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在线阅读 - 第二十章、理事迥异、理事圆融、理事不二(二)

第二十章、理事迥异、理事圆融、理事不二(二)

    六哥:“说来说去,无论什么心态,不也是行贿吗?当然,我这个年纪是不排斥行贿的,我也多次给人送过礼。但是对于年轻人,尤其是有点清高的年轻人,做这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带来的压力,不容易消解啊”。

    我:“这是不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事,用不同心态去做,性质完全不同,甚至善恶都会相反。

    比如说,看到一个孩子盗窃,去呵斥他,如果心里想着是为了这孩子以后有教养不违法做个好人,那就是善心。如果心里有戾气,只是为了拿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合理的发泄途径,就是恶念。

    新加坡规定,犯法了要施以鞭刑,那么执法人员去用鞭子抽违法人就是善,代表正义。如果普通人,因为受了领导或家人的气,拿着鞭子去大街上抽违法的人,那是为了泄愤,这就是恶行。即便是执法者,如果行刑时,想的是,真过瘾、真刺激,那也是恶。同样是抽打违法者,因为心态不同,善恶相反啊。

    再比如,同样是举报贪官,一个人是暗中收集证据多年却始终不举报,只因没有得到单位的某项福利,才开始上告。而另一个人,完全是出于公义,拿到证据就举报,即便对方用利益收买,也绝不动心。这两者行为相同,但也是善恶相反。

    所以,心态绝不是小事,而是一个人是否能保住以及提升道德感的关键,也是区分善恶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有关自信心的建立。一个以慈父心态看待天下人的人,任何时候都绝不会缺乏自信,无论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这其中的含义你不会不明白吧”。

    六哥:“其实要想解决心理这种理和事的冲突,不一定非得用这种方式。有一种人,把行贿受贿谄媚巴结、蝇营狗苟,当成天经地义的真理来执行。一生只为争权夺利,他心里也没有矛盾啊”。

    我:“这当然也是解决内心冲突的一种办法。但是如果把世故圆滑、jian诈恶毒的手段当做天经地义的真理,那么就会出现副作用。

    天道因果的反弹且不说,在日常生活中,他就会变成一个极其令人讨厌的人。比如说某位领导,把行贿受贿、谄媚巴结当作真理,那么如果别人不巴结他,他就会讨厌对方,去找别人的麻烦。那么他找别人的麻烦次数多了,别人怎么能不伺机报复。

    而如果把这些仅仅作为手段,而不是认同这些错误的观念,就不会改变初心污染自己,也不会损失道德感。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私心”。

    六哥:“好吧,就算你说的有些道理。那我就这样去劝我的表妹吗?用理事迥异的态度,去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说一些圆滑点的话,给领导送些礼”。

    我:“当然可以。但你一定要说清楚重点。那就是心态。一定要保持着随顺众生的理念。甚至是以后在单位有了威望,用自己正确的理念去影响他人的志向。再有就是,理事迥异也不过是暂时的初级形态而已,后面还有理事圆融呢”。

    六哥:“还是感觉,理事迥异虽然容易做到,但你说那种心态却不容易做到”。

    我:“那也没办法,这就要看个人机缘和悟性了。又要心理平静从容,又要别人不排斥你,又要不损失道德感,保住自己清高的感觉,就只能努力朝这个方向靠拢。

    天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就算她能像马云一样建立一个完全自己控制的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做龙头老大。在政府高官面前,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理念去做事。天下没有完全自由不受制约的人。修心是一件艰难的事,不努力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六哥:“你如此巧舌机辩,可不符合大道无言,言出道断的境界啊”。

