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汉封侯在线阅读 - 第一卷 第十五章 游子曲

第一卷 第十五章 游子曲

    (迟了些,谅言写东西一向乌龟爬,呵呵。要一点推荐票和收藏,可以吗?)

    夜色,渐渐的沉寂了下去。抱腹岩下却是不合时的响起一片片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荀积推开侧窗,朝着外面看了几眼,略有些沮丧的缩回头来,岔岔的瞅了荀昭一眼,却发现荀昭根本没看自己,未免更有些扫兴。

    “父亲,孩儿想出去坐上一会儿。”荀昭忽得站起身来,对着荀立说道。

    “小心些,风大。”荀立正半卧在草席上,听见荀昭说话,只是侧过了身来,微微点了点头。

    “孩儿知道了。”荀昭应了一声,推门走出。荀慎见荀昭出去,略犹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抱腹岩正处山间,又没有遮挡,荀昭出了门来,见山风果然是大,禁不住拢了拢身上的衣裳。四下里望去,见屋后正有块磐石,便靠了上去。

    五月初四,正是蛾眉月,月光并不十分明亮,可是依稀也能看见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又是一阵山风袭来,从山脚下的树林里带出一阵阵涛声。

    荀昭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有些想家了,想念那个自己曾经留下过二十多年足迹的故乡。

    虽然那个地方带给荀昭的,更多的是失落和寂寞,可是一旦真的完全失去,却又不可遏止的去想,去思念。

    那个地方,有江,有河,有山,荀昭也曾经在夜里坐在江边,听远处隐约传来的江涛声。

    思念之情,一发便是不可遏止。右手触处,已是一支竹笛在手。

    当那杜鹃啼遍,声声添乡怨,更哪堪江水呜咽……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尽都已随风归去……

    清扬的旋律,随着荀昭的手指徐徐而出,伴着婆娑泪眼,洒向四方。

    抱腹岩下,两道人影,正缓缓而行,朝着南面踱步而来。

    “这一次介山筵果真能请回卫太傅前来助兴,便是文教也没有想到。”河东太守文教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呵呵,卫绾岂不也是河东之人,文太守为我河东重兴如此雅事,如何能不前来。”太子太傅卫绾,抬起眼来,扫一眼几间正传出朗朗诵音的茅庐,不禁微微点头。

    “这介山,卫绾还是少时来过,如今再来,却已是两鬓斑白。”卫绾转过眼来,轻叹一声。

    “卫太傅岂能说老,日后若是有朝一日太子登基,只怕也还是要仰仗太傅。”文教连忙接过话来。卫绾却只是一笑,不置可否。

    “文太守重开介山筵,为国求贤,虽是我河东盛事,可有几句话,老夫却不知当讲不当讲。”卫绾停了半晌,开口说道。

    “请太傅指教。”文教略微一愣,停住了脚步。

    “如今文太守重开介山筵的消息,不但已经传遍了诸边各郡,就连长安城中,近来也时常有所耳闻。”卫绾侧过头来,看着文教。

    “这是我河东人杰地利,又出了太傅这般的大贤,这才引人注目。”文教点了点头,继续迈开脚步。

    “可太守可曾想过,介山筵虽是雅事,也会有人不喜。”卫绾继续说道。

    “老夫在长安城里,近来也曾经听有人说,太守开介山筵,择其佼佼者为官,是以利诱诸贤相争,有违大治之道,太守不可不小心。”

    “文教一心只想为国举荐贤良,怎会有如此歹毒用心,又怎会怕这些小人是非。”文教顿时又是一愣,随即冷哼一声。

    “太守不怕小人是非,又岂是也不怕雷霆之怒?”卫绾见文教发怒,也跟着放慢脚步。

    “太傅的意思是说……”文教禁不住全身一抖,“长乐宫……”

    “呵呵。”卫绾轻轻一笑,也不在多说。

    “介山筵乃我河东盛事,文教为此也是费尽心血,若是半途而废,只此一次,未免可惜。”文教沉思片刻,开口问道,“太傅可有化解之法?”

