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616章 梦回十七 天然 五

第616章 梦回十七 天然 五

    ““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而“贾政心中自是欢喜”,正是与之前贾政似乎“无意”中说的“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几乎如出一辙,即正如之前所说:即在最后,贾政在是否看透一切而心灰意懒而真有“归农之意”,却可以参考这里也许是相当之深的伏笔!(外人注:其实大白纸说的贾政之后半生真的可能都在反省是很可能存在的,而且恰好就在这样偏僻但清静的农家,因为一个是贾政值得反省的事实在太多,另一个贾政的较深层的本质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些完全被他自己被当时的封建思想和教育掩盖了起来(大白纸注:相当正确!))

    ““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众人恐怕也已经看出宝玉的渐渐“不安分”起来,于是这里赶忙“善意”地提醒,

    ““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庚辰双行夹批:公然自定名,妙!】”哈哈!还特地加了个“多矣”!可能有人仅从这句话得出宝玉“不喜欢”农家之自然,而只喜欢深幽之宁静或富丽之堂皇,但且看宝玉之后如何说?

    ““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如何?不能根据宝玉一句话便下自以为是的判断甚至是相反的判断,

    ““终是不读书之过!"”更不能做出如此更错的结论,

    ““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宝玉的这个“忙答”中的“忙”显然是告诉贾政他误解了,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众人之心是,宝玉此时顶牛干什么,说一句“好”就是了!什么事不都过去了?

    但是,如果宝玉这里说一声“好”,恐怕就没有下面对于“天然”的真论,而贾政在很久之后看破一切想要真正归隐时,恐怕也不会回想到宝玉此话时,对此有一个甚至是“彻悟”,

    即多年后真想归隐的贾政回想宝玉说的这一句话时,反倒应该感谢甚至感激宝玉当时没有说“好”字!(外人注:恰是,跟着这些清客们,贾政能有如何长进?几乎只有越来越迂腐,而当然,反过来,这些清客们,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帮”贾政还是“害”贾政!而这些清客们,跟着贾政,除了赢得可怜的生活费,其实本质如同寄生虫一般,对于清客们的本身和未来,也几乎是一个“害”)

    ““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哈哈,曹雪芹厉害,这里正是要告诉这些清客们和贾政,不要读死书,不要死读书,既然知道天然是这个意思,为何就不能“用”在此处,“悟”在此处?!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如何,宝玉不但知“天然”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而且知道如何将天然这两字“用”或说“悟”在此处的此田庄!这就是一定要读书,但又不为读书而读书,否则,书不过就是一些纸张或这些寄生之清客或八股之贾政,而其他什么也不是,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哈哈,这里几乎是宝玉在“告诉”之后的贾政,如果真想归隐,就要到这样的地方去!

    即周围远有邻村,而不是周围仍是繁华势利之地,

    即要有真正的山有真正的水,这才叫自然这才叫真正的天然,这才会让心具备真正的自然和天然!(外人注:妙!归隐必读(XX注:哈哈,莫非大白纸想归隐了?(外人注: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归隐,就算身在闹市,不说隐于市,至少也不会为周围之势和利而一味牵引吧)))

    即如有“隐寺之塔”当然更好,如有高僧,还可前去开一开慧根(XX注:嗯,不是开一开荤(外人注:说什么呢!))

    而“下无通市之桥”却也恐怕代表曹雪芹另一个意思,即归隐恐怕也不是与世隔绝,时不时能借这桥或桥下水入一入市,见见“凡人”,感染感染“热闹”,恐怕才对归隐反过来有更本质的认识而能悟到更多,而且也能“检验”一下归隐的成果以及自己内心是不是真想归隐的(外人注:归隐指南啊!(XX注:哈哈,有机缘去试试))

    即,如何?!宝玉这里不但说得是,而且恐怕给未来的贾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启示”,即:贾政如果真的想“归隐”,好好反省和真正怡养真正之心性,千万不要在这假造的繁华中的农庄之地,而恐怕贾政之后对家事对世事心灰意懒时,一定会想起宝玉这句话来!而真正归隐!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而当然,宝玉之后刹不住车,滔滔不绝一个是宝玉天性,一个是此“天然之论”正合宝玉之内心抒发,因此,恐怕宝玉能征古引今,由大及小,又由小及大,由物及事及人,又能由人及事及物,能讲上三天三夜,(外人注:正是,天然,其实恰好“中”宝玉之“天性”!)

    而如果真有人能任宝玉讲完讲彻底,恐怕真会从中领悟不少甚至相当多!因为宝玉讲的这些,恰巧是与当时的各种僵化和虚化是完全不同的!

    ““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哈哈,贾政几乎变态,

    ““刚出去,又喝命:"回来!"”还好,知道自己是失态了(外人注:哈哈,有趣有趣)

    ““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这却是贾政相当“伏笔”的一处!

    即贾政气得说“叉出去”,是因为宝玉那段话明显触及到了贾政的“痛处”或贾政的人生价值处即正是贾政的“虚”处,但贾政能“刚出去,又喝命”,证明贾政内心深处某被掩盖多年的一个小空间其实甚至是认可宝玉之“天然”说的!

    那,贾政最后的结局是随着贾府之败、身边几乎所有人的流离失所甚至更惨、自己的内心所一直受的“教育”的与现实几乎完全相反等等,而看破一切而归隐,就相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外人注:此处根据原文甚至是“无意”中推出贾政可能的结局,正是看原文的重要一个作用!(大白纸注:正是))

    ““【庚辰眉批:所谓奈何他不得也,呵呵!畸笏。】”此批与曹雪芹原意可谓差之千里,

    ““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好云香护采芹人。【庚辰双行夹批: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新涨绿添”自然喻意元春新近升皇妃,“好云香护”自然也是元妃从此后能护读书人之贾家,这是在贾政的“若不通,一并打嘴”下宝玉“只得”做出的,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贾政“见”之前由于自己的“放纵”,竟然让宝玉“肆无忌惮”地开始“长篇大论”了,因此此时已经不太可能再说宝玉好了(外人注:贾政的“原则”果然明显,而且贾政这股“牛劲”,其实与宝玉很有相似之处呢(大白纸注:哈哈,正是如此))

    “天然,是不是要知天?”小戒道。

    “天性,人的本心即天。”小猴笑道。

    “小猴变小唐了?”小戒暗道,“不过小猴恐怕确实是我们四人中最天然最天性的,其他人能比得上他的,也极少,难怪他这么得意。”

    “有天才有人,因此,天然本是人之本然,天性本是人之本性。”老沙道。

    “阿弥陀佛,”小唐双手合什道,“我佛一直向天。”

    小戒愣了半天,然后心道:“我想归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