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国家崛起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二章 铁盾行动

第三十二章 铁盾行动

    战争打到现在,世界局势出现了很大变化。

    40年11月23日,由于S联在7月1日出兵占领了L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为了得到更多的帮助,于是L马尼亚的安东内斯库政府宣布正式加入D国阵营。

    41年3月1日,B加利亚也加入D国阵营。

    同期,D国宣布正式放弃核武器的研究。

    在情报证实了消息的可靠性后,Y、M、S等国都暗自高兴,不必担心D国会为了夺取重水而占领N威的维莫克化工厂了。这样,Y国人也就彻底放弃了出兵N威的打算,至于封锁D国到北大西洋的出海口,有设得兰群岛和法罗群岛就足够了。

    到了3月底,Y军主力航母‘皇家方舟’号已基本修复,飞机亦补充完整,再加上50艘驱逐舰的服役,实力大为提高,曾一度考虑组织力量收复直布罗陀,但由于此前损失了很多有经验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担心新补充的‘菜鸟’会遭到太大的损失,最后还是决定再推延时间。

    此时,D军驻防直布罗陀的是第155步兵师,原第136师已调到F国。只是这里的海空力量变化还不大,只有第11yu雷艇支队扩编为4个大队,拥有24艘yu雷艇,每天负责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巡查,潜艇则前出大西洋担任第一道警戒。

    马耳他由第319步兵师驻防,增加了新组建的第12yu雷艇支队,该支队也装备了24艘yu雷艇,还有已完成改装的8艘护卫舰则组建成第10驱逐舰支队,该支队名为驱逐舰支队,实则一艘驱逐舰也没有,主要负责护航任务。后来该支队加强了‘威廉海德坎姆’号、‘安东施米特’号驱逐舰。

    由于要同时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D军不得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于是,在41年3月16日,D军发布了《元首第21号特别训令》,旨在保卫领土安全的防御部署和加大相关的战略物资储备,代号‘铁盾’。

    首先是西面,面对强大的Y国海军,D国在占领西欧大陆后,就已开始部署防御力量,从斯卡格拉克海峡到比斯开湾,D军分别部署了10个yu雷艇支队,由北向南依次是:

    第1yu雷艇支队驻希茨海尔斯;

    第2yu雷艇支队驻埃斯比约;

    第3yu雷艇支队驻黑尔戈兰岛;

    第4yu雷艇支队驻鹿特丹港;

    第5yu雷艇支队驻敦刻尔克;

    第6yu雷艇支队驻迪耶普;

    第7yu雷艇支队驻勒阿弗尔港;

    第8yu雷艇支队驻瑟堡港;

    第9yu雷艇支队驻布雷斯特;

    第10yu雷艇支队驻圣纳泽尔。

    可是这10个支队都缺编非常严重。到目前为止,每个支队实际上只有6-8艘yu雷艇而已。还有在本土组建了3个驱逐舰支队,分别是第1驱逐舰支队,驻基尔;第2驱逐舰支队,驻汉堡;第3驱逐舰支队,驻威廉。每个支队只有6艘驱逐舰,缺编问题同样突出。

    尽管如此,D国海军还是努力扩张舰队的规模。为了尽可能加快海军建设步伐,还委托Y大利生产36B型驱逐舰和海鸥级护卫舰,要求每年各生产8艘,所需的钢材由D国提供,这给失业率居高不下的Y大利缓解了相当的压力。

    与此同时,西线的陆军和空军也没闲着。

    其中陆军部署了第8、11、12、16、19集团军和第8、9两个装甲军,共有79个师,约120万人;空军部署有第2、3航空队,共有作战飞机约3200架。由于海岸线太长,沿海岸线部署的只有警戒哨,每个警戒哨都修筑了半永久性工事,主力梯次部署在纵深地区,任务是机动反击敌人可能发起的登陆。

    其中最重要的机动部队就是第8装甲军和第9装甲军,这两个军都是担任西线的总预备队,在巴黎附近地区驻防。

    机动防御也需要有固定支撑点做配合,从海边到内地纵深30公里内,所有重要的路口、高地和城镇都预先构筑了支撑点式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主要桥梁也基本得到加固,桥梁的上游或下游预设有备用渡口和简易材料(如木材),必要时为工兵快速架设浮桥提供方便,这些都是为了战时可以确保部队机动需要。因为当地时常有反对力量活动和破坏,所以这些重要地点都有不等数量的部队驻防。