    “老夫也是无能为力。”卫绾摇了摇头,轻叹一声,“除非能寻得一人,精通儒道法三家,融会贯通,日后若是长乐宫里问起,使此人前去,方才可行。”

    “精通儒道法三家,融会贯通。”文教低下头来,苦笑一声,“那除非是陆贾,贾谊重生,又或是荀圣现世,此等人物,只怕是百年也未必有一。”

    “老夫只能言尽于此,文太守还得好好斟酌才是。”卫绾见已是快走到了岩壁尽头,于是转过身来,见眼前山峦重重,松涛阵阵,深吸一口气,不觉胸中烦闷竟是少了许多。

    目光所及,又见一座茅庐,可巧是立在岩边,独览两边风景,不禁心有所动。

    “有这般好庐,竟是不留于我,却要去住那积岩深处,晦闷之地。”卫绾手指茅庐,似是大有不满。

    “文教只怕是夜间风大,扰了太傅,若是太傅喜爱,文教这便令人调换便是。”文教只怕卫绾不悦,连忙说道。

    “不必,既是有人选了此处,兴许也是懂得风雅,君子岂能夺人之爱。”卫绾只怕文教当真要换,立刻摆了摆手。

    正要再掉头回走,却听一阵清扬之音从崖边传来,顿时停住了脚步,再也迈开不动。

    那一阵清扬之音,也不知道是何种乐器所发,即便是卫绾,也只觉得从未听过。

    清音忽急忽缓,忽如疾风扑面而来,欲卷人上九天;又忽如清风拂面,绿波戏杨柳,和着岩下的松涛,一声声沁入人心,其中旋律,却又与平日所听大不一样。卫绾和文教两个,一时间不由得竟是醉了。

    清音之声,渐渐的缓了下去,想是已经一曲终了。卫绾和文教,这才回过神来,互相对视一眼,一起向前走去。

    未走几步,却见两位少年,正坐在一块磐石下面,其中年龄尚幼的,手中正拿着一支碧绿的长篴。

    “两位小友。”卫绾略看几眼,朝着其中较为年长之人问道,“请问这位小友,适才所奏可是篴曲?”

    被问的少年,见有两人走来发问,先是一愣,随即又点了点头。

    “是何曲?”卫绾又问。

    “适才两位所听,乃是舍弟所奏。”年长的少年把手指向身边更为年幼者。

    “哦。”卫绾和文教两个,更是大吃一惊。

    适才那首篴曲,虽是听起来仍有少许生涩,可是其中旋律是两人生平闻所未闻,两人虽都是精通音律,可是一时间竟也说不出究竟。岂能想到,如此一曲,竟然是出自一孩童之手。

    “就是这支篴?”卫绾俯下身来,指了指孩童手上的长篴。

    “正是。”孩童见卫绾凑过来问,也不胆怯,而是把长篴递过来给卫绾看。

    卫绾把长篴拿在手上,左右察看几回,又给文教看了,一时间也看出其中有何不同之处,可是刚才篴曲所发之音,却绝不像是寻常的篴能奏出来的。

    “此曲何名?”卫绾把长篴递还给身前的孩童。

    “游子。”孩童回道。

    这两名少年,正是荀昭和荀慎,见卫绾和文教过来,并不知道是谁,只当是住在附近茅庐中的学贤。

    适才荀昭所奏,也并不真的叫《游子》,而是该叫《思乡曲》,据说是一位被迫流落他乡的音乐家所作。当年荀昭爱其优美,曾把旋律记了下来。后来在学塾中学篴,熟练了以后才依着记忆逐渐奏了出来。

    “可否再奏?”卫绾又问。

    荀昭点了点头,也不再坐下,而是直接把长篴横起。

    “游子……游子……怎奈两鬓斑白……”

    清音再次响起,悠扬的遂声在巨岩间反复激荡,声声切切,扣在心间。卫绾久久驻足而立,两眼之间,竟渐渐也有些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