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红楼探秘在线阅读 - 第三章、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3)

第三章、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3)

    那么,一芹一脂与一僧一道是什么关系呢?还是脂砚斋写在“谁解其中味”之后的那条批语,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秘密,就是一僧一道就是一芹一脂。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这条批语的内容: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梗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个批语告诉我们,书尚未完成曹雪芹就去世了,时间是在“壬午除夕”,也就是1762年和1763年交替的时候。曹的逝世让脂砚斋十分伤心,以“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

    脂砚斋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失落呢?原因就隐藏在“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句子中。很显然,在这里脂砚斋把曹雪芹和青埂峰下的那个“和尚”画上了等号,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把他自己与青埂峰下的那个“道士”画上了等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能与和尚在石边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的只有道士,不可能是其他人。这个批语透出了这样的意思:此时曹雪芹已去,青埂峰下再也寻觅不到他的踪迹,最失落,最惆怅的当然是与他形影不离的我脂砚斋了。可以想见,曾经在青埂峰下“高谈阔论”的两位神仙,现在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让他如何不寂寞?又如何不伤心呢?他虽然一息尚存,但也是“泪尽”之人,也将不久于人世,故留下了“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的“泪笔”,以表达他寻觅知音的迫切愿望。

    通过上述分析,一僧一道即一芹一脂的事实,在我们脑海逐渐清晰起来,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谁是作者”的希望。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一僧一道自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明他们音信渺茫,踪迹难觅,即使把他们与曹雪芹和脂砚斋画上等号,也很难知道他们究竟是谁。因为,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名字均不是真名实姓,只是一个别称,与吴玉峰、孔梅溪、畸笏叟、松斋一样,要想从这些名字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线索,基本不可能。要知道,在书的创作及问世过程中,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是参与进来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矩,这一点书中有明确的暗示。

    在探春倡导下成立起来的诗社严格规定,凡入社者都要隐去自己的姓名,彼此以别号相称,谁也不能违越。比如林黛玉改称“潇湘妃子”,薛宝钗改称“蘅芜君”,贾宝玉改称“怡红公子”,探春改称“蕉下客”,这些别号与原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如何知道她(他)是谁呢?这个情节折射出了作者和批书人隐姓埋名的做法,也反映了作者不愿直接留名的事实。

    总之,无论是作者还是批书人,无论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使用的名字都只是一个代称而已,要想从中找出他们身份的真实信息犹如大海捞针。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寻找脂砚斋和曹雪芹真实身份的线索就此中断,做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有结果?当然不是。既然是隐藏,作者的披露就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探索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要顺着一僧一道这个线索一直往前走,真相自然就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