    我:“是的,真正的大道不是辩论出来的。如果我出于炫耀自我、争强好胜的目的甚至是为了名利来说这些,无论我说的内容对不对,那都是很大的过错。

    但我真的只是想传递一些可以减少烦恼和怨气的理念,让世道人心更和谐一点,这应该就没问题。即便有些疏漏和错误,相信更多人还是能从其中看到正确的部分。

    今天就到这吧,嘴都说干了,明儿有空再聊理事圆融”。

    六哥:“你那天说的理事迥异,我总结一下就是,不想离婚就闭嘴;不想失业就听话。明明反抗不了冰冷的现实,偏偏还要挣扎几下,就为了保护自己那点自尊感,结果也还是得屈从。既没有风度,也解决不了问题,显得可怜又可笑。

    总之就是没本事就别叭叭,对吧?倒也干脆利索,简单粗暴”。

    我:“哈哈,你这样理解,表象上说也有道理。

    不过假如真的这样想,虽然可以暂时解决内心冲突的问题,但却后患无穷,会加重委屈感或自卑感,甚至会转化成仇恨。对人人笑脸相迎,心中却每天幻想着‘等我有钱有权了,就踩在你们头上,好好收拾你们’。以为自己是带着血海深仇卧薪尝胆呢,那生活要是能顺利才是奇迹呢。

    还是那句话,正确的心态就是暂时随顺众生,日后感化众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损失道德感和自信”。

    既然说到这了,那就还继续昨天的话题。说说比理事迥异更高一层的理事圆融吧。

    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在自己原有的理念上,再加一个重要原则。

    那就是:‘为了达到一个不是恶行的大目标,可以用违背自己理念的手段去达到目的’。

    并且把这个原则当作天经地义,毫不犹豫、毫不为难、毫不怀疑、毫不后悔的去执行。这就是理事圆融。

    好比下棋,为了最后的胜利,应当也必须弃卒保车。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棋盘上没人会犹疑、心疼。但一旦用在现实中很多人就看不清了。

    弃掉的卒子就是做人的小原则,保住的车就是正确的大目标。

    比如说,戚继光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清正,但后来他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事全做遍了,这不是违背了他的原则吗。但他没有错,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戚家军不被扯后腿,可以专心抗倭,保护百姓,而不是为了私利。

    袁崇焕为什么要在宁远城为魏忠贤修生祠?他不痛恨魏忠贤吗?只是他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辽东的战事,国家的长治久安,修一个庙又如何。

    他们舍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名节,保住了千万百姓的性命。如果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中没有后悔与纠结,那就是理事圆融的境界”。

    六哥:“这个我理解。地气!地气是个好东西,很重要,你得接。说点生活中用得到的例子”。

    我:“其实一法通万法通,可以举一反三么。说白了不就是在不严重违背道德感的前提下,弃卒保车嘛。

    那我说点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男的喜欢回家后把外衣、袜子往沙发上一扔,洗脸把镜子上溅的都是水等等;女的做饭总是不舍得放盐,喜欢买一些不实用的东西等等;谁忘了谁的生日,过节回谁家,还有教育子女的方式的互不认可。

    还有父母子女之间,婆媳之间,或者同事之间,种种琐事的矛盾冲突,无法一一例举。

    因为这些事闹矛盾,说到底,本质就是对方违背了自己的理念,令自己的情感利益或其它利益受损而已。

    可这些事非得闹吗?完全可以容忍对方啊。就算你固执的认为你是正确的,可是为了‘家庭和睦、生活平安’这个最重要的、最正义的大目标,为什么不能舍弃你的坚持呢,随顺众生么,何必为了自己舒坦让别人生烦恼甚至是愤怒呢。

    不然,为了琐事争吵,伤了感情,导致离婚或者晚年夫妻矛盾愈发加深,这不是因小失大嘛。往自私点说,哪怕仅仅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应该生气啊。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与家人吵架,无论什么原因,无论谁对谁错,情绪平静后几乎是必然跟随着愧疚和悔恨,这种对心灵的伤害和道德感的损失是很难排解的。

    这种舍弃和前面说的理事迥异有很大区别,这是心甘情愿的舍弃,理所当然的舍弃,没有一丝一毫的委屈和怨怼。

    弃卒保车是自己捡了便宜啊,对自己有大利益的好事啊”。

    六哥:“你说这个我不能完全同意,那我老婆做错了事我就不能说,眼看着她犯错误?”。

    我:“你以为你是谁?你看得清什么是真正的对错?你是圣贤啊,呵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学过吧,以后我给你说说理事不二你就明白了。

