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国家崛起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匮乏的资源

第三十三章 匮乏的资源

    防御作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预备队,第25军的预备队是第99步兵师和第55装甲掷弹旅,第205师则被抽调担任集团军的预备队。

    这还不算,在第2集团军总指挥维茨勒本上将的手里共掌握着4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掷弹旅为预备队,D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又要在各级指挥官手里保留强大的预备队。

    只是,修筑工事是需要大量的材料的。正如前面所说,一个旅的正面就需要20万个地雷,全线埋设也不现实。

    不仅地雷如此,实际上原材料也往往是需要就地取材,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很好的省材办法,其中以‘森格尔的铁墙’最有名气。

    在维斯瓦河两岸,原先都有一些公路桥相通的,是两岸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当然,这些公路桥在战时就极有可能成为敌人的突击路线,为此,D军在这些地段也做了重点防御措施。其中一种措施就是布置防坦克障碍群来迟滞敌装甲车辆的行动。

    一般情况下,防坦克障碍群用石头垒成三角形或锥形就可以了,但是这种路障无法抵御重炮的轰击,在敌人重点突破的路线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如果用大量的钢铁来做路障又太奢侈,所以通常防坦克障碍群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只是前线很需要一种能阻挡敌人坦克前进的路障。这时,有个叫森格尔的工兵连长提出一个办法,具体是把开战以来被击毁的各种坦克运至在需要设置障碍的地段,然后把这些报废坦克横放在路上并且排成两列,按前面4辆后面3辆为一组,每组的后排再设置3-4个石墩,增加其抗冲撞能力,最后,往这些报废坦克里面填满碎石,这样就做成了简单实用的路障。真的是废物利用。

    不过看起来好像有点丑陋。

    经过测试发现,这种路障用坦克高速冲撞撞不开,用坦克炮直接射击效果也很差,只有用大口径的炮弹把它砸个稀巴烂才能通过,实在是费时费力还费弹药。把这样的路障摆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其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由于这个主意最初是森格尔提出来的,大家就把这些路障称为‘森格尔的铁墙’。

    大家都没想到,这些‘森格尔的铁墙’在后来的战斗中还真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D军也不是一味防守,毕竟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D军的主要战略进攻集团包括:第1、3、6、20、21集团军,第1、2、3、4装甲军和第2山地军,共95个师,总兵力达170万人。这些部队目前全部都在D国本土,第6航空队和3个独立战斗机联队负责本土防空。

    这些部队由古德里安大将指挥。

    只是,不论是在西线还是东线,过半数的部队是刚刚完成组建或正在组建的,其中许多士兵还只是刚刚完成了22周的新兵训练,部队的训练和装备的配备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按最高统帅部估计,仅是陆军就要到41年底才能基本完成整编,而海军和空军则更久。

    L马尼亚也在积极备战,其军队在D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D军的标准进行训练。到了41年,几乎每个营都已配了一名D国顾问,还装备了许多D国援助的武器,并沿边境地区构筑防御工事,虽然L马尼亚军队综合战斗力较弱,但由于有许多山区地形可以利用,防御作战还是较为有利和可靠的,而且还有D军的第18集团军和第1山地军作为其后盾,所以这个方向应该是比较放心的。

    D国人在加紧准备的同时,S联人也在厉兵秣马,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S军正在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因为从40年6月S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起,S军在这里的兵力就逐步增加,最近一个月,更是把新组建的第9机械化军部署在上述地区。

    尽管如此,阿曼德还是不愿意与S联开战,至少不要过早开战,否则局势就会变得很不利于D国。当然,在D军高层内部也为出击与否有过争议。

    一种意见就是先发制人,采取主动,用‘闪电战’迅速拿下S联,但是这种意见很冒险,因为S联不是西欧小国,回旋余地很大,即便拿下莫斯科也不等于取得胜利,更不等于战争结束。几乎没人相信靠‘闪电战’可以打败S联,所以这个决心不好下。

    另一种意见就是继续拖延时间并等待时机,最好的结果是逼迫Y国人签订停战协议后再与S联开战,不过现在看来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与S联开战就是两线作战,这是兵家大忌。

    更重要的是,M国参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论怎样,现在还不急于摊牌,所以最后阿曼德决定,至少在41年对东西两线都暂时先按兵不动。

