭亲,在张学成觉得却是六亲不认、无情无义,也就记恨于心了;尔后,张学成离开“奉军”投到了石友三麾下。

    此时,张学成见石友三对张学良也心存怨怼了;遂趁机故进此言,意在挑唆石友三与张学良反目,以泄自己心头之愤。

    果然,张学成之言,促使石友三决定了“背离张学良”。

    且此时,汪精卫等人已在广东另立了一个“国民政府”并准备再举“北伐”,“反蒋”势力复成气候了;于是,石友三派人暗与“广东国民政府”联系,表示了“愿意参与‘反蒋’”。

    石友三的“愿参与‘反蒋’”,“广东国民政府”当然乐于接纳且多多益善。

    于是,汪精卫即以“广东国民政府”名义《委任》石友三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同时,要他在华北“起兵”,以与准备再举“北伐”的“粤、桂联军”南北呼应。

    石友三决定“参与‘反蒋’”后,打算拉上他的挚友韩复榘一起干。于是,也派人赴山东联络,且故意以“广东拟任兄为‘北方各省联军总司令’”,欲以此说动韩复榘。

    然而,此时的韩复榘因已坐上了“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宝座,不想与蒋介石反目;且觉得,诸多“反将”势力都与蒋介石较量过,结果皆败下阵;此次,也未必能成功。所以,他不想趟这淌浑水,且也不希望石友三卷入其中。

    于是,韩复榘回复并提醒石友三:“眼下的局势极为复杂,我等还是静观为妙。依我看,老蒋虽是不得人心,但天下还是他的。北方不会有大的变化,广东那帮人也成不了大事。所以,老弟听我一言,还是委曲求全;不可举止不定,到时后悔就晚了。”

    石友三见说不动韩复榘,也不勉强,但他自己却不想止步回头。

    而冯玉祥见石友三“参与‘反蒋’”,即《致电》宋哲元、庞炳勋等“西北军”旧部将领,鼓动“晋境各军,皆须响应”。

    冯玉祥此举,无异于是给石友三鼓劲;因此,石友三更是铁定了心。

    七月十八日,有消息传来,患病住在协和医院的张学良“病情加重,已转变为肠结核,恐不治”了。

    石友三得此消息后、信以为真,觉得“举事”的时机到了;于是,即于当日、在邢台公开就《任》“广州国民政府”委任的“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并以“没给军饷”为由《通电》“反蒋、讨张”。

    这次,石友三虽然同样是“反蒋”,矛头指向却是张学良;为此,他派张学成赴大连去与日本“关东军”联络,欲借助日本人之力对付张学良。

    石友三“举事”后,即沿“平汉路”北进,一举攻取了石门;然后,继续北上、欲取保定,并打算“趁张学良病重之机、一举攻取‘平、津’“。

    但谁知,所谓的张学良“病情加重,恐不治”实是讹传;张学良虽有病,却并无大碍。

    石友三获知实情后,这才觉到自己是误信了传言,贸然起兵、有点草率了;但事已至此、没了退路,只好硬着头皮挺到底;因此,继续挥师“北上”。

    石友三的再次倒戈叛逆,倒是给了蒋介石对其“讨伐”的因由。

    于是,七月二十四日,蒋介石即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免去石友三的本兼各职”。同时,蒋介石《命》其“爱将”、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率刚由其“第二路军”改编的“‘剿赤’军南路集团军”讨伐石友三。

    刘峙受《命》后,即派辖下的“第一军”北上征讨。

    且因,受蒋介石青睐的“黄埔弟子”、“第一军军长”顾祝同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了,刘峙遂将“第三师师长”陈继承擢升为“第一军军长”;然后,《命》陈继承自率“第三师”与胡宗南的“第一师”起兵“征讨石友三”了。

    而张学良自觉得对石友三不薄,想不到他竟会背信弃义反叛,确是气恼之极了;因此,张学良也派遣于学忠、王树常率部“讨伐”。

    石友三原以为“自己起兵后,定会有人响应”。

    因为,“晋军”与“西北军”虽是战败被收编了,但应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何况,冯玉祥已《致电》“鼓动”,总会有人来给他助力。

    因此,蒋介石与张学良虽都已派兵“征讨”,石友三却有恃无恐,继续率部、挺进“北上”。

    然而,石友三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

    一则是因为,“西北军”早已分崩离析;残存的几支旧部,心齐不到一起了,冯玉祥的话也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再则,石友三“投谁、反谁”的出尔反尔之为,已为世人所诟病、且有“反叛将军”之称;因此,宋哲元、庞炳勋等人只是观望,谁也没予响应,更不要说“起兵相助”了。

    而商震就《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后,已完全投靠蒋介石了。所以,石友三起兵“反蒋”后,商震非但没有响应;反而奉蒋介石之《命》,由山西沿“正太线”、出娘子关经井陉与石家庄、从左翼侧击石友三。

    如此一来,石友三也就成了孤军一支;且要独对蒋介石与张学良派遣的数路军的南北夹击,处境堪忧了。

    果然,七月二十八日,石友三在保定与于学忠、王树常部遭遇;激战三日,石友三渐感不支。而此时,陈继承与胡宗南也已率部、经河南郑州沿“平汉线”北上,断了石友三后路。

    石友三遭此南、北夹击,如何抵得?勉强抵挡了一阵,终因军心已撼,所部顿时土崩瓦解了。

    至此,石友三才后悔,不该没听韩复榘之言、而落到如此地步。而今,眼见得几处绝境了;为了保命,石友三只得带了四千残部、逃往山东德州,去寻求韩复榘的庇护。

    韩复榘见石友三来投,始也犹豫,想不好该不该收留。

    然而,石友三毕竟是他的挚友,此时已是无路可走;若是自己见死不救,岂不会被世人指斥“无情无义”?且此时的韩复榘已在山东坐稳,自觉得翅膀比前硬了,又正欲扩充实力;因此,也就顾不得会不会得罪蒋介石,就将石友三接纳,所部被改编为四个团。

    蒋介石和张学良见石友三躲到了韩复榘的羽翼下,觉得不宜与韩复榘闹翻,也就没再穷追。

    终于,石友三得了韩复榘的庇护,这才又逃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