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一个抗战老兵和他的儿子在线阅读 -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农村开始使用化肥应该是在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在此之前,农民种庄稼完全依赖农家肥——牛、马、猪、鸡、狗乃至人的粪便都是农家肥的原料。各家各户的茅坑,除了满足人们文明排泄的需要,同时也是制作农家肥的一个重要场所。人们把捡来的各种动物的粪便倒进自家的茅坑,积攒起来,如同积累财富一般。因为土地的产出就全指着这些农家肥呢。那时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所以村里的勤快人无论走在田里地里,都会在锄头的一端挂上一只畚箕,见到粪便往往就会兴奋不已,甚至两眼放光、如获至宝。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人们要是说——“你是不是做梦踩到狗屎啦!”——请别误会,那绝对不是骂你,而是夸你运气好。所以现在人们看成污秽的粪便,在当时的农村确实珍贵如宝。当然,这拣粪其实也有讲究的。一般而言,越臭的越好,比如说人粪和狗粪;食草动物的粪便次之,如牛粪和马粪。所以刚出门的人见了牛粪不一定马上会捡,因为牛粪好大一堆的,颇有些份量,提在手里或扛在肩上都蛮费力,不值当。但如果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呢,那又另当别论了。

    茅坑里的粪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酵并且适当加水稀释后,一般都用来浇地里的农作物,如菜蔬或者各种杂粮的禾苗。

    稻田当然也用农家肥。但稻田一般施用的是圈肥,即产自牛圈或马圈里的农家肥。

    把干稻草和农闲时割来的青草陆续投放进牛马圈里,任其践踏滚压,日复一日,牲口的排泄物和草料就沤在一起,融合、发酵,并且一层摞一层,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到初春就可出栏一圈的好肥。把圈肥挑到水田里,再经由犁耙均匀地分散开来,这一道圈肥的肥力要保障秧苗长到拔节的时候。

    楚茂源最喜欢做、而且做得最得心应手的活儿,就是每年暑假里割草垫牛圈。早晨,或者雨过天晴的时候,挑上一担畚箕,带上镰刀和磨石,觅到一处青草茂盛之地,——或者是河边上,或者是田埂旁,——然后停下来,挽起裤脚,右腿跪下,左脚前掌抵住磨刀石,开始磨刀。待刀磨得够锋利了,就蹲下来割草。镰刀所到之处,“嚓,嚓,嚓。。。。。。”那声音在楚茂源听起来格外的悦耳。那些长得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的青草被齐刷刷地割下,瞬间成了他的手中之物。草香在清新的空气中恣意弥漫,沁人心脾。和干其他的农活不同,楚茂源对割草这件事情有独钟,并且乐此不疲。看着码放得整整齐齐的长长的一溜儿一溜儿状如列车的草垛子,楚茂源特别有成就感。每回要割下一挑儿满实满在的草,中间得磨四、五次镰刀,手臂也挥舞到酸疼,但他从不嫌累。满载而归的时候,还不忘得意地扭头朝割过草的地方张望几回——凭那干净利落的现场,任谁都不会怀疑是老把式干的。

    老把式。嘿嘿。

    楚茂德以前不怎么割草的,从小就在他爷开的砖瓦窑上跟着忙。烧砖瓦在农村虽然属于副业,但实际上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整个槐树湾就他们家会这门手艺。那时候当地用砖瓦的人家虽然不多,四邻八村起房造屋仍以传统的石料为主,但毕竟是独门生意,农闲时候烧出的砖瓦基本上没有卖剩下的。所以,楚茂德家当时算槐树湾的富户。但楚茂德自从跟楚茂源好上后,就不愿再去他爷的砖瓦窑。任他爷怎么讲,就装听不见。每天也挑一副畚箕,跟着楚茂源满田坝去割草。好在楚茂德只是在他爷的砖瓦窑上打打下手,并非主力,再加上割草也还算个正经事,他爷无奈之下只好由着他了。

    楚茂德割草远远不如楚茂源那样熟练,镰刀的刃口不是吃深了就是放浅了,所以留下的草茬不是长了就是短了,看上去如狗啃的一般。那场景有点类似于学理发。对楚茂德来说,割草本来就是件勉为其难的事情,但这个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够和楚茂源腻在一起。楚茂源割够了一挑,见楚茂德的还不够装畚箕,会帮忙再割一些凑数,两个人就一前一后地挑着草回各自的家。

    每天割一挑草倒进牛圈就算给家里交了差,剩下的时间就完全由他们自由支配了。烤洋芋吃呀,爬到村后的望儿山山顶去看远处的风景呀,一起到兵工厂去看电影呀,俩人泡在楚茂德的西厢房里听半导体收音机学唱歌呀。。。。。。楚茂源一直记得很清楚,他们曾经在一起学唱过的一首歌叫《雁南飞》。歌词是这样写的: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

    这首歌在兵工厂的大喇叭里也播过。甚至过了若干年后,在城里的卡拉OK厅,这首歌作为经典怀旧歌曲还有不少人点唱呢。

    楚茂源和楚茂德好到了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程度,但他们之间也确曾发生过矛盾,只不过那样的矛盾和化解方式不仅没有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俩人之间的友谊反而因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