    作为D国元首,阿曼德深知战争拼的不仅是谋略和意志,还要拼钢铁、拼石油。

    可是D国本身没有这些资源,基本要靠进口。

    根据谍报局收集到的几个大国的经济数据情报,就可以看出其实形势一点都不乐观。

    以40年各大国的钢铁和石油产量为例。

    Y国:钢铁1230万吨/石油1860万吨;

    S联:钢铁1832万吨/石油3300万吨;

    M国:钢铁6076万吨/石油20591万吨;

    D国:钢铁2154万吨/石油480万吨。另外加上煤液化成品油320万吨。

    从上面这些数字来看,D国单独对付Y国或S联应该没问题,可是如果同时对付两个就很棘手,如果再加上M国,仅物资上就成了一边倒的局面。特别是石油,D国人拼死累活也只相当于M国的零头而已。

    再看看Y大利的产量就更可怜,其40年钢铁和石油的产量分别为:226万吨/39万吨。

    反正Y大利是指望不上了。

    所幸的是前线暂时算是平静的,在总军备部长施佩尔的高效组织下,D国国内的各兵工厂抓紧时间生产各种装备,各个车间都干得热火朝天,仅四号坦克每月就达700辆,而且数量还在逐步上升。

    D国很清楚自身的资源不足。为了使所有的军备生产都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总军备部长施佩尔从40年起就受命满世界搜罗一切可以搜罗到的资源,并制定一系列物资储备计划。

    钢铁生产离不开铁矿石,D国本身仅有极少的数量,在L森堡、F国和A地利都可以挖一些,但是这些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主要还是靠不断加大从R典进口的数量,而在41年头两个月的钢材产量就有近500万吨,预计全年产量可达3000万吨以上,基本保证了装备生产的需要。

    41年的石油进口计划,主要是通过法本公司从M国德士古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加利福利亚标准石油公司等进口1500万吨,其他进口的国家还有L马尼亚200万吨,S联200万吨,W内瑞拉400万吨,Y度尼西亚100万吨,M西哥100万吨等等。其中L马尼亚是D国最可靠、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在其加入D国阵营后,为了彻底控制该国石油,还专门成立了德罗联合公司。

    除了加大进口量外,另一方面,也加速建立更多的煤液化油技术工厂,不仅在D国本土建立,在B兰、F国、A地利等这些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占领国也逐步建立这些工厂,在40年底已共有15个煤液化油技术工厂正式投产,41年还要再增加15个。

    其他战略物资如天然橡胶、钨、铬等也分别从Y度尼西亚、L比里亚、X班牙、M国、T耳其等国家大幅的增加进口数量,而天然橡胶由于Y度尼西亚的供应充足,进口数量在40年已突破5万吨。

    购买这么多的资源需要很多资金,交易通常用黄金结算,D国不是没有黄金,只是还有更好的选择。

    到F国战役结束时,D国已横扫了近十个国家,缴获了不计其数的各类武器装备和弹药,不是这些武器装备不好,而是D国有自己的制式装备,没必要大量换装,所以这些武器对D国来说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对于许多缺乏武器制造能力的资源出口国来说,D国缴获的这些武器装备就很有吸引力。

    正因为如此,通过双边贸易谈判,大部分的资源出口国都愿意全部或大部以易货方式交换,即D国给他们武器,他们给D国资源,真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对于D国来说,就是以一大堆‘废物’换取了极为重要的资源。

    从40年起,D国人也终于可以建立石油储备了。由于在F国战役期间D国境内目标曾遭到过轰炸,为了以防万一,在总军备部长施佩尔的策划下,所有储备库都建在中南部山区的地下洞库中。后来,施佩尔干脆把D国许多重要的工厂都陆陆续续迁至中南部山区或在山区中建立分厂,而且新建的工厂都尽量搬入山洞,其中就包括了煤液化油技术工厂。

    为了节约燃料,总军备部长施佩尔还提议没有参战的部队要限制使用燃料,一是物资补给全部使用骡马运输,二是各部队通讯兵和连级以下军官的交通工具全部改用自行车或马匹,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阿曼德等人支持并立即下令执行。当然,第二条命令不包括装甲部队。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到40年结束时,D国好不容易才储备了500万吨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