    上述所有西线部队都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

    第3山地军部署在D麦半岛,主要负责北面的安全。

    在东线,D军与S军沿维斯瓦河隔河对望,按照《互不侵犯条例》约定,维斯瓦河以西是D军的防区,维斯瓦河以东是S军的防区。

    维斯瓦河是B兰境内最大的河流,从贝斯基德山脉到波罗的海,全长约1000余公里,中南部地区大部分是平原,北部多湖泊和沼泽,整条河流平均宽度只有200来米,最窄的地方只有40多米,水深大部分只有4米多,两边的岸堤多平缓,中间还不时出现大大小小的沙丘,基本无险可守。

    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条河流只能起分界作用,如果爆发战争,能起的防御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早在39年底,B兰战役结束后,D军就已开始在这里修筑了一些基本的防御工事,从40年6月起,D国战略调整时,就明确提出尽量不同时两线作战,如果不可避免,则需要有一条可靠的防线。这样,东线的防御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鉴于此,从40年6月起,D国就大规模调动人力物力构筑东线的防御。基本划分为三个防御带:

    第一防御带是沿维斯瓦河左岸向西至纵深30公里,部署有第15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4集团军和44个混编旅;

    第二防御带是科莎琳——波茨南——克拉科夫一线,部署有第9集团军、第5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7个混编旅;

    第三防御带是奥得河一线,是预备防线,只有一些土石工事,没有铁丝网和地雷,暂时兼作训练用途,也只有不多的预备役部队驻防。

    在L马尼亚还部署了第18集团军和第1山地军。另外,第5、6、7装甲军为东线总预备队。共有120师和51个混编旅。总兵力达210万人。这还不包括空军在东线的第1、4航空队。

    上述所有东线部队都由曼施泰因大将指挥。

    由于战线过长,为了保证前线有足够的人力,一线的步兵军都加强了2-4个混编旅,这些外国志愿者占80%的混编旅基本被部署在最前沿。

    到了41年年初,整个东线与基本完成防御部署,在各个防御带内都构筑了大量支撑点式的永久性工事。

    以第25军下辖的第65混编旅为例,该旅防御正面20公里,纵深6公里,在其防区内共修筑了3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只部署了2个营的兵力,纵深约1500米,最前沿是铁丝网和500-700米宽的雷区,雷区后是一条宽4米、深3米的反坦克壕(其他部分地段依照地形的特点,反坦克壕是成‘Z’字形的)。接着在反坦克壕后面的高地或地形较好的地方共构筑了52个大小不一的支撑点工事,可以用火力直接封锁反坦克壕,核心工事是把高地内部挖空,再用钢筋水泥浇筑加固而成,其顶层通常预留或人为的加有30米厚的泥土覆盖,完全达到抵御500磅炸弹轰击的能力,外围则构筑了包括铁丝网和交通壕在内的环形防御工事。

    每个支撑点之间的间隔约400米,有一条堑壕连接,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互相支援,根据各支撑点的大小和重要性分别部署了不等数量的兵力驻守,较大的通常有一个加强排,较小的则有两个班,都设有很多隐蔽火力点,为其配备的火力也很强悍,至少有一门50MM反坦克炮、一支反坦克枪、一个火焰喷射器和2-6挺机枪,还预先储存了2个基数的弹药、3天的粮食和水。

    防区内所有高地的正面和左右两翼的山脚下,都开挖了3-5米高的陡壁,只有反斜面可供通行,使得进攻一方的坦克或车辆只能从这些高地的侧后饶过,极大的限制了对方的机动能力和速度。

    在堑壕前面地势较平坦的空旷地区,还用石块修筑了许多密集的反坦克梯形路障,这些路障每个高约90CM,底部面积80CM×80CM,顶部面积50CM×50CM,地下基座有90CM×90CM×90CM,这些路障根据地形需要所设置的数量不一,在这些路障群的前面,通常还有一小片雷区。而在地势平坦的树林地区,则散布着一些陷阱和地雷,密度虽然不大,但是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树林里还设有非常隐蔽的潜伏哨,任务是发现敌人进入就报告方位,召唤远程炮火打击。

    这是第一道防线的基本情况,后面第二、第三道防线没有反坦克壕,其他配置都大致相似,旅部直属的反坦克连被加强到第三道防线。

    该旅的105MM榴弹炮营以连为单位分开设立阵地,每个炮兵连还有预设阵地,预备队是侦察连、补充连和工兵连,这些单位与旅指挥部都部署在第三道防线的后面。

    据统计,仅仅是一个旅的防区就需要部署68门反坦克炮和约20万个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