    今日之错可能是明日之福,今日之对可能是明日之祸。对错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都不是绝对的,不要那么固执。

    像海瑞那样,为了名节罢官,失去为百姓造福的机会,女儿拿了男人一块饼就逼女儿绝食而死。这样的固执,与你的固执,表象不同,但实质并无分别,都是在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而已。

    请记住,除了少数涉及人身安全,家庭存亡的大事,一切道德标准与三观都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要求他人的。

    再者说了,你自己从来不犯错啊?谁敢说自己从来没错。你犯了错,别人不依不饶的,你什么感受,推己及人么”。

    六哥:“别对我说呵呵,别以为我不知道那是骂人的意思。你老说随顺众生,怎么随顺?什么事都笑嘻嘻的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没主见就是随顺啊,那日子还有好吗?我还是家里把握方向的顶梁柱吗?”。

    我:“你这心有点脏啊。我那就是单纯的呵呵,没有其它含义。你要非得曲解认领,我也没办法,呵呵。

    随顺众生当然不是一味顺从,恩威并施才是正道。比如家人把孩子抱到窗台上;过马路不牵着孩子的手;给不知根底的人做大额借款担保;酒驾;黄赌毒;出轨等等可以带来严重后果的事,如果好言相劝无效,那当然就要表演声严厉色。

    谈笑风生转眼就能变成面沉似水、威严厚重,令人敬服甚至是敬畏,那才是顶梁柱。而不是一点小事就跟斗犬似的,又叫又跳,只会令人生厌。

    不过前提是不能真正生气,更不是说无限度的打击下去。就好比对方出轨,好言相劝也用过了,声言厉色也用过了,那就潇洒放手,而不是一直死死纠缠下去,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了。还何谈理事圆融,一切要讲个度么。

    至于小事,能不争执就不争执,大家都和和气气的,自然会相对和睦的多,你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皆大欢喜,多好啊,难得糊涂么。

    再者说,和气生财啊,家庭不和,财运一定会受损。整日争执,心烦意乱,事业也做不好,各方面都会有影响,整个家庭都会走下坡路,事事不顺。

    如果对方的做法虽然不是大的原则错误,但确实相当不妥,也可以先婉转迂回,先化解了矛盾,赢得对方的感情和信任后再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方,这才是两全其美啊。

    其实千言万语,总结起来就是‘弃卒保车’。‘车’就是家庭的和睦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感,‘卒’就是自己心里那些固执的观念”。

    六哥:“理事圆融,这个词我也了解一二,绝不是你说的这么简单。你这算是盗用名词,篡改内容啊”。

    我:“我推崇的修心风格,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形无相,随手拈来。绝不会在乎一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和出处背景。加上自己的理解,能把我的理论阐述明白就行。

    其实你说的对,理事圆融本来是佛学名词,有更深更复杂的含义。但为了接地气,我就只说了其中极小一部分。真正的理事圆融是可以指导整个三观的。

    在理论上指导事,说到做到就叫做理事圆融。光说不会做,这个理就没用。说得很好听,不愿把事情做好,这种理等于没说。说到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比如一个人学开车,他把关于汽车的各部件作用和交通法规背的滚瓜烂熟也正确理解了,这就是理已经通了。

    但是他对实际开车的经验却一窍不通,甚至上了车,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cao纵起,心情紧张,根本就是不会开车,这称之为事有障碍,经验不达。

    然后,有一天他真的实际cao纵开车的种种要领,逐渐熟练,最后开得很练达,成就开车应有的本领,学会了、成功了,一切交通规则常识也随着正确理解了,请问这是理?还是事呢?

    若说是理、或说是事,全然不对,各偏一边了。应该说是理事圆融无碍才对,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离事无理,离理无事。

    理事如果不能圆融,放在生活中的例子就是,明知道不应该因为某事和亲朋好友、或父母、配偶生气;明知道一件事最合理最有利的解决办法就是如此,愿意也得这样做,不愿意也得这样做。但偏偏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事后觉得很压抑,很委屈,甚至很气愤。

    如果真的圆融了,这一切负面情绪就都没有了。无论选择怎样为人处事,心中都会是一片通达,轻松自在。

    其实理事圆融真的是很高的境界,绝不只限于这一点。只是为了生活中能容易理解、快速起效,我就只说了’弃卒保车‘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以物质利益、情感利益、道德感利益为重的人来说,已经够用了。

    因为’弃卒保车‘完全是从这些利益的得失角度来权衡的,除非是追求更高境界的人,否则世上的利益就这三种,再无其它。

    再加一句纲领性的话就是,理要中正平和,事要随缘变通”。

    六哥:“你这个理论倒是不错。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人会利用这种理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的争名夺利而开脱。反正手段无正邪,变通变通,变来变去,就变成没有底线了”。

    我:“不错,所以我强调,只有为了不损失道德感的正当目标,才可以使用手段上的变通,而且变通也不是随便无界限的变,有些事是不能做的,这个以后聊。

    任何一种理论,都可以被歪曲用来作恶,人参吃多了还会生病呢。那是作恶之人自己的问题,怨不得理论本身。拿着变通理论骗自己是没用的,什么发心什么动机,自己是清清楚楚的。个人因果个人背,骗得了谁,也骗不过天道因果的规律”。

    六哥:“那天你说那个理事不二给我讲讲,这些东西我平时虽然也有思考,但没有成为体系,听你讲讲能有不少启发”。

    我:“那我就说说这个理事不二。还是那句话,理事不二是极高深的层次,我不能全部说完。说太深了,你也不会理解、也不易深信,就只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浅显事例说明。

    所谓不二,就是两者没区别、没有二元对立的意思。表面上不一样,但实际上一体两面,如同手心和手背的关系。这不二法门是大智慧啊,不只是理事不二,而是一切不二。可以破一切执着,真把这个悟明白了,绝对不会再迷茫困惑、抑郁纠结,心中一片光明从容。

    智慧能产生理念,就像眼睛;具体事情上的做法就像双脚;没有眼睛我们就容易走错路,有了眼睛我们能一眼就望到极远处;但如果没有双脚,我们也走不到目的地。眼睛看到目的地是很容易的,但要走到就难了。这理和事必须结合运用”。

    六哥:“你这样说,不还是把理和事分开了吗”?

    我:“不要急,你听我说完。

    我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一个人一直在外乡讨生活,多年没见过父母。突然有一天知道了要孝顺父母,且必须孝顺父母,他很坚信这个理念。这只能叫解悟,还没有证到“孝顺”。什么叫’证到‘,就是你亲自去做了,去体验了,就叫证到。

    知道应该孝顺父母是理。在这个理的指导下,当然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

    那么具体怎么cao作是事,给父母买什么东西或者送钱、或者只是陪着聊天,对不同性格的父母,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然后从事情中就可以反推出道理。比如说你给父母钱,父母不喜欢,那就多陪他聊天,或者反之。从具体cao作中推测出了父母到底喜欢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这就是从事情上,反推出了道理。这个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就是证到。

    所以说是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做事可以摸索出更圆满的道理,道理可以使你更坚定更正确的去做事。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所谓事需理来成,理需事来显。理和事是一体一相,本就是一回事。凡事以理成而以事显,缺一不成。

    比如你要造一间房子你要先画好图纸再来造,图纸是理,造房子是事。光有图纸不造房子也不行,理需事来显;光造房子没图纸也不行,事需理来成。所以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从原理能推理到事实,从事实能也推导出原理。就像照镜子,知道光的反射原理,可以知道有光线时可以照镜子显相,同样,通过照镜子也能发掘镜子反光的